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傳統印刷業當積極因“數”生變
【文化評析】
作者:韓寒
從(cong) 結繩記事、甲骨竹簡、紙張筆墨,到鉛與(yu) 火、光與(yu) 電,人類記錄文字和信息的方式,每產(chan) 生一次變革,都會(hui) 帶來文明的巨大進步。印刷術,就是在這種變革中應運而生,且不斷向前發展。當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印刷這一曆史悠久的行業(ye) ,又需進行怎樣的變革,方能適應時代需求?
近日,2023中國印刷業(ye) 創新發展大會(hui) 在山東(dong) 濟南舉(ju) 行,來自業(ye) 內(nei) 的兩(liang) 百餘(yu) 名專(zhuan) 家會(hui) 聚在一起,共同探討如何塑造印刷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開放討論和坦誠交流中凝聚的共識、激蕩的思想,值得進一步思考、實踐。
按需印刷,是數字技術給印刷業(ye) 帶來的革命性變化之一。照其形式,需要將出版物信息儲(chu) 存在數字係統中,根據目標讀者需要隨時直接印刷成書(shu) ,如此減少了製版、發行等中間環節,能夠節省成本、一冊(ce) 起印。對於(yu) 新形式帶來的新問題,如版權頁信息修改頻次高、訂單數量低於(yu) 繳送數量且重複送審、數據標準不一致等,呼喚推出有效的改革試點方案。
智能製造,是推動印刷業(ye) 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又一重要抓手。此次大會(hui) 上,公布了一批智能製造測試線試點單位,這將對推動建設完善印刷業(ye) 智能製造測試線,實現銷售平台在線下單、出版單位文件調取、管理部門備案、印刷企業(ye) 生產(chan) 、物流企業(ye) 發貨等全流程數字化連接產(chan) 生引領和帶動作用。更值得關(guan) 注的是,這還將助力行業(ye) 內(nei) 開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加快建設技術領先、效能突出的數字化印刷“智能工廠”的步伐。
在國民經濟各行各業(ye) 千帆競發、百舸爭(zheng) 流的今天,印刷業(ye) 主動尋求變革,是創新精神的體(ti) 現。在萬(wan) 物互聯,客戶需求越來越多元、越來越個(ge) 性化的今天,傳(chuan) 統集群化、規模化的思維已無法很好滿足業(ye) 內(nei) 各類主體(ti) 的發展需要。運用先進技術和現代生產(chan) 方式改造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是實現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升級,提升文化事業(ye) 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的必由之路。唯有不斷創新,才能適應當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執著專(zhuan) 注、精益求精,印刷業(ye) 積極擁抱新生事物並完善相關(guan) 行業(ye) 規範和管理方式,是工匠精神的彰顯。回望曆史,這一可遠溯至唐代的古老行當,從(cong) 整版到活字,從(cong) 木刻、銅版到鉛字和數碼印刷,每一次工藝創新,都是不懈追求卓越、曆經千百次淬煉而得。唯有永葆熱愛與(yu) 鑽研,不斷優(you) 化行業(ye) 工藝,持續蓄積行業(ye) 發展動能,才能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偉(wei) 大進程中貢獻自身的力量。
九層之台,起於(yu) 累土。進簣雖微,終焉為(wei) 山。出版印刷業(ye) 事關(guan) 文化傳(chuan) 承與(yu) 文化事業(ye) 發展,須站位高遠、胸懷大局、不懈改革創新,久久為(wei) 功、積微成著,方能將美好宏圖變為(wei) 現實,以紮實的成就助力國家社會(hui) 發展。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1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