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中國式創新需要堅持係統論觀念
【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
作者:蔣昌俊(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
加快戰略性、前瞻性、顛覆性、基礎性技術創新,在量子信息、太赫茲(zi) 等世界前沿領域取得一批原創性、顛覆性成果,全麵提升自主創新和自主可控水平,在科技自立自強中展現新作為(wei) ,這是中國航天麵向世界科技前沿和重大戰略需求的題中應有之義(yi) 。
中國式創新,需要科學的理論方法來支撐,需要堅持係統論觀念。以錢學森同誌為(wei) 代表的幾代航天人,在為(wei) 國家創新研製生產(chan) 導彈武器、火箭與(yu) 衛星等國之重器的同時,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yi) ,創造了航天係統工程思想理論方法,這是航天人時刻運用和實踐的工作方法與(yu) 工具。
係統論觀念的精髓是“整體(ti) 大於(yu) 部分之和,追求係統性增益”。中國航天事業(ye) 在國力一窮二白、工業(ye) 基礎孱弱、“沒有第二個(ge) 人見過導彈”的情況下艱難起步。正是在係統論觀念的指導下,中國航天“用功能和性能指標不那麽(me) 先進的元器件設計製造出了世界一流水平的係統裝備”,在最短時間內(nei) ,用最小投入,實現了複雜工程的規模化協同作戰,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巨大成就。
實踐表明,航天係統工程是堅持係統觀念的成功實踐,堅持係統觀念是我國航天事業(ye) 成功發展的重要法寶。而係統論的要義(yi) 是精準把握“矛盾的對立統一”關(guan) 係。從(cong) 哲學上講,矛盾不可能消除,隻能轉化或和解。堅持係統工程論,必須用矛盾剖析方法來解構問題場景中的複雜交織關(guan) 係,通過增維或降維問題的邊界條件,在新的解題維度上達成矛盾的統一性。比如,我們(men) 在研究“網絡安全問題”時發現,網絡空間廣泛存在內(nei) 源性安全矛盾,其內(nei) 生特征決(jue) 定了矛盾問題不可能“徹底消除”,隻能通過問題場景維度變換實現“條件規避或危害阻斷”。
換言之,傳(chuan) 統的“亡羊補牢”“盡力而為(wei) ”的“保鏢式”附加防禦範式,不可能解決(jue) “未知的未知”網絡威脅或破壞問題。必須轉換思維視角、方法論和實踐規範,以“結構決(jue) 定安全”的係統工程論為(wei) 指導,敢於(yu) 進行網絡安全範式創新乃至數字產(chan) 業(ye) 生態轉型,才可能在“有毒帶菌”的網絡空間內(nei) 實現“有質量保證”的安全目標。
任何一種理論的產(chan) 生,任何一種技術的突破,都是從(cong) 實踐中萌發,並著眼於(yu) 解決(jue) 實際問題。2017年,我國科學家為(wei) 解決(jue) 數字經濟轉型中的基礎性問題,提出了在上海建設“大數據試驗場”的構想,一方麵試圖解決(jue) 大數據領域科學計算問題以及數據智能湧現的工程技術問題;另一方麵著力解決(jue) 數據要素流通、數據價(jia) 值激活等產(chan) 業(ye) 發展中的堵點、痛點。大數據時代,數據是基礎性戰略資源,定性與(yu) 定量相結合的大數據試驗場的運用,為(wei) 解決(jue) 跨層級、跨地域、跨係統、跨部門、跨行業(ye) 數據綜合利用問題提供了基礎實驗環境,有助於(yu) 加快實現“數據到決(jue) 策、數據到研發、數據到生產(chan) 、數據到智能”的創新。
今天,我們(men) 在麵臨(lin) “卡脖子”困境時,也可以借助係統工程思維來解決(jue) 問題。比如,在突破芯片困境時,完全可以開辟一條功能等效、換道超車的新路徑,通過構建“晶圓級架構”,用軟件定義(yi) 晶上係統的軟硬件協同處理方法,彌補我國在工藝技術層麵的短板。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8日 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