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可聽可看可品 非遺綜藝尋求“破圈”

發布時間:2023-07-19 10:0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趙君香(中共山東(dong) 省委黨(dang) 校教授)

  蔡倫(lun) 古法造紙技藝中的“濕抄法”在高科技材料芳綸紙中發揮什麽(me) 作用?鑄就國之重器的精密零件加工技術怎樣與(yu) 陶瓷微書(shu) 技藝相通?近期播出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裏的中國》,來自中國歌劇舞劇院的演員,在一舞一曲中闡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所蘊含的東(dong) 方生活美學,用藝術的力量為(wei) 非遺插上翅膀,讓非遺可聽可看可品,帶領廣大觀眾(zhong) 沉浸式體(ti) 驗中華大地上非遺的超凡技藝,感受非遺的“活化”綻放,用藝術揭曉非遺之謎。

  首先,《非遺裏的中國》通過創新節目形式,構建非遺文化生態傳(chuan) 播場域,讓觀眾(zhong) 在生活場景中感受到古老非遺“活”在當下。文化生態場是由生存環境、生產(chan) 方式、生活智慧、文化人格組合成的立體(ti) 空間,是非遺產(chan) 生的基礎和前提,是非遺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整體(ti) 性場景。每一地特有的非遺延續、傳(chuan) 承和活態利用,都與(yu) 文化生態空間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節目攝製組走進浙江、福建、江蘇、雲(yun) 南、山西、四川、廣東(dong) 和湖南等各省的古城小鎮、曆史文化街區、山水庭院,回歸非遺生發原境,構建非遺文化生態傳(chuan) 播場。由主持人、專(zhuan) 家和影視演員組成的非遺體(ti) 驗團以探索為(wei) 導向,帶領觀眾(zhong) 以沉浸式互動方式體(ti) 驗非遺之美,全景展現中國深厚綿長的非遺文化之脈。同時,節目更加注重展示非遺活態傳(chuan) 承創新應用的場景,這種代入感能夠促進受眾(zhong) 對於(yu) 中國非遺內(nei) 涵的認知,增強他們(men) 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認同感。

  其次,《非遺裏的中國》運用非遺影像立體(ti) 化傳(chuan) 播,展現細節之美,實現美學升華。節目秉承“思想+藝術+技術”理念,創新使用集訪談、體(ti) 驗、秀演、文創設計等環節於(yu) 一體(ti) 的多元傳(chuan) 播方式。節目中既有嘉賓行走式的移步換景拍攝,又有和非遺傳(chuan) 承人的互動體(ti) 驗,集紀錄片、文化訪談等節目形式之精華。後期製作中融入短視頻、直播、動畫等剪輯方式使得節目形式多樣、生動有趣。數字影像技術構建的立體(ti) 化傳(chuan) 播提升了觀眾(zhong) 的感官體(ti) 驗。綜合運用CG特效、XR場景、超比例、微縮景觀等技術手段,以近景或特寫(xie) 展現精細和創新之處,以此打造出“生活裏的非遺美學秀”,比如從(cong) 纖毫畢現的木雕到熱氣騰騰的紅團,從(cong) 墨韻雅致的竹刻到黃金瓷器,從(cong) 融入遙感技術實現動態交互的蘇繡到運用水密隔艙技藝的破冰船,觀眾(zhong) 跟著體(ti) 驗團陶醉在煙火氣和時代美學的光暈中,從(cong) 不同視角領略非遺的多重價(jia) 值。

  而最令人驚喜的當屬《非遺裏的中國》呈現了非遺在當下跨界融合展現內(nei) 在魅力的更多可能性。在近一段時間播出的節目中,中國歌劇舞劇院用藝術為(wei) 非遺插上翅膀讓人眼前一亮。

  節目《一紙千載》,用舞蹈重現竹紙製作技藝,從(cong) 竹到紙,咬定青山,展現出竹紙文化的博大精深。舞者們(men) 穿著竹纖維服裝,在竹林中翩翩起舞,用身體(ti) 語言訴說著竹紙製作過程中的每一個(ge) 環節。舞台上方懸掛的巨型芳綸紙,經過500℃高溫處理後仍然不燃不熔,展示了蔡倫(lun) 古法造紙技藝中“濕抄法”的神奇效果。節目《瓷與(yu) 微》,展示陶瓷微書(shu) 的神奇和美妙,用微小的筆觸,在瓷器上寫(xie) 下千古名篇。舞者們(men) 身穿白色服裝,手持白色扇子,在舞台上模擬出陶瓷微書(shu) 的創作過程。他們(men) 用扇子上的小字,表達出對經典名著的敬仰和讚美。用扇子組成不同的圖案,象征著陶瓷微書(shu) 的多樣性和創新性。還有《青·韻》(龍泉青瓷)、《絲(si) ·往》(蠶絲(si) )、《原·衍生》(台州刺繡)等節目,不斷給觀眾(zhong) 帶來驚喜,成為(wei) 節目的一大亮點。

  這些創演秀正是非遺“活”在當下、火在當下的生動展現。非遺是文藝創新的寶藏,《非遺裏的中國》聯合中國歌劇舞劇院,挖掘非遺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jia) 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了非遺文化生命力,創演秀的連續上演,本身也是非遺生命力的另一種延續。

  “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是保護和傳(chuan) 承非遺的重要主題之一。當前,《非遺裏的中國》仍在熱播,由節目引發的“非遺與(yu) 藝術的碰撞”相關(guan) 話題受到廣泛關(guan) 注。如何用藝術為(wei) 非遺插上翅膀,讓非遺“飛入尋常百姓家”,仍然值得深思。基於(yu) 《非遺裏的中國》的相關(guan) 創新實踐,筆者認為(wei) 藝術助力非遺傳(chuan) 承大有可為(wei) 。根據非遺的不同特點,未來,我們(men) 還要從(cong) 以下三點著力。一是要為(wei) 非遺藝人提供更多、更大的舞台。對於(yu) 表演性質的非遺,如地方曲藝、地方戲等,隻有在舞台上,才能散發出其特有的風采。我們(men) 要通過線上線下平台,開展各類非遺專(zhuan) 場、展演等,讓非遺傳(chuan) 承人走出自己的一方天地,走向更大的舞台。二是打造“舞台上的非遺”。對於(yu) 首飾、服裝等非遺,如銀飾、蠟染等,可以通過非遺時裝秀,展示非遺深厚的文化底蘊。要讓越來越多的中國非遺走上舞台,走向世界,通過“舞台上的非遺”講好中國故事。三是將非遺元素融入藝術創作,讓非遺與(yu) 藝術碰撞出新的火花,諸如芭蕾舞劇《敦煌》、舞劇《唐卡》、舞劇《醒·獅》等在呈現非遺之美的同時,展現了藝術作品打動人、感染人、鼓舞人的力量。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9日 13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