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旱堿麥,麵花香

發布時間:2023-07-24 09:5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楊輝素(中國作協會(hui) 員)

  風吹麥成浪,蟬鳴夏始忙。

  孫建軍(jun) 走在田壟間,包圍著他的,是一片金色的麥田。遠處,收割機“隆隆”響著,空氣中彌散著醇厚的麥香。這是世界上最好聞的味道啊,他迷醉地深吸著,陽光炙烤著他,心裏卻湧出巨大的幸福感。

  今年的旱堿麥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豐(feng) 收,他的麵花製作又將迎來新的機遇。他快步走向收割機,要向麥田主人定下收購小麥的邀約。

  “老哥兒(er) ,這畝(mu) 產(chan) 多少斤呐?”他揚聲問。

  “六七百斤吧。”草帽下一張黑紅的臉膛,咧嘴大笑。

  “喲,這麽(me) 高呀,我全要了,市場最高價(jia) 。”

  “好嘞!誰不知你孫總是麵花大王,你做的麵花老好啦。”

  爽朗的笑聲,猶如飽滿的麥粒,在熱烈的空氣中歡快地滾動著、彈跳著。

  而麥粒們(men) ,都將經過加工製作,變成一隻隻精美絕倫(lun) 、麥香馥鬱的黃驊特色——麵花,被端上餐桌。

   1

  河北黃驊市位於(yu) 渤海西海岸,被稱為(wei) “九河下梢之地”。這裏生態環境惡劣,土壤含鹽量高,農(nong) 作物產(chan) 量非常低。在鹽堿的土地上長出的小麥被稱為(wei) “旱堿麥”——從(cong) 播種到收割,不澆水、不打藥、不施肥,一切全憑麥子頑強的生命力。過去,好年景每畝(mu) 地能收上一百來斤,遇上差年景顆粒無收。

  黃驊麵花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時期。那時的老百姓逢年過節祭拜神明祖先,拿不出像樣的東(dong) 西,就把平日舍不得吃的麵粉蒸製成雞鴨魚肉、花鳥魚蟲等形狀的麵食做供品,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feng) 登。這一習(xi) 俗世代相傳(chuan) ,逐漸發展為(wei) 當地特色美食。

  今天,勤勞智慧的黃驊人在科技賦能下,通過改良小麥品種、鹽堿地綜合治理等一係列措施,使旱堿麥有了比過去高將近十倍的收成。過去撂荒的白花花的鹽堿地,已經變身豐(feng) 饒的大糧倉(cang) 。老百姓生活富裕起來了,麵花成了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家常美食。麵花圖案淡雅、靈巧精致,旱堿麥麵粉富含多種微量元素,用它做出來的麵食口感筋道,鬆軟香醇。

  2009年,黃驊麵花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這個(ge) 有著600多年曆史的飲食文化在新時代中被賦予了嶄新的意義(yi) 。作為(wei) 孫記麵花第十四代傳(chuan) 承人,孫建軍(jun) 覺得自己責任重大。

  孫建軍(jun) 1975年生人,他是伴著一鍋熱氣蒸騰的麵花出生的。爺爺奶奶繼承祖業(ye) 在村裏開著一家“孫記麵花”鋪。添丁進口,老兩(liang) 口喜不自禁,在大孫子滿月宴上,蒸出最好吃的麵花宴請親(qin) 朋好友。

  在孫建軍(jun) 的記憶裏,爺爺奶奶做麵花是最動人的場景。看吧,一塊揉好的白麵放進模子裏,用手指輕輕按平,然後把模子倒過來在案板上猛地一磕,一個(ge) 惟妙惟肖的麵花就呈現在眼前,有時候是小動物,有時候是水果,簡直讓人愛不釋手!等麵花蒸熟,孫建軍(jun) 就搶著要點紅點,他拿一根麥稈兒(er) 蘸了紅顏料顫抖著小手點下去,一朵、兩(liang) 朵……小小的他第一次對生活有了別樣的理解。

  那時候窮,爺爺奶奶還別出心裁地把玉米麵包在白麵裏,做出的麵花俗稱“銀包金”。這也不能敞開了吃,麵花裝在籃子裏吊在房梁上。孫建軍(jun) 嘴饞,總是忍不住要去偷拿,把板凳和椅子摞起來蹬在上麵夠,有好幾次差點就“人仰馬翻”,屁股上免不了挨上母親(qin) 一巴掌。

