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香料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

發布時間:2023-08-08 09:3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編者按

  絲(si) 綢之路是一條連接古代東(dong) 西方不同文明的橋梁。自西漢張騫通西域後,來自東(dong) 西方諸文明的不同元素,如絲(si) 綢、瓷器、茶葉、香料等物品,川流不息的駱駝商隊,繪畫、文學、藝術、宗教等文化現象,在絲(si) 路上相互碰撞、交流互鑒,構成了人類曆史上文明交流的獨特景觀,世界各主要文明地區也因此成為(wei) 一個(ge) 相互聯係的整體(ti) 。兩(liang) 千多年前,先輩們(men) 靠著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開辟出聯通亞(ya) 歐大陸的絲(si) 綢之路,強有力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時至今日,絲(si) 綢之路的曆史貢獻、精神財富、重要啟示依然為(wei) 人稱頌。本期刊發的文章,分別從(cong) 香料的傳(chuan) 播、活躍的商隊以及漢唐時期中國與(yu) 西亞(ya) 地區的文化交往等層麵展示古代絲(si) 綢之路圖景,以期深化對絲(si) 路史研究的認識。

  作者:許序雅(浙江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一帶一路視閾下近代亞(ya) 洲區間貿易與(yu) 亞(ya) 洲區域經濟帶形成研究”[18BSS026]的階段性成果)

  自古以來,香料便與(yu) 人們(men) 的生活息息相關(guan) 。它不僅(jin) 是食物調料,也是治病的藥材,還是供奉神靈和修身養(yang) 性的附屬品。早在公元前4000年代,古埃及人在製作木乃伊時便已使用了香料。商周時期,華夏先祖開始用燃燒的香木祭祀神靈,稱為(wei) “燎祭”。在先秦古籍《詩經》《楚辭》《爾雅》等著作中都有許多使用辛夷、石蘭(lan) 等芳香植物的記載。

  古代人們(men) 所使用的香料分為(wei) 植物類和動物類兩(liang) 種,尤以植物類香料為(wei) 主,如胡椒、肉豆蔻(皮)、丁香、檀香木、沉香、蘇合香、乳香、沒藥、迷迷(迭)香等。這些植物類香料多為(wei) 古代印度、西亞(ya) 、東(dong) 南亞(ya) 等地所產(chan) ,通過陸上和海上絲(si) 綢之路傳(chuan) 入歐洲和中國,並對當地社會(hui) 產(chan) 生深遠影響。

  

  至晚在西漢時期,中國已大量從(cong) 西亞(ya) 、南亞(ya) 、東(dong) 南亞(ya) 等地進口“香藥”,既入藥用,也為(wei) 日常熏用。廣州的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熏香爐中,就殘留有來自西亞(ya) 的乳香塊;《後漢書(shu) ·天竺傳(chuan) 》曾記述,天竺產(chan) 胡椒;《魏書(shu) ·波斯傳(chuan) 》亦記錄了波斯商賈從(cong) 印度販運胡椒至中國的情形。從(cong) 唐代開始,隨著“胡食”的流行,胡椒等漸為(wei) 調料之用。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曾記述:“胡椒,出摩伽陀國,呼為(wei) 昧履支。……今人作胡盤肉食皆用之。”隨著古代中國社會(hui) 對香料需求的增長,胡椒種植區東(dong) 移,種植範圍從(cong) 印度擴大至東(dong) 南亞(ya) 地區。《海藥本草》卷3記雲(yun) :“胡椒,生南海諸地。”據宋代趙汝適《諸蕃誌》記載,印尼爪哇島已廣植胡椒。元代,胡椒的種植區域進一步擴大至馬來半島東(dong) 南部的八都馬,但其品質亞(ya) 於(yu) 爪哇所產(chan) 。到了明初,蘇門答剌(臘)國“胡椒廣產(chan) ”。胡椒種植麵積的擴大及中國胡椒進口地的改變,促使海上航路的拓展和變化,推動宋元時期中國海上貿易的發展。

