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出版傳古韻
【一線講述】
數字出版傳(chuan) 古韻
講述人:河南大學出版社原編審 袁喜生
2006年5月,我受馬小泉社長委托,協助他組織《中華大典·農(nong) 業(ye) 典》的編纂出版工作。直至2016年底全書(shu) 定稿,前後10年,我參與(yu) 了申請項目、組織團隊、製訂方案、研發數字化工作平台、建立基本文獻數據庫、審稿定稿等全過程。整個(ge) 工作千頭萬(wan) 緒,但我覺得最值得總結的就是對新型類書(shu) 數字化編纂出版新途徑的探索。
在《中華大典》24個(ge) 典中,《農(nong) 業(ye) 典》是最早提出數字化出版思路,也是大典工作委員會(hui) 確定的唯一數字化出版試點單位。之所以選擇數字化道路,除了受出版業(ye) 發展大趨勢影響外,還有出於(yu) 對實際情況的考慮。
《中華大典》是對中國古代典籍的一項全麵、係統、深度整理工程。我國曆來是一個(ge) 農(nong) 業(ye) 大國,有關(guan) 農(nong) 業(ye) 的文獻資料十分豐(feng) 富,其來源遍及經、史、子、集,其內(nei) 容涉及社會(hui) 生活方方麵麵,遠非現代以農(nong) 業(ye) 經濟和農(nong) 業(ye) 技術為(wei) 主的學科分類所能涵蓋,因此其取材對象遠遠大於(yu) 其他各典。
河南大學出版社是在2006年大典二次啟動時才接受《農(nong) 業(ye) 典》編纂出版任務的,比作為(wei) 全典試點最早啟動的要晚近20年,比首批啟動的也晚了10餘(yu) 年。按當時規定的完成期限,時間非常緊迫。當此情況,出版社和編委會(hui) 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借助先進科學技術。經過反複論證後,我們(men) 正式向大典辦提出數字化編纂出版報告,並得到支持。在2006年12月中華大典工作會(hui) 議上,《農(nong) 業(ye) 典》被確定為(wei) 中華大典數字化編纂出版試點。
用最先進的現代科技處理最傳(chuan) 統的古代典籍,實踐起來並非易事。開始,我們(men) 想借用現成的數字化平台開展工作,但先後選了兩(liang) 家,都因種種原因未能進行下去。直到2010年,我們(men) 決(jue) 定根據編纂出版《農(nong) 業(ye) 典》的需要,自主研發數字化工作平台。河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劉坤太教授既熟悉古代典籍,又是國內(nei) 較早嚐試用電子技術處理古代文獻的學者,我們(men) 請他擔任工作平台的總設計師。劉教授又請計算機與(yu) 信息學院李玉玲副教授為(wei) 技術負責人,組成團隊。團隊與(yu) 我社有關(guan) 人員緊密配合、反複實驗,成功研發出具有數據錄入、存儲(chu) 、檢索、分類、校勘、排版等功能的《中華大典·農(nong) 業(ye) 典》專(zhuan) 用古籍整理平台。平台建成後,編纂出版工作如虎添翼,終於(yu) 在2018年如期完成任務。
任繼愈先生曾擔任大典總主編,對數字化出版試點《農(nong) 業(ye) 典》寄予厚望,他說:“《農(nong) 業(ye) 典》的試點工作如果成功,其意義(yi) 將遠不止於(yu) 《中華大典》本身,它對於(yu) 今後我國整個(ge) 古典文獻的整理出版工作,將會(hui) 產(chan) 生深遠的影響。”在先生逝世多年後,全書(shu) 終於(yu) 出齊了,《農(nong) 業(ye) 典》也正如他所期待的那樣,為(wei) 係統整理我國古籍開辟了一條新路。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陸健、宋喜群、崔誌堅、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川惠子)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9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