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元買國企身份?“掛羊頭賣狗肉”必須嚴懲
作者:趙誌疆
你是否能想到,最低隻要花20萬(wan) 元就能給企業(ye) 買(mai) 個(ge) 國企身份,甚至刻個(ge) 印章就能注冊(ce) 成為(wei) 國企的子公司?媒體(ti) 記者在知名電商平台上搜索關(guan) 鍵詞“掛靠國企”,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可以提供“國企混改 一級二級三級四級掛靠谘詢服務”的店鋪。
記者調查發現,掛靠國企的收費標準根據不同的係統、不同層級而不同,從(cong) 最基礎的二十萬(wan) 到幾百萬(wan) 都有。比如,掛靠某央企,成為(wei) 其二級公司收費350萬(wan) 元,成為(wei) 三級子公司收費190萬(wan) 元。相比之下,還有一種更加簡單粗暴的方法——刻個(ge) 公章,通過偽(wei) 造材料就能注冊(ce) 成國企的子公司,堂而皇之戴上國企的“帽子”。
不法分子熱衷於(yu) “掛羊頭賣狗肉”,顯然不隻是欺世盜名這麽(me) 簡單,更是因為(wei) 看到了國企身份的“含金量”,以及其中隱藏的各種“商機”。最近一段時間,多家央企相繼發布打假聲明,其中主要內(nei) 容是,有不法分子假冒央企身份開展業(ye) 務,甚至從(cong) 事詐騙、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行為(wei) ,並因此提醒公眾(zhong) 警惕。這也正是不法分子的目的所在:利用國企的信用和資源優(you) 勢招搖撞騙,攫取不義(yi) 之財。
假冒國企身份給不法分子帶來了巨大收益,這也是他們(men) 鋌而走險的動力所在。對於(yu) “躺槍”的國企來說,“李鬼”橫行帶來的則是無盡的煩惱和麻煩。一方麵,假國企興(xing) 風作浪,不免敗壞真國企的聲譽;另一方麵,假國企招搖撞騙之後嫁禍於(yu) 人,使真國企不堪其擾。由此,不僅(jin) 會(hui) 對真國企的市場信譽和品牌形象造成負麵影響,甚至還可能引發一定的社會(hui) 風險和金融風險。
從(cong) 法律層麵來看,打擊欺世盜名的假國企並不難。根據《刑法》第二百八十條第二款:“偽(wei) 造公司、企業(ye) 、事業(ye) 單位、人民團體(ti) 的印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製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罰金。”偽(wei) 造印章的行為(wei) 還可能構成刑事犯罪,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如果是利用假國企的身份,與(yu) 其他主體(ti) 簽訂合同,以非法占有目的騙取他人財物的,還可能構成《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的合同詐騙罪。
問題在於(yu) ,將不法分子繩之以法的前提是,對形形色色的假國企驗明正身。而這既是真國企叫苦不迭的關(guan) 鍵,也是假國企肆無忌憚的根源。究其原因,不少央企層級架構複雜,對外投資信息繁雜,很容易放鬆內(nei) 部監管。與(yu) 此同時,某些登記機關(guan) 對申請材料進行的是形式審查,而非實質審查,因此很容易外部失察。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假國企的泛濫實際上也是對真國企敲響的警鍾——無論是從(cong) 捍衛企業(ye) 聲譽,還是從(cong) 維護市場秩序的角度出發,都必須對假冒國企行為(wei) 重拳出擊。
嚴(yan) 厲打擊整治假冒國企的行為(wei) ,不僅(jin) 需要加大司法打擊力度,而且需要登記機關(guan) 加強審核、從(cong) 嚴(yan) 把關(guan) ,不給試圖魚目混珠的不法分子留下任何可乘之機。更為(wei) 重要的是,各級市場主體(ti) 也有必要明確底線、擺正觀念,不要因為(wei) “國企”的金字招牌而放鬆對企業(ye) 資質和能力的考察。惟其如此,才能徹底鏟除假國企招搖撞騙的環境和土壤。(趙誌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