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變“數字鴻溝”為“數字紅利”

發布時間:2023-08-09 09:1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變“數字鴻溝”為(wei) “數字紅利”

  ——構建老年友好型數字社會(hui) 步伐不斷加快

  光明日報記者 邱 玥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馨月

  設立智慧長者食堂,為(wei) 老年人提供上門送餐服務;推進養(yang) 老服務“一卡通”建設,提升老年人辦事、就醫、出行便利度;上線長者數字課堂小程序,豐(feng) 富老年人退休生活……為(wei) 彌合老年群體(ti) “數字鴻溝”,加快構建老年友好型數字社會(hui)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推出多項舉(ju) 措,積極優(you) 化數字社會(hui) 適老化建設,幫助老年人更好享受數字經濟發展紅利。

  從(cong) “有礙”到“有愛”,讓銀發族更好享受數字紅利

  先來看兩(liang) 組數據: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全國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占18.7%,與(yu)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上升5.44%。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wei) 10.67億(yi) ,互聯網普及率達75.6%,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網民規模達1.53億(yi) 。這表明,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觸網”,享受數字化帶來的便利。但與(yu) 此同時,仍有近半數老年人從(cong) 未接觸過互聯網。

  當老齡化遇見數字化,如何讓規模巨大的老年群體(ti) 共享智能社會(hui) 發展紅利,是當前社會(hui) 民生領域麵臨(lin) 的一個(ge) 重要挑戰。

  為(wei) 應對這一挑戰,近年來,黨(dang) 中央、國務院采取了一係列舉(ju) 措。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和工信部分別印發《關(guan) 於(yu) 切實解決(jue) 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zhuan) 項行動方案》,幫助老人與(yu) “網”更好相融。

  此後,許多地方也進行了不少有益嚐試。2021年,北京市推動首批與(yu) 老年人和障礙人群工作、生活密切相關(guan) 的51家網站和26款App開展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工作,著力解決(jue) 老年人和障礙人群在使用互聯網等智能技術時遇到的困難,推動充分兼顧老年人和障礙人群需求的信息化社會(hui) 建設。同年,上海通過實施長者服務“銀色數字工程”,打造“智慧長者食堂”、開展“100萬(wan) 人次長者智能技術運用能力提升行動”、上線長者數字生活“隨申學”微信小程序等,建立智慧養(yang) 老的“四梁八柱”。

  “你看,現在這些軟件都有‘長輩模式’,不僅(jin) 字體(ti) 大,而且沒有廣告。”指著手機上安裝的幾款應用軟件,李女士告訴記者。家住北京市豐(feng) 台區的李女士今年71歲,原本對智能手機一竅不通,現在也漸漸玩起了網購:“有時候我也會(hui) 在生鮮電商平台團菜,價(jia) 格比較實惠。”

  “平時我會(hui) 在小程序上搜索課程,找一些養(yang) 生小課堂,學習(xi) 養(yang) 生知識,有時候還跟著課程練字。”上海市民黃慧蘭(lan) 今年67歲,在她看來,移動互聯網不僅(jin) 給她帶來了便利,還大大豐(feng) 富了她的退休生活。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社會(hui) 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房連泉表示,近年來,老年人在使用互聯網、享受智能服務的便利性等方麵顯著提升,日常生活場景中基本保留了線下兜底服務,應對“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效機製正在形成。

  從(cong) “受限”到“暢享”,為(wei) 老年人提供便利化公共服務

  搭建智慧監測平台,配備一批無感智慧終端……在浙江麗(li) 水,老人可在關(guan) 聯的服務機構、護理機構享受遠程問診、刷臉進門、刷臉吃飯等無感智慧養(yang) 老服務。

  “老年人腿腳不利索,在日常走動或健身的時候,不小心跌倒或者在衛生間滯留,係統就會(hui) 及時報警,工作人員會(hui) 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讓我們(men) 更加有安全感。”90多歲的江蘇琴老人說。據統計,截至目前,麗(li) 水市已關(guan) 聯養(yang) 老服務機構57家,護理機構110家,社區(村)送餐服務點3159個(ge) 。

  通過適老化技術改造,解決(jue) 老年人使用數字技術的障礙,隻是第一步。

  房連泉指出,從(cong) 更深層次上看,老年“數字鴻溝”源於(yu) 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與(yu) 技術快速進步之間的矛盾,老年人在其間處於(yu) 相對弱勢地位,需要獲得友好型的社會(hui) 環境支持。

  我國高度重視老年友好型數字社會(hui) 建設。2021年發布的《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hui) 。2020年1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關(guan) 於(yu) 開展示範性全國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在全國建成5000個(ge) 示範性城鄉(xiang) 老年友好型社區;到2035年,全國城鄉(xiang) 實現老年友好型社區全覆蓋”的工作目標。

  構建老年友好型數字社會(hui) ,體(ti) 現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麵麵。近年來,各地利用“一卡通”等數字平台建設手段,不斷創新養(yang) 老服務方式方法,有效解決(jue) 了老年人“卡多”“密碼多”的煩惱。

