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成果轉化為0,背後是“刷論文、刷項目”式科研

發布時間:2023-08-10 09:46: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李一陵

  一所高校累計獲得財政投入科研經費1.31億(yi) 元,實施科研項目862個(ge) ,實現成果轉化0個(ge) ;另一所高校,累計獲得財政投入科研經費1.79億(yi) 元,實施科研項目702個(ge) ,僅(jin) 有5個(ge) 項目成果實現市場轉化,占比0.71%……日前,廣西審計廳對9所區管高校2020-2022年度財政補助高校專(zhuan) 項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的審計結果公布。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再次引發公眾(zhong) 熱議。

  我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低是一個(ge) 老生常談的問題。轉化率固然不是評價(jia) 科研成果的唯一指標,而且科研成果轉化也需要時間,但是上億(yi) 科研經費、800多個(ge) 科研項目,換來0成果轉化,這樣的結果仍然讓人震驚。尤其是在強化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支撐,社會(hui) 對科研成果的需求不斷增強的背景下,更是令人唏噓不已。如此結果,帶來的不僅(jin) 是資金的浪費,也是科技的浪費,更辜負了社會(hui) 的濃濃期待。

  究其原因,“重立項、輕研究”、立項重點不突出等問題都不同程度存在。該審計報告還指出,2所高校22個(ge) 科研項目脫離實際需求編製科研項目經費預算,預算與(yu) 實際支出偏差最高達到69.24%,造成914.02萬(wan) 元資金閑置。3所高校實施科研項目2075個(ge) ,其中預算經費10萬(wan) 元以下的論文型科研小課題項目811個(ge) ,占比39.08%。前者所反映的是一些科研人員在課題立項、經費到手後,不對項目進行認真研究的問題;而大量的論文型科研小課題的存在,背後則是“唯論文”“唯項目”的指揮棒在發揮作用,反映出一些高校存在“刷論文、刷項目”問題。高校以獲得課題和經費的多少、發表論文的數量作為(wei) 考核科研人員的重要指標,科研人員也就將論文發表作為(wei) 科研目的以及最重要的科研成果。科研是否匹配社會(hui) 需求、是否能夠實現市場轉化,反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科研的真正價(jia) 值被忽略了。

  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的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但是橫向比較的話,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一方麵體(ti) 現在一流科技成果供給不足,另一方麵則體(ti) 現在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中國人民大學沈健教授《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與(yu) 美國差距有多大,問題在哪裏?》一文中,推算出中美兩(liang) 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數值分別為(wei) 6%和50%;以“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指標衡量則差距進一步拉大,兩(liang) 國的數值分別為(wei) 6%和100%。這種差距的存在,深刻地警醒著我們(men) 。

  如何破題,避免科研項目淪為(wei) 閉門造車、自娛自樂(le) ?一方麵是要深化科研評價(jia) 製度改革,繼續扭轉“唯論文、唯項目”的傾(qing) 向,尤其是對應用研究,要把關(guan) 注點放在市場應用前景與(yu) 成果轉化上來。要加強科研資金的監管,健全科研經費使用的評估和考核機製,提高項目資金的利用效率。要通過提高科研與(yu) 市場需求的匹配度,避免資金和科學技術的浪費,讓科技成果能夠真正服務於(yu) 市場。

  科研成果轉化率低也與(yu) 科研體(ti) 製不暢通、市場機製不完善、支持體(ti) 係不健全有密切關(guan) 係。從(cong) 高校從(cong) 事知識產(chan) 權和成果轉化管理的人員數量就可以看到中美之間的差距,相關(guan) 研究顯示,中國高校擁有的專(zhuan) 利數量約是美國高校的30倍,但高校從(cong) 事知識產(chan) 權和成果轉化管理的人員數量僅(jin) 為(wei) 美國高校的1/10。缺乏專(zhuan) 業(ye) 化科研成果轉化中介機構和專(zhuan) 業(ye) 人員,無疑也是製約科研成果轉化的障礙。提升技術轉移機構專(zhuan) 業(ye) 化服務能力,暢通科研成果邁出實驗室的“最初一公裏”和走進生產(chan) 線的“最後一公裏”,為(wei) 科研成果轉化提供專(zhuan) 業(ye) 的支撐,必須加以重視。

  再者,科技成果產(chan) 權製度不夠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的手續繁雜、容易引發“國有資產(chan) 增值保值”問題,也讓一些高校以及科研人員心存顧慮,擔心可能造成國有資產(chan) 流失,甚至被追責。因此,健全科研成果轉化體(ti) 係,擴大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管理自主權,解除科研人員的後顧之憂,讓科研人員敢轉、願轉,同樣重要。(李一陵)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