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老”中軸線上的新生活

發布時間:2023-07-26 10:13:00來源: 中國文化報

  新中國成立以後,建築學家梁思成主張保護北京城,並提出了中軸線的概念:“一根長達八公裏,全世界最長,也最偉(wei) 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chan) 生。”北京中軸線作為(wei) 元大都建都的基準線,曆經明、清兩(liang) 代的不斷完善和現當代的保護利用,700多年來,成為(wei) 了承載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精神的物質見證,是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也是新時代北京的城市文化金名片。

  隨著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的推進,北京肩挑老城保護曆史新使命,著力發揮北京中軸線上曆史建築和曆史景觀獨特的作用,持續推動中軸線社會(hui) 價(jia) 值創新,打造城市曆史文化特色發展軸;結合中軸線周邊業(ye) 態,整合提升和引入新的文化功能,構建古今中外融通的沉浸式互動場景,實現傳(chuan) 統魅力的展示與(yu) 旅遊體(ti) 驗、文化創意等功能的融合發展,打通文化鏈與(yu) 價(jia) 值鏈的連接,為(wei) 城市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多措並舉(ju) 推動中軸線

  融入城市生活

  為(wei) 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融入當代社會(hui) 生活,北京市不斷加強中軸線文化形象塑造,全麵增強文化感知力、影響力,吸引更多人走進北京,通過中軸線了解中國古代都城建設中包含的哲學思想。

  近日,景山公園推出為(wei) 期一個(ge) 月的暑期夜賞體(ti) 驗月活動,為(wei) 市民遊客提供錯峰遊覽、清涼遊園的新選擇。景山公園副園長汪兵介紹,暑期夜賞體(ti) 驗月期間,每周五、周六夜幕降臨(lin) 後,公園在東(dong) 門、觀德殿南門、後山主路、南門“一站式打卡”中軸線立體(ti) 景觀等處設置景觀照明燈和投影燈100餘(yu) 組。此外,公園還為(wei) 遊客提供了京味文化光影趣味體(ti) 驗,在公園東(dong) 門和後山主路區域可以看到頗具京味文化底蘊的中軸景觀、京城記憶場景動態投影,烘托獨特的夜賞氛圍,為(wei) 遊園增添新意與(yu) 奇趣。

  7月18日,坐落於(yu) 先農(nong) 壇的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曆經半年多修繕後重張開放,先農(nong) 壇祭壇區域恢複曆史風貌,宰牲亭院落首次對公眾(zhong) 開放。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這次修繕,該館按照《大清會(hui) 典》上的平麵圖對祭壇進行了原狀陳設複原,嚴(yan) 格遵照原材料、原工藝、原做法,恢複了曆史風貌。

  位於(yu) 先農(nong) 壇祭壇北側(ce) 、太歲殿西側(ce) 神廚建築群內(nei) 的宰牲亭院落作為(wei) 明清兩(liang) 代祭祀禮儀(yi) 時加工犧牲的重要場所,其獨特的重簷懸山頂結構被古建專(zhuan) 家稱為(wei) “明代官式建築的孤例”。新開放的區域吸引了不少觀眾(zhong) 拍照“打卡”。

  “宰牲亭院落的開放不僅(jin) 讓人們(men) 深入了解了當時的祭祀過程,其建築形式也讓中軸線上對外開放的建築更為(wei) 豐(feng) 富了。”居住在附近的老街坊劉先生一邊觀看一邊給身邊的觀眾(zhong) 當起了“講解員”。據了解,先農(nong) 壇新鋪設的祭祀道路即將亮相,串聯先農(nong) 門、東(dong) 天門、先農(nong) 壇內(nei) 壇區域,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明清時期祭祀的活動路線。

