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為舞台藝術注入科技力量
在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科技創新規劃》中,提出了構建舞台表演的綜合設計仿真係統等目標。舞美數字化可以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使舞台具有沉浸感和視覺衝(chong) 擊力,還可以創建虛擬舞台背景、道具和特效,為(wei) 觀眾(zhong) 呈現出更生動、奇幻的舞台效果,使舞台演出作品在思想性、觀賞性和藝術性上給觀眾(zhong) 帶來更強烈的審美感知。
數字化讓舞台設計更富創意
從(cong) 建院開始,國家大劇院就非常注重對於(yu) 數字技術的應用,通過車台及數控升降係統、多媒體(ti) 、燈光、數字操作裝置等數字技術應用,把真實的舞台表演與(yu) 虛擬的舞美內(nei) 容無縫整合在一起,使表演藝術、觀演環境、視效呈現、聲效呈現、運動呈現等有機融合,打造亦真亦假、如夢如幻的舞台效果。數字化在空間推演、演員調度、舞美製作、舞台效果的把控方麵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利用數字化技術,我們(men) 可以在案頭工作期間,推演各種可能性,更好地管控舞台風險,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國家大劇院舞台技術部副部長許航軍(jun) 表示,前期用數字化技術把虛擬仿真做完之後,就可以提前謀劃演出的空間、時間、預算,甚至包括倉(cang) 儲(chu) 麵積等問題,管理上更加科學和智能。
遵義(yi) 大劇院藝術總監劉科表示,2018年,劇院引入了冰屏、裸眼3D顯示屏、異形屏等設備,2022年,他們(men) 又引入了地麵追光係統,使舞台追光更加精準。在機械數字化方麵,他們(men) 引進的數控開合屏、車台及數控升降係統,可以根據舞台設計和劇情的需求實現布景的快速變換,改變舞台形狀,營造特殊氛圍和效果。在大型現實題材黔劇《天渠》中,劇組利用LED背景屏和LED地磚屏,展現“生命之渠”通水瞬間的震撼效果,為(wei) 作品增添了視覺上的衝(chong) 擊力,給觀眾(zhong) 帶來身臨(lin) 其境的感覺;在黔劇《臘梅迎香》中,激光技術成功展現了劇中的“生命道”山洞,在舞台全黑的情況下,通過煙霧渲染並結合激光打出一個(ge) 半圓形,舞台上瞬間呈現出一個(ge) 縱深感極強的山洞,主人公鄧迎香和車輛從(cong) 舞台走向觀眾(zhong) ,以剪影的方式呈現洞口大小的演變。“這是傳(chuan) 統布景舞台表現形式所達不到的,數字化技術不僅(jin) 開拓了舞台美術的設計視野,也滿足了觀眾(zhong) 與(yu) 時俱進的審美需求。”劉科說。
數字化拓展舞台表現維度
近年,舞蹈詩劇《隻此青綠》以其驚豔的視覺藝術魅力風靡全國。該劇引入了眾(zhong) 多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創造了如詩如畫的舞台效果。舞台上,多種技術如多媒體(ti) 、燈光、數字操作裝置和機械等緊密配合,通過機械的起承轉合和運行節奏對舞台空間分割、變化,讓觀眾(zhong) 更深刻地體(ti) 會(hui) 到舞蹈作品的內(nei) 在表現力。
中國東(dong) 方演藝集團舞美中心舞台監督李曉彬介紹,《隻此青綠》在舞台空間設計方麵突破了傳(chuan) 統的鏡框式布局。整個(ge) 表演空間由地麵四層轉台、空中三層軌道以及複雜而精密的數字機械構成,創造出流動不息的舞台效果。這種舞台遷換方式簡潔、幹淨,讓觀眾(zhong) 的觀演體(ti) 驗更流暢。當音樂(le) 響起,劇情的推進逐漸把觀眾(zhong) 帶入到蘊含宋韻之美的寫(xie) 意山水中,同時,還闡釋出中國古代山水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人文情懷,讓觀者有一種文物“活”起來的沉浸感。數字化技術為(wei) 傳(chuan) 情達意做了恰如其分的服務。
對於(yu) 舞美數字化的應用,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積極探索創新,完成了《基於(yu) AR技術的京劇藝術表現研究》和《擴展現實技術(xR)在“傳(chuan) 統文化兩(liang) 創”中的應用研究》等多個(ge) 專(zhuan) 項研究課題。在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科研規劃部負責人張曉華看來,科技和演藝融合創新是大勢所趨,新技術的發展也勢必會(hui) 拓展演藝模式的多元化、智能化。xR虛擬拍攝這類型的數字媒體(ti) 技術並不是對傳(chuan) 統表演形式的替代,而是為(wei) 表演者提供新的創作模式、表現方式和藝術體(ti) 驗。“我們(men) 不妨把其中的‘x’理解為(wei) 一種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性,有待大家持續探索,它可能成為(wei) 我們(men) 通往元宇宙的一種途徑。”他說。
數字化帶給文藝創作和產(chan) 業(ye) 發展更多機遇
數字化技術手段使得傳(chuan) 統舞台突破限製,以更富創造力和現代感的方式向觀眾(zhong) 展現獨特的藝術魅力。除了舞台效果和觀演體(ti) 驗的加分,劉科認為(wei) ,數字化所呈現出的虛擬狀態能調動演員的情緒,從(cong) 而有更好的表演狀態。
當代舞台藝術創作是綜合性的舞台視覺體(ti) 驗,多元素技術的融合必將為(wei) 其增添新的創造性審美創意空間,數字多媒體(ti) 技術將繼續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隨著舞美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未來有可能改變傳(chuan) 統的觀演關(guan) 係。“通過數字化虛擬仿真技術,把劇院的精品舞台演出帶到更多地方,現場隻需簡單布置,就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還原舞台演出的震撼效果,讓人身臨(lin) 其境。還免除了運輸演出物資和演員檔期等問題的限製,節約了成本。”許航軍(jun) 認為(wei) ,加快文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布局,推動科技賦能文化產(chan) 業(ye) ,可以讓更多群眾(zhong) 受益。
無疑,舞美數字化將為(wei) 舞台藝術和文化產(chan) 業(ye) 帶來巨大發展潛力。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日趨完善,數字化舞美設計在創作、演出和觀眾(zhong) 體(ti) 驗方麵將實現更高水平的提升。同時,舞美數字化可以提升表演效果、拓展創意空間、引領藝術潮流,還將推動舞台藝術與(yu) 其他藝術形式的融合,為(wei) 文藝創作和產(chan) 業(ye) 發展帶來更多機遇和挑戰。(本報記者 李榮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