  “走路不到10分鍾,就能到附近的社區助餐點就餐了,隻要隨身帶著社保卡,刷卡吃飯,補貼自動扣除,還能查詢餘(yu) 額和消費記錄,非常方便。”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的72歲老人陳會(hui) 珍說,“現在除了領退休金,吃飯、看病、買(mai) 藥、坐公交都能用社保卡,政府推行的‘一卡通’非常方便老百姓。”

  “為(wei) 普及社會(hui) 保障卡‘一卡通’在老年助餐領域的應用服務,我市建設了居民服務‘一卡通’和老年助餐服務信息平台,老年人持注冊(ce) 的第三代社會(hui) 保障卡可以在全市任一助餐點享受助餐服務,並且係統會(hui) 依據老人申請的補貼類別,自動劃減補貼金額。”滁州市人社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據悉,該平台記錄老人就餐累計已超過46萬(wan) 人次,累計消費金額達近337萬(wan) 元,累計補貼119萬(wan) 元。

  “除了每月用社保卡領取退休金外,最近我交通出行、用餐、逛景點都用社保卡,真的太方便了。”家住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的張小芳說。退休後,張小芳發現自己正在與(yu) 社會(hui) “脫節”。去醫院看病得用手機預約,偶爾乘公交地鐵,打開手機掃碼,都要求助工作人員,出門處處受限。

  自從(cong) 更換了第三代社保卡,張小芳的老年生活開始變得便捷起來。據介紹,南京市人社局推進社保卡與(yu) 養(yang) 老服務的融合應用,推出社保卡助餐、助浴場景的應用功能,老年人持三代社保卡即可“刷卡”就餐和洗浴。

  “乘公交、用餐、逛景區全憑這張卡,我們(men) 60歲以上的老人還能享受半價(jia) 優(you) 惠,隻帶一張社保卡就能辦成很多事。”張小芳說。

  從(cong) “紙間”到“指尖”,打通養(yang) 老服務“最後一公裏”

  老年友好型數字社會(hui) 建設,離不開數據的共治共享。近幾年,各地從(cong) 老年群體(ti) 的辦事需求出發,積極協調公安、民政、人社、衛健和金融監管等部門,打通涉及老年服務的信息壁壘,不斷優(you) 化服務模式,為(wei) 老年人提供“一站式”貼心便捷服務。

  “在手機上下載一個(ge) 醫院App,帶著老年證去看病,等檢查結束之後,化驗結果、血壓數據都能顯示在手機上。看完病之後,係統還會(hui) 生成一個(ge) 電子病曆,同步到老年證上。看病非常方便,不用來回跑。”適老化數字服務,讓就醫不再難,李女士對此深有體(ti) 會(hui) 。

  “超過60歲的老人,可以到社區辦理申領老年證。”據北京市一位社區工作人員介紹,辦理數字化信息老年證,可享受多方麵優(you) 惠待遇,免除紙質化複雜操作。在醫療保健方麵,老人去醫院就診或檢查,包括繳費、取藥和住院等需求,都可優(you) 先滿足;在出行方麵,老年優(you) 待證持有者,在乘坐火車、飛機等交通運輸工具時,可優(you) 先購買(mai) 車票、檢票進站,甚至可優(you) 先乘車或登機。

  “現在辦事越來越方便了,手機輕輕一點,10分鍾就辦完了退休手續,還能為(wei) 我們(men) 提供體(ti) 檢預約、健康管理、一鍵急救等功能服務。”家住浙江省麗(li) 水市的胡先生說。“麗(li) 水市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口超70萬(wan) ,約占常住人口總數的1/4。”麗(li) 水市社會(hui) 保障卡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吳登峰介紹,當地通過集成人社、醫保、民政等部門政策,整合社區、醫療、養(yang) 老等服務機構資源,降低老年人辦事負擔,提升公共服務效能。

  在江蘇常州,人社部門主動聯合市醫保中心、社保卡合作金融機構,為(wei) 失能群眾(zhong) 開辟“綠色通道”,通過數據共享、社保卡金融狀態比對篩選出需特殊服務人群,合作金融機構為(wei) 失能群眾(zhong) 提供上門激活金融功能服務,實現待遇可進可取。截至2023年6月,當地共有14567人通過社保卡領取長期護理保險補貼,累計發放長期護理保險待遇1.3億(yi) 元。

  “數字政府建設是提升社會(hui) 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的前提。”房連泉認為(wei) ,在線上政務、便民服務、社保經辦、民生救助、福利待遇認證和醫療服務等高頻性公共服務事項上,數字技術應用廣闊,享有規模成本優(you) 勢。對此,他建議,未來在國家層麵繼續推進數據資源的整合和開放共享,實現多部門間的信息聯動,構建一體(ti) 化的國家政務信息服務平台,讓“數據多跑路,老年人少跑腿”,從(cong) 而讓老年人更好分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9日 05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