  數字科技為(wei) 活化中軸線

  提供無限可能

  “我們(men) 要大力推動中軸線申遺,打造國家文化遺產(chan) 保護標杆,以此為(wei) 牽引保護北京老城整體(ti) 格局,彰顯平緩開闊、壯美有序的空間秩序。在這個(ge) 過程中,既要注重曆史文化,又要注重現代生活,使北京老城煥發新的生機。”北京市文物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陳名傑說,期望借助數字科技推動北京中軸線的保護傳(chuan) 承和利用,加強數字展陳建設,用科技手段、數字化技術更好地展示北京中軸線的曆史價(jia) 值、文化價(jia) 值、審美價(jia) 值、科技價(jia) 值、時代價(jia) 值,講好北京中軸線的曆史故事,描繪好北京城市發展的現代藍圖。

  日前,北京中軸線一期數字資源庫開放,依托騰訊SSV探元平台,基於(yu) “數字中軸·小宇宙”前期建設積累的數字資源,整合北京中軸線數字檔案、3D建模資源以及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大賽優(you) 秀作品,綜合運用騰訊區塊鏈、高清照掃、雲(yun) 渲染等技術,構建了“多模態”數字資源庫,對文化遺產(chan) 數字資源實現保護、傳(chuan) 承、活化一站式服務。

  在“綠洲世界”裏,打造可互動的“數字中軸·天壇”,感受指尖上的天圓地方,在馳騁天地間領略中華曆史文化的無限魅力;以“天衣”為(wei) 載體(ti) ,結合先農(nong) 壇農(nong) 耕文化及建築特色,製作精美的數字服飾,展現先農(nong) 壇建築之美……“數字中軸·小宇宙”高精度重現北京中軸線寫(xie) 實場景,先後完成了先農(nong) 壇、鍾鼓樓和萬(wan) 寧橋等遺產(chan) 點的高清照掃,參照遊戲敘事方式與(yu) 交互設計,打造更加生動的沉浸式體(ti) 驗,讓人們(men) 以趣味互動的方式感受北京700多年的城市曆史變遷。

  登錄“雲(yun) 上中軸”小程序,進入中軸曆史等模塊,了解北京中軸線曆史沿革、文化內(nei) 涵,完成線上知識學習(xi) ……在“大手拉小手,一塊走中軸”北京中軸線親(qin) 子公益徒步活動中,通過“雲(yun) 上中軸”小程序,中小學生可參與(yu) 線上、線下活動打卡,贏得的小紅花換取公益配捐,以親(qin) 身參與(yu) 增進對北京中軸線曆史文化的了解,讓更多的中小學生一起走中軸、看中軸、聽中軸,以實際行動助力北京中軸線文化傳(chuan) 承。

  品牌活動搭建公眾(zhong)

  參與(yu) 保護的平台

  從(cong) 永定門出發,一路往北到達鍾鼓樓,攝影愛好者王磊剛相機裏裝滿了北京中軸線上的各類細節。他表示,他將持續在北京中軸線沿線拍攝,希望捕捉到能呈現“古都脊梁”新麵貌的畫麵,以期參與(yu) 2023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大賽活動。王磊剛口中的大賽,正是由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指導,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主辦的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大賽。

  為(wei) 吸引社會(hui) 各方參與(yu) 北京中軸線的保護工作、傳(chuan) 播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價(jia) 值,自2021年起,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大賽已成功舉(ju) 辦兩(liang) 屆,並以此搭建聚合社會(hui) 資源、吸引社會(hui) 公眾(zhong) 廣泛參與(yu) 的平台。2022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大賽共收到來自全國以及超過30個(ge) 國家和地區9萬(wan) 餘(yu) 名選手的參賽方案7.6萬(wan) 餘(yu) 件,最終確定優(you) 秀示範項目276件。

  據了解,2023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大賽延續“傳(chuan) 承中軸文脈 傳(chuan) 播古都文化”主題,設置魅力中軸、藝術中軸、達人中軸、創意中軸、數字中軸五大賽道,在2022屆大賽基礎上,增加了對北京中軸線音樂(le) 創作、文學創作、服裝服飾設計等細分領域,旨在多角度、立體(ti) 化挖掘展示中軸多彩文化魅力。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大賽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大賽的舉(ju) 辦激發了全民參與(yu)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的熱情,挖掘了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內(nei) 涵和鮮活故事,促進了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和科技創意相結合、和新業(ye) 態新場景相融合,推動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時代共進、讓人民共享。(本報記者 劉海紅)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