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沉浸式“觸摸”文旅脈搏

發布時間:2023-08-10 09:53: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發布20個(ge) 沉浸式文旅新業(ye) 態示範案例,包括《又見平遙》《知音號》等實景演出,西安長安十二時辰、沈陽中街步行街等主題街區,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等推出的沉浸式展覽等。這些案例深度應用前沿技術,以沉浸式表達發掘文化旅遊資源,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煥發新生機、呈現新風貌,帶給大眾(zhong) 多元的文旅體(ti) 驗。

  沉浸式演藝:

  觀眾(zhong) 成為(wei) 故事的一部分

  傍晚時分,遊人陸續來到湖北武漢的江邊碼頭,登上即將啟程的“知音號”遊船,開啟一段與(yu)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武漢相遇的故事。

  武漢文旅集團旗下項目《知音號》是一部漂移式多維體(ti) 驗劇。主創團隊打造了一艘具有複古風格的蒸汽輪船和一座漢口碼頭,船和碼頭即劇場,演出以在長江上漂移的方式進行。這部劇目通過對碼頭大佬“麵窩”、愛國商人“許世康”、橋梁學家“茅天澤”等108個(ge) 角色的演繹,讓武漢曆史文化故事“活”起來。

  與(yu) 傳(chuan) 統舞台演出不同,《知音號》不分觀眾(zhong) 區和表演區,觀眾(zhong) 穿梭在客艙、舞池、酒吧等空間,在與(yu) 演員的互動中走進劇情,共同演繹這一場“武漢故事”。“有一種穿越感,好像來到了百年前的武漢。觀眾(zhong) 不再隻是旁觀者,而是成為(wei) 了故事的一部分。這種體(ti) 驗非常特別。”遊客王昕冉在觀演後說。

  “我們(men) 希望將體(ti) 驗演出的主動權交給觀眾(zhong) 。在‘知音號’上,觀眾(zhong) 的身份轉變為(wei) ‘船客’,從(cong) 踏上甲板的那一刻起,他們(men) 的眼睛就成了鏡頭,他們(men) 的行動軌跡就是鏡頭行進的過程。”《知音號》運營方武漢朝宗文化旅遊有限公司品牌宣傳(chuan) 負責人伍迪說,每一位觀眾(zhong) 每一次進入“知音號”都會(hui) 獲得不一樣的體(ti) 驗,因為(wei) 這裏設置了許多情節片段、行進線路,觀眾(zhong) 的主動介入、探索、觀看、重組,構成了不同體(ti) 驗的排列組合。

  據悉,《知音號》首演於(yu) 2017年,今年上半年迎客已超11萬(wan) 人,整體(ti) 營收較2019年同期增長40%。暑期市場更是火爆,為(wei) 順應市場需求,《知音號》除夜場外,已增開平日雙場演出。

  在重慶,《重慶·1949》將舞台科技與(yu) 紅色故事進行融合創作,打造紅岩文化體(ti) 驗新空間;在山西,《又見平遙》帶著觀眾(zhong) 步入多重空間,感受平遙人的仁德和道義(yi) ;在湖南,《遇見大庸》將張家界大庸古代文明與(yu) 明清時期的市景重構,形成了連續的情境空間。

  “沉浸式文旅業(ye) 態的出現,從(cong) 根本上講是文旅理念的轉變:從(cong) 原先以資源為(wei) 主導,變成以人為(wei) 主導,所有的資源、產(chan) 品設計都是圍繞人來進行的。”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管理學院副教授熊海峰說,這些項目提高了人們(men) 在文旅體(ti) 驗中的知識濃度、感悟深度和互動程度,滿足了大眾(zhong) 多元的文旅需求,是對傳(chuan) 統文旅業(ye) 態的更新。

  沉浸式展覽:

  立體(ti) 感受曆史文化

  隨著超高清、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技術的應用,博物館的展陳方式也越發具有科技含量。許多展覽借助聲、光、電技術,將文物故事、曆史文化更加生動地呈現,帶給觀眾(zhong) 立體(ti) 的感官體(ti) 驗。

  走進江蘇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來到“5G大運河沉浸式體(ti) 驗館”,觀眾(zhong) 可以通過裸眼3D,以全景視角和千億(yi) 級像素的超高清視覺,一鏡穿越大運河沿岸8省市的17座城市。而“運河上的舟楫”展廳,則以複原的沙飛船為(wei) 媒介載體(ti) ,綜合應用全域投影實時渲染、增強現實技術等手段,打造沙飛船“實體(ti) 體(ti) 驗+數字沉浸式”虛擬體(ti) 驗,講述運河上舟楫的演變。此外,“大運河街肆印象”展廳裏,有運河街肆4D空間;“河之戀”展廳,鋪展開720°環幕互動空間;“大明都水監之運河迷蹤”展廳,以“博物館知識展示+密室逃脫”的理念,讓觀眾(zhong) 在密室的故事場景中實現沉浸式闖關(guan) 與(yu) 角色體(ti) 驗。

  “我們(men) 希望以展項的娛樂(le) 性吸引觀眾(zhong) ,以知識的專(zhuan) 業(ye) 性打動觀眾(zhong) 。在實物載體(ti) 基礎上,結合數字技術將文物背後的故事,通過特定場景的塑造推送給觀眾(zhong) ,讓他們(men) 在沉浸式體(ti) 驗中吸收新的知識與(yu) 內(nei) 容。”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說,這並不局限於(yu) 單向的科普,而更側(ce) 重依靠觀眾(zhong) 與(yu) 科技之間的互動來實現知識的流動。

  鄭晶表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將繼續以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基底,通過多元化體(ti) 驗方式,使體(ti) 育休閑、文物考古、現代科技、非遺體(ti) 驗等相融合,實現靜態向動態、二維向三維,被動接受向主動接受,單一性向多樣性的轉變,促進展覽藝術審美的提高和受眾(zhong) 沉浸感的增強。

  在北京,“北京世園公園植物曆險記探索體(ti) 驗展”通過互動式、情境化的參與(yu) ,帶領孩子們(men) 揭開遠古地球的奧秘,重現植物演化中的曆險故事。在江蘇溧陽,新四軍(jun) 江南指揮部紀念館通過大量實物、史料及多媒體(ti) 互動裝置,設計水西保衛戰、塘馬戰鬥、新四軍(jun) 六團東(dong) 進等體(ti) 驗空間,再現新四軍(jun) 將士和蘇南人民的英雄事跡。

  “曆史文化是文旅體(ti) 驗的根和魂,是沉浸式故事的核心來源。在沉浸式文旅業(ye) 態中,隻有把曆史文化植入進去、融合起來,才能讓人獲得更加豐(feng) 富的體(ti) 驗。”熊海峰認為(wei) ,沉浸式文旅業(ye) 態還要繼續強化創意策劃,形成各具特色的故事感;並始終堅持以人為(wei) 中心,從(cong) 人的角度設計產(chan) 品和服務。唯有如此,沉浸式文旅業(ye) 態才會(hui) 擁有長久的生命力。(賴 睿 張玉峰)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