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大學生用藝術點亮青春
7月19日晚,400餘(yu) 名首都高校師生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觀賞了中國戲劇史上的經典名作《雷雨》。作為(wei) 北京人藝的看家戲之一,這場《雷雨》是“‘京’彩文化青春綻放”行動計劃之“文藝行”的一場公益演出。5月下旬以來,“文藝行”送精品演出、結對共建活動已經覆蓋16所試點高校的6000餘(yu) 名大學生,通過三個(ge) 子項目,用源遠流長、精華薈萃的首都文化滋養(yang) 青年成長成才。
三個(ge) 子項目覆蓋 首都6000餘(yu) 名大學生
這一版《雷雨》是2021年由導演濮存昕、唐燁以全新的視角解讀的。“我們(men) 之所以選擇這部作品與(yu) 暑期的大學生見麵,是希望通過這樣的經典名著來豐(feng) 富大學生的暑期生活,更以多樣的創作麵貌讓大學生感受到戲劇藝術在新時代不斷創新的生命力。”北京人藝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留在北京過暑假,沒想到有這樣的驚喜。”當晚的觀眾(zhong) 之一、北京聯合大學國際商務專(zhuan) 業(ye) 學生米合熱亞(ya) ·木合塔爾對這場演出飽含期待。“我很喜歡看劇,也看過老版本《雷雨》的視頻片段,很期待現場看到導演和演員們(men) 對這個(ge) ‘三一律’典範之作如何進行重新演繹。”她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
近年來,本市依托每年“大戲看北京”展演季、“民族藝術進校園”等活動,都會(hui) 組織市屬文藝院團和民營演出機構走進高校開展高質量的文藝演出活動,同時推動將清華大學原創話劇《馬蘭(lan) 花開》等高校優(you) 秀舞台藝術作品納入“大戲看北京”展演季展演劇目;發揮國家大劇院“開學第一課”、北京人藝“戲劇的力量”等工作機製,以公益專(zhuan) 場和采購公益票相結合的形式,組織首都高校學生走進地標性劇場觀演。今年計劃安排10場精品劇目高校演出,覆蓋高校師生1萬(wan) 人次;組織不少於(yu) 3000人次大學生進入劇場觀賞高水平文藝演出;每所高校至少開展1場演出活動。
首都文藝資源與(yu) 高校 雙促進、雙提升
5月下旬以來,“文藝行”三個(ge) 子項目積極“送進去”和“走出來”。在精品演出進高校方麵,組織《巔峰之作》致敬德沃夏克音樂(le) 會(hui) (北京交響樂(le) 團)、北京京劇院《吝嗇鬼》2場精品演出走進清華大學、中國戲曲學院等高校;以定向邀請和售賣學生公益票相結合的形式,組織學生到首都劇院、老舍劇場、長安大戲院、天橋藝術中心、八達嶺長城等地標性場所觀看話劇《吳王金戈越王劍》《玩家》、昆曲《西廂記》《牡丹亭》、2023北京長城音樂(le) 會(hui) 等文藝精品演出共16場。
在結對共建方麵,北京人藝、北京京劇院、北方昆曲劇院、北京歌劇舞劇院等市屬文藝院團與(yu) 北大、北師大、二外等高校結對社團建立一對一聯係渠道,共同謀劃共建項目,已開展文藝座談、精品劇目觀摩排練、實地調研等共建合作活動十餘(yu) 場,有效提高了社團學生藝術素養(yang) 。
“為(wei) 首都文化建設 貢獻我的一份力量”
“文藝行”的活動特點,首先是內(nei) 容豐(feng) 富、形式多樣。在設計階段就立足“送演出”“育人才”“征作品”等文藝領域的重要板塊,策劃了三個(ge) 子項目。三個(ge) 子項目的承辦單位都組織了豐(feng) 富的演出活動,並提供了專(zhuan) 業(ye) 的藝術指導。主辦方提前了解市屬文藝院團資源現狀與(yu) 下半年進高校計劃安排,結合高校文藝需求進行了有效資源銜接。項目啟動以來,組織高校學生平均每周觀看3場演出。而且演出門類齊全,覆蓋了京劇、話劇、音樂(le) 劇、舞劇、昆曲、交響樂(le) 等藝術形式,以及非遺、美術、書(shu) 法等藝術門類。市屬文藝院團積極響應,在提供優(you) 質劇目給學生觀演的同時,主動靠前指導,並開放觀摩排練。北京人藝多次召開與(yu) 北大、北師大的結對共建項目協商策劃會(hui) ,並根據兩(liang) 所高校社團的不同特點籌劃定製特色項目;在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市文聯專(zhuan) 場邀請師生參觀“北京古琴文化展”。
這些精心設計的活動受到了首都高校學子的熱烈歡迎,且反響強烈。北二外學生薑欣參加“人藝之友日”活動後表示,自己對人藝的曆史、戲劇的打磨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尤其是濮存昕老師的講座,深入淺出,極其生動。”北京印刷學院學生高宇航在八達嶺長城欣賞了2023北京長城音樂(le) 會(hui) 後說:“世界名曲散發出的經典氣息與(yu) 我國傳(chuan) 統歌曲相互交融,不僅(jin) 讓我們(men) 體(ti) 會(hui) 到中俄兩(liang) 國深厚的友誼,更感受到中國開放包容的胸襟與(yu) 情懷。”
文/記者 雷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