  耳濡目染,孫建軍(jun) 從(cong) 小就會(hui) 做麵花。長大後,麵花情結在他心裏愈發濃烈。他曾在部隊當過兵,在朋友眼中,他性格剛直甚至還有點莽撞,但在麵團麵前,他的心安靜下來了,變得細膩、專(zhuan) 注。他說他喜歡和麵時的感覺,一塊麵越和越光滑,越和越柔潤,最後有了玉樣的包漿,這多像人生啊,隻有多和和,多揉揉,才能去蕪除雜,豁達從(cong) 容。

  品咂著兒(er) 時的味道,孫建軍(jun) 在傳(chuan) 統麵花裏尋找商機,2000年,他開起家庭作坊製作麵花,2012年,又成立了公司。

   2

  這天一大早,孫建軍(jun) 就開車去了他長期合作的麵粉廠。

  他走到磨粉機旁,手指捏起一點麵粉,拇指和食指撚動著。這是今年的第一批新粉,粉質潔白,顆粒細膩,這樣的麵粉韌性強、耐蒸煮,適合製作多種麵食,特別是蒸麵花再合適不過。

  他滿意地點點頭,跟著劉廠長走出車間。兩(liang) 人邊走邊聊著,劉廠長說:“今年旱堿麥大豐(feng) 收,品質也是最上乘,加工的麵粉供不應求呢。”孫建軍(jun) 恭喜著他,又訂下了10噸麵粉。

  從(cong) 麵粉廠出來,孫建軍(jun) 又去了高殿華家。高殿華家在羊二莊鎮高官莊村,他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黃驊麵花模子雕刻技藝”第四代傳(chuan) 承人。

  “快來快來,我又創作了新作品,給你留著呢。”高殿華迎出來,拉住他的胳膊往屋裏走。房間裏一張工作台,台上、地上到處都是切割好的厚木板和雕刻的麵花模子。木材散發出清香,大大小小的雕刻刀一字排開,木屑滿地。桌子上有畫了花樣正在雕刻的模子,高殿華剛剛正在一點點戧、銼、刻呢。高殿華雕刻麵花模子已有40多年了,他雕出的模子紋路清晰,圖案生動,名揚當地。

  高殿華性格嚴(yan) 謹,極為(wei) 認真和執著。他拿起一塊模子興(xing) 奮地說:“這是我剛雕刻好的一帆風順,是咱滄州大運河上的輪船呢。”

  孫建軍(jun) 由衷讚歎著。這些年,孫建軍(jun) 用的大多是高殿華雕刻的麵花模子。他還從(cong) 民間收集了很多有年頭的模子,總共有一千多塊了,他珍藏著,每天看一看,摸一摸,心中就很愜意。

  近幾年,麵花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模子需求量大了,高殿華不得不推掉很多訂單。但是對於(yu) 孫建軍(jun) ,高殿華總是有求必應,兩(liang) 人在共同的理想追求上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孫建軍(jun) 帶走了幾塊模子,他還要趕回公司,去盯著工人們(men) 生產(chan) 。

  車間裏,幾十名穿著白色工裝,戴著口罩的工人正在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壓麵、揉麵、分劑子、按花、擺放、醒發、蒸鍋、打點、回晾、裝袋……18道工序,哪一道都要把握火候,省工不行,過火了也不行。

  麵花的發麵用“老肥”,也叫“麵頭”“麵引子”。老肥發酵、和麵、醒發、揪劑子、製花等一係列過程後,一個(ge) 皮平、花真、包邊完整、線條流暢的麵花就完成了。

  上鍋蒸時,要在籠屜上先鋪上一層麥秸稈,麥秸稈可以使麵花和籠屜不粘連,又具有麥子的清香。蒸熟的麵花要“打點”,過去用紅顏料,現在用火龍果榨的汁。

  這時的麵花,一隻隻表皮光滑,白潤如玉,有一層奶油般的包漿,猶如能工巧匠潛心打磨的玉把件,讓人忍不住要輕輕托於(yu) 掌心,心中為(wei) 這一件藝術品而讚歎,進而湧起美好的生活情愫。

  孫建軍(jun) 的每一天,都是這樣忙忙碌碌。他的腦子裏時刻在思考著麵花的發展,他創新出了婚宴、壽誕、生辰、節日、節氣和私人定製等10餘(yu) 個(ge) 係列100多種麵花……

  他最得意的麵花,是“滄州鐵獅子麵花”,重達2斤甚至4斤。鐵獅子是滄州的文化標誌,代表著英勇無畏,以麵的柔軟呈現鐵的剛硬,讓人在觀感中多了哲學的思考。

   3

  “孫總啊,緊急求救。”李軍(jun) 撥通了孫建軍(jun) 的電話,聲音焦急。“不知為(wei) 什麽(me) 我蒸出的麵花不蓬鬆,死麵一塊,難看還難吃。”