  在宋代以前,丁香在中國銷量不大,主要用作口香劑。趙汝適《諸蕃誌》卷下“誌物”記載:“丁香出大食、闍婆諸國,其狀似丁字,因以名之。能辟口氣,郎官咀以奏事。”這一時期,產(chan) 自印尼班達群島的肉豆蔻也傳(chuan) 入中國,作為(wei) 藥劑和食物調料。檀香、沉香尤為(wei) 華人喜好。檀香木的種類有很多,主要生長在南亞(ya) 次大陸南部、爪哇島、帝汶島、小巽它群島一帶,尤以爪哇島所產(chan) 為(wei) 佳。沉香產(chan) 量較少,產(chan) 於(yu) 印度、緬甸、柬埔寨、馬來半島、菲律賓、摩鹿加群島和中國海南島等地的深山老林中。東(dong) 漢以來,隨著印度高僧東(dong) 來和中國高僧西行求法,檀香、沉香輸入量不斷增加,香料與(yu) 人們(men) 宗教生活及修身養(yang) 性的關(guan) 係日益緊密。古代中國上層社會(hui) 和寺廟道觀把檀香、沉香用作熏香,時可入藥,為(wei) 宗教生活不可或缺。此外,古代中國人還製作了香爐、發明各式燃“香”術等,發展出獨特的香文化。

  總體(ti) 來說,香料輸入中國的途徑,在公元8世紀中葉以前,由於(yu) 造船技術和海上航行技術尚不發達,除少量從(cong) 南洋經由海路進口,主要還是通過陸上絲(si) 綢之路從(cong) 西亞(ya) 、南亞(ya) 次大陸等地傳(chuan) 入。唐代中期,海上絲(si) 綢之路發展起來,香料和瓷器漸成東(dong) 西方海上貿易的大宗商品。《新唐書(shu) ·地理誌》引用了賈耽《皇華四達記》所記“廣州通海夷道”,詳細記述了唐代中國從(cong) 海上前往大食地區的通道。當時,阿拉伯和南亞(ya) 地區所產(chan) 乳香、安息香、藏紅花、小豆蔻、胡椒、檀香等通過這條航線成批輸入中國;中國出產(chan) 的麝香、樟腦等也輸往阿拉伯地區。這一時期阿拉伯與(yu) 中國東(dong) 南沿海的海上交通路線,也被一些學者稱作“香料之路”。

  宋元以來,通過海路的朝貢貿易逐漸成為(wei) 香料輸入中國的主要途徑。明初,為(wei) 了保證宮廷有足夠的香料供應,永樂(le) 帝命令交趾以蘇木、沉、速、安息諸香代替租賦。加之鄭和在西洋收購香料,東(dong) 、西洋番國知曉明朝對香料的喜好,於(yu) 是番國貢獻往往以香料為(wei) 主。中國朝廷對番國進貢方物往往給予高於(yu) 貢品價(jia) 值的賞賜作為(wei) 回報。明代香料的朝貢貿易既體(ti) 恤“皇恩浩蕩”,加強了明朝與(yu) 東(dong) 南亞(ya) 諸邦的政治、經濟聯係,又彌補“禁海”所致香料等的短缺。誠如明人張瀚在《鬆窗夢語》卷4“商賈紀”中所說:“且緣入貢為(wei) 名,則中國之體(ti) 愈尊,而四夷之情愈順。即厚往薄來,所費不足當互市之萬(wan) 一。”受明朝朝貢製度的影響,一些不出產(chan) 香料的亞(ya) 洲國家也向他國采購香料,再進貢給明朝廷,促進了香料在東(dong) 南亞(ya) 和東(dong) 亞(ya) 國家之間的交互流動,推動了香料貿易的發展。

  這一時期,香料在中國使用範圍逐漸擴大,從(cong) 奢侈品逐漸轉變為(wei) 人們(men) 日常生活用品。無論是個(ge) 人還是社會(hui) ,對香料的需求都大為(wei) 增加。明初僅(jin) 太嶽、太和山宮觀所用的降真諸香,每3年需7000斤左右,而內(nei) 府所用,能達到五六倍。到明世宗初期,每年宮廷采買(mai) 沉香、降香諸香10多萬(wan) 斤,尚不夠用。萬(wan) 曆時,朝廷要求庫存的每種香品每年達到2萬(wan) 斤。此時來自東(dong) 南亞(ya) 的胡椒還被賦予了多重經濟職能,不僅(jin) 成為(wei) 明廷賞賜百官、獎勵軍(jun) 功、支付薪俸的主要物品,市舶抽分、進口商稅的重要來源,而且時常作為(wei) 商品貿易的紐帶,甚至代行貨幣職能。

