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加速推進

發布時間:2023-07-19 10:1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大灣觀察】

  作者:謝寶劍(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實力雄厚、創新資源豐(feng) 富、市場經濟發達,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4年多來,大灣區在高質量發展方麵走在前、作示範,取得顯著成效。

  完善交通網絡,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

  大灣區在交通網絡互聯互通方麵取得顯著進展。在軌道交通方麵,廣州、深圳等都市圈加快推進地鐵、城際鐵路建設;在空港建設方麵,香港、廣州、深圳作為(wei) 大灣區國際空港核心,聯動珠海、澳門等大灣區空運網絡節點,形成世界級機場群;在航運樞紐方麵,大灣區擁有香港港、廣州港、深圳港、珠海港、東(dong) 莞港等沿海港口,以及佛山港、肇慶港等內(nei) 河港口,航運互通水平和港口吞吐能力全國領先。

  展望未來,大灣區可充分發揮基礎設施的支撐作用,促進實體(ti) 經濟高質量發展。比如,加速形成以“軌道上的大灣區”為(wei) 支撐的高快速軌道交通網絡;打通物流運輸堵點,加快建成現代流通網絡;完善交通體(ti) 製機製,提高運輸通達效率。同時,繼續加快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5G基站、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ye) 互聯網等“新基建”建設,加快形成暢通內(nei) 循環的“新基建”網絡。

  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推進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

  大灣區初步形成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先進製造業(ye) 快速發展,有國際影響力的珠江東(dong) 岸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帶已初具規模,西岸的高端裝備製造帶正抓緊構建;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不斷壯大,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chan) 業(ye) 快速崛起,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正在湧現;現代服務業(ye) 加快發展,區域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正向專(zhuan) 業(ye) 化和價(jia) 值鏈高端延伸發展;海洋經濟快速崛起,海洋運輸業(ye) 、海工裝備製造業(ye) 發展迅速。

  製造業(ye) 是實體(ti) 經濟的主體(ti) ,大灣區可做大先進製造業(ye) 規模,夯實製造業(ye) 發展根基,持續培育壯大產(chan) 業(ye) 集群規模,加快轉換發展動能,推進製造業(ye) 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布局,推動區域協同聯動,形成合理的產(chan) 業(ye) 分工格局;加快製造業(ye) 高端化步伐,推進製造業(ye) 與(yu) 服務業(ye) 雙向融合,推動傳(chuan) 統製造業(ye) 轉型升級和產(chan) 業(ye) 結構高級化,尤其是提高主導產(chan) 業(ye) 的全要素生產(chan) 率和科技貢獻率。

  創新驅動發展,發揮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支撐作用

  科技創新是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截至2023年5月,大灣區已建成34家國家級和71家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掛牌運作,科技創新綜合水平邁入全球前列。

  未來,大灣區可持續增強戰略科技力量,促進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的優(you) 勢互補與(yu) 城市科技創新的聯動發展,打造重點領域世界領先的現代科學中心;促進大灣區教育和產(chan) 業(ye) 的融合發展,構建以世界一流高校為(wei) 引領、各種類型與(yu) 層次的高校共同發展的高水平高等院校集群;培育具有高成長性的未來型高新技術企業(ye) ,並完善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ti) 係,打造“雨林式”開放型創新生態。

  發揮比較優(you) 勢,支持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

  2020年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30條意見”出台以後,大灣區金融合作開放進入快車道,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本外幣一體(ti) 化賬戶、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ti) 化資金池、“跨境理財通”等先行先試改革。當前,大灣區已初步形成以香港、深圳、廣州等城市為(wei) 核心的金融網絡,逐步推動金融製度和金融產(chan) 品創新,構建特色鮮明的國際金融樞紐。

  活躍的金融市場、暢通的融資渠道和良好的金融環境是大灣區打造實體(ti)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大灣區可積極引導資本實力較強的金融機構服務於(yu) 實體(ti) 企業(ye) ,盤活大灣區內(nei) 存量資金,以金融投資布局人工智能、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重點產(chan) 業(ye) 平台;構建普惠金融雙輪驅動發展模式,大力支持小微企業(ye) 和民營企業(ye) 發展;打造金融特色產(chan) 業(ye) 鏈,從(cong) 資金流入到生產(chan) 產(chan) 出,構建一體(ti) 化金融服務體(ti) 係。

  打造“數字灣區”,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領先地區,深圳數據交易所揭牌、粵澳跨境數據驗證平台啟動等為(wei) 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2022年,廣州數據交易所、深圳數據交易所相繼掛牌成立,當年累計交易額超過17億(yi) 元。域內(nei) 擁有日益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快速創新的網絡平台和全球最大的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鏈,大灣區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融合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

  大灣區可加速實體(ti) 經濟數字化轉型,提升工業(ye) 互聯網平台能級,培育世界級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集群,推動製造業(ye) 場景數字化,全麵提升智能製造整體(ti) 水平;打造數字化人才高地,搭建數字合作平台;構建數據交易良好發展生態,實現遠距離數據調用,破除數據自由流動障礙,使數據要素充分參與(yu) 市場配置。

  實施製度型開放,打造適宜高質量發展的一流營商環境

  大灣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其中,港澳都是單獨的關(guan) 稅區,有發達的國際通道、專(zhuan) 業(ye) 的服務水平以及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

  珠三角主陣地作為(wei) 內(nei) 地外向度最高的經濟區域,未來可加強與(yu) 港澳的規則銜接機製對接,繼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一方麵,通過保障市場主體(ti) 平等地位和加強企業(ye) 信用機製等措施,加快構建剛柔並濟的營商環境法律製度;另一方麵,參照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宜商環境評估體(ti) 係,從(cong) 企業(ye) 準入、獲取經營場所、市政公用服務接入、金融服務、國際貿易、稅務服務、促進市場競爭(zheng) 等領域對標世界一流灣區,進一步優(you) 化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8日 12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