  “是不是沒醒發好,屋子裏溫度和濕度不夠?你快告訴我數據。”

  弄清了數據,孫建軍(jun) 了然於(yu) 心。“你把溫度和濕度都調高,把醒發時間再加長。”

  李軍(jun) 照做。果真,麵花像生長的蘑菇般蓬鬆起來。

  李軍(jun) 心服口服。他想起第一次到非遺工坊學習(xi) 時孫建軍(jun) 的話:“做麵花看起來簡單,但要做好沒那麽(me) 容易。弄不明白就要問,我一定知無不言。”

  那是2020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孫建軍(jun) 建起黃驊麵花製作非遺工坊,開展公益性技能培訓。

  “你這不是為(wei) 自己培養(yang) 搶飯碗的人嗎?”親(qin) 友們(men) 不理解。

  孫建軍(jun) 笑而不語,他深諳獨木難成林的道理。他一路上摸爬滾打,對遇到難題時渴望有人點撥一下的心情深有體(ti) 會(hui) 。培訓時,他經常給學員分享他的一段經曆。

  那是2012年的中秋節,公司成立後接的第一單大生意。一家企業(ye) 訂了500多箱、2000多斤麵花。沒想到,麵花被發放到職工手中,上午發了下午就有人跑來質問:“你發的什麽(me) 破麵花,都長毛了!”“怎麽(me) 可能?昨天才做的呀。”他不相信。等人家把長毛的麵花拎回來,他傻眼了。

  這一次教訓讓他明白了,家庭作坊式製作和工廠化批量生產(chan) 是有差別的,他開始在技術、標準、供貨、存儲(chu) 、運輸上下功夫。他花了六年時間搞科研,耗資近千萬(wan) 元,一次次改造設備、革新技術。

  壓力實在太大的時候,他就找一座人跡罕至的山,爬上去在山頂一坐就是一整天。山風吹著,遠處千山萬(wan) 仞,一隻飛鳥的苦惱變得那麽(me) 渺小。壓力消化完,他走下山去。他從(cong) 沒有想過放棄。

  他終於(yu) 攻克了老肥工業(ye) 化生產(chan) 、和麵、存儲(chu) 等關(guan) 鍵技術的多個(ge) 難點和瓶頸,讓麵花生產(chan) 實現了流水線量產(chan) 與(yu) 手工製作的完美融合。

  “困難時刻都有,做人做事就是要像老肥那樣去發酵理想,像流水那樣去團結一切,像旱堿麥那樣在艱難中生存,像麵粉那樣經曆無數次按揉、錘煉,最後才成為(wei) 一朵美麗(li) 的人生麵花。”

  李軍(jun) 是“80後”,他原來在外漂泊打工,一年也掙不了多少錢,關(guan) 鍵是父母妻兒(er) 無人照顧。在工坊學習(xi) 結束後,他在自己的村莊開了一家麵花廠。

  訂購設備、定製麵花模子、尋找銷路,在孫建軍(jun) 一手扶持下,李軍(jun) 的麵花廠幹起來了。廠裏用了七名工人,收益還不錯。他正準備更新設備,擴大規模呢。

  孫建軍(jun) 隔三岔五給學員們(men) 通個(ge) 電話,問問情況,看有什麽(me) 需要幫助的。每次他都不厭其煩地叮囑:“我們(men) 做食品工作的,不合格的產(chan) 品絕對不能出廠。”李軍(jun) 記住了他的話。

  至今,孫建軍(jun) 的非遺工坊已開展公益性技能培訓十餘(yu) 期,培訓人員數百人,麵花產(chan) 業(ye) 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出了積極貢獻。

  孫建軍(jun) 驕傲啊,他的臉笑得跟麵花一樣。

  另一件讓孫建軍(jun) 驕傲的事,是他已經把麵花的種子撒播到娃娃們(men) 心中。他經常帶著案板、麵花模子、麵粉等到學校去教孩子們(men) 製作麵花,孩子們(men) 個(ge) 個(ge) 做得有模有樣。他還和黃驊市博物館聯合舉(ju) 辦民俗文化夏令營活動,孩子們(men) 在紙上設計麵花模子圖案,他們(men) 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給了孫建軍(jun) 很多啟發。孫建軍(jun) 讚歎著,他看到了傳(chuan) 統文化在祖國下一代身上的傳(chuan) 承發展。

  這是一片生長旱堿麥的土地,這是一片生產(chan) 麵花的土地。麵花飄香,帶著人民無限美好的希望,正走向千家萬(wan) 戶。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1日 14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