  中國社會(hui) 對香料的巨大需求,以及香料貿易的巨額利潤,吸引了明初大批私商下西洋販香,華商迅速發展海外貿易,構建起遍布東(dong) 南亞(ya) 的海上貿易網絡。為(wei) 了順應社會(hui) 需求和增加稅收,明朝廷不得不於(yu) 隆慶元年(1567年)開放“海禁”。此後,大批華人私商揚帆出海,與(yu) 西方殖民者角逐香料利益。

  

  就歐洲市場而言,香料貿易中最大宗的商品是胡椒,胡椒原產(chan) 於(yu) 印度的馬拉巴爾海岸。在羅馬統治時期,羅馬—地中海東(dong) 岸—西亞(ya) —印度之間的交通已較為(wei) 通暢,胡椒得以進入歐洲人的餐桌,但價(jia) 比金銀。普林尼所著的《自然史》中曾提及羅馬時期人們(men) 對香料的使用。公元408年,西哥特人圍攻羅馬城,逼迫羅馬人簽訂協議,要求羅馬人獻出黃金5000磅、白銀3000磅、綢料4000塊、胡椒3000磅,胡椒的貴重由此可見一斑。

  在羅馬帝國時期,原產(chan) 於(yu) 印尼摩鹿加群島的丁香亦已傳(chuan) 到羅馬。丁香被歐洲人譽為(wei) “香料中的王後”,主要用作調料和香劑。肉豆蔻主要生長在印尼班達群島。起初,歐洲人隻把肉豆蔻作為(wei) 食物的調味劑。17世紀黑死病肆虐歐洲,有歐洲醫生認為(wei) ,用裝有肉豆蔻的香囊可以抵禦黑死病。於(yu) 是,歐洲人對肉豆蔻的需求大增,尤其在瘟疫嚴(yan) 重的倫(lun) 敦。這種用肉豆蔻抵禦黑死病的方法,很有可能出現在更早的時候。香料對歐洲人的生活非常重要,以至於(yu) “香料盈野”的東(dong) 方吸引著歐洲人不斷東(dong) 來。

  總體(ti) 來講,在16世紀以前,香料群島出產(chan) 的香料首先集中到滿剌加(馬六甲)港口,通過馬六甲與(yu) 波斯灣、阿拉伯之間的“中東(dong) 商路”,經過印度、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的轉運,運到亞(ya) 曆山大港或貝魯特港;接著,主要由威尼斯商人通過“利凡特貿易”,把香料運到威尼斯、熱那亞(ya) 、馬賽等地出售。威尼斯成為(wei) 歐洲的香料集散地。據統計,1394—1405年,威尼斯每年購買(mai) 香料數量在400噸以上;1496—1498年,威尼斯每年從(cong) 埃及亞(ya) 曆山大港進口胡椒和其他香料有1060~1200噸,從(cong) 貝魯特進口270~420噸。

  東(dong) 南亞(ya) 的香料通過傳(chuan) 統的“中東(dong) 商路”運銷地中海沿岸,需要從(cong) 陸地中轉,運輸耗時長,且經過眾(zhong) 多中間商,運輸成本和中間商成本很高。15世紀末,為(wei) 了追逐香料貿易的巨大利潤,在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的資助下,葡萄牙人向東(dong) 方進行擴張,建立起歐洲—果阿—馬六甲—澳門航線。這條航線最初主要是把馬魯古群島(摩鹿加群島)所產(chan) 的香料運銷到歐洲和中國。此後,西班牙人、英國人、荷蘭(lan) 人紛紛向東(dong) 擴張,把來自東(dong) 南亞(ya) 的胡椒、肉豆蔻、丁香等香料成批運銷歐洲和中國、日本等地,並通過馬尼拉與(yu) 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港之間的“大帆船貿易”又傳(chuan) 播到美洲,使亞(ya) 洲市場與(yu) 歐洲、南美洲連接在一起。

  作為(wei) 絲(si) 綢之路上眾(zhong) 多商品貿易的一種,香料的普及和傳(chuan) 播,改變了當地的飲食文化,豐(feng) 富了人們(men) 的精神生活,甚至衍生出香文化,兼具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社會(hui) 功能。通過陸路和海路展開的香料貿易則把東(dong) 西方聯結在一起,搭建起了包括亞(ya) 洲、歐洲甚至非洲在內(nei) 的世界貿易網絡,推動了近代世界市場的形成。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7日 14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