探尋大運場館的“低碳密碼”
【成都大運會(hui) 來了】
光明日報記者 周洪雙 李曉東(dong)
“場館‘長’在公園裏!”
在成都簡陽市漫步,遠遠地就被矗立在公園裏的一組白色建築群吸引住了目光。“那裏是簡陽市文化體(ti) 育中心,成都大運會(hui) 的跳水和柔道比賽將在這裏舉(ju) 行。”簡陽市文化體(ti) 育中心場館方負責人顏彥說。
“場館在設計、施工和利用方麵都堅持貫徹綠色低碳理念。”顏彥表示,場館按照全生命周期設計理念,采用回風係統、雨水回用係統、中水處理係統、智能變配電係統等多種低碳節能環保設計;在施工過程中,按二星級綠色建築標準建設,優(you) 先選用綠色建材,采用國內(nei) 最先進的清水混凝土澆築和地麵透水鋪裝技術,實現建築垃圾100%資源化處置。
記者注意到,體(ti) 育館白色的外牆上,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六邊形孔洞。顏彥告訴記者,這些孔洞除了美化外觀外,還與(yu) 室內(nei) 建築功能相呼應:“對采光通風要求越高的房間,開孔就越大,對不需要采光的房間,開孔相對就越小,降低純幕牆眩光影響的同時,還能提升幕牆30%至60%的遮陽性能。”
走進場館,暑熱頓消。“水溫維持在28至30℃,室內(nei) 保持24℃恒溫和恒濕環境。”顏彥說,場館配備了智慧場館能源管理係統,用智慧的“大腦”監測水、電、氣等能源消耗,對空調、電梯、照明實施分區計量、監測、控製,經測算最高可節約25%的能源。
據介紹,簡陽市文體(ti) 中心按照“非必要不設置”原則,嚴(yan) 控臨(lin) 時設施搭建,對辦賽過程中確實需要的臨(lin) 時設施,在建設上優(you) 先采用可再生和可循環利用的材料、可拆卸部件或單元,實現拆除後能夠再利用。賽事所需物資按照“能借不租、能租不買(mai) ”原則,分類別、分批次采用采購、租賃、借用、內(nei) 部調劑、讚助商讚助等方式配置家具、白電等通用物資,有效節約辦賽成本。賽後將結合實際開放比賽場館,組織一些青少年體(ti) 育活動、惠民比賽及參觀觀摩等,開展公共開放的惠民服務。
成都統籌低碳場館建改用,推進場館新建和既有場館改造,大運會(hui) 49個(ge) 賽事場館中,36個(ge) 場館為(wei) 既有建築改造升級,13個(ge) 新建場館均達到綠色建築二星級標準。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3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