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數值預報 為打贏提供堅實保障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jun) 人】
深研數值預報 為(wei) 打贏提供堅實保障
——記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某研究所研究員張衛民
光明日報記者 劉小兵光明日報通訊員李百洋 韓雪
八月的長沙,天氣十分悶熱。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某研究所,剛剛出差回來的研究員張衛民,來不及擦幹額頭上的汗水,就在辦公室忙碌起來。這次外出,張衛民從(cong) 用戶那裏帶回了保障難題,為(wei) 了盡快破解它們(men) ,張衛民帶領團隊發起了新一輪科研衝(chong) 鋒。
參軍(jun) 30餘(yu) 年來,這樣的工作節奏是張衛民的常態。這些年來,他一直在數值預報領域精耕細作,他所在的團隊實現了數值預報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有力提升了大氣海洋數值預報保障能力。
從(cong) 古至今,氣象始終是戰場環境中最為(wei) 複雜多變的核心要素,武器裝備越精良,對氣象條件也越敏感。“氣象預報得準不準,對戰爭(zheng) 結果有著很大影響。”在大氣海洋環境保障領域潛心鑽研、追求創新,成為(wei) 張衛民不變的使命與(yu) 責任。
1989年,碩士畢業(ye) 的張衛民加入了數值預報團隊,這是張衛民第一次正式接觸數值預報。那時,在數值預報並行計算方麵可以參考的資料少得可憐,很多時候必須是“摸著石頭過河”。為(wei) 了打造自主高性能計算機上高效運行的數值預報係統,張衛民不知疲倦地學習(xi) 專(zhuan) 業(ye) 資料,虛心求教氣象專(zhuan) 家,不僅(jin) 加班是常態,遇到難題時“白加黑”更是家常便飯。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團隊終於(yu) 研製成功數值預報高效軟件。
新形勢帶來新任務,新時代帶來新要求,從(cong) 2010年開始,張衛民專(zhuan) 注於(yu) 新一代數值預報技術的研發,他和團隊攻克了一個(ge) 又一個(ge) 難關(guan) ,解決(jue) 了一個(ge) 又一個(ge) 難題,實現了預報準確率等核心指標重大提升。2015年,已近50歲的張衛民又開啟了海洋環境預報保障領域的研究。他利用長期在大氣環境預報領域研究的優(you) 勢,積極布局海洋環境保障前沿,將數值預報向海洋拓展。
在大家眼中,張衛民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和無限的工作熱情,像“火車頭”一樣帶領團隊朝前發展。與(yu) 此同時,他還致力於(yu) 培養(yang) 氣象與(yu) 海洋全維度的數值預報人才。“張老師平時很嚴(yan) 肅,但是在跟我們(men) 講問題時非常耐心細致。”如今已是團隊青年骨幹的餘(yu) 意說,隻要有技術問題向張衛民請教,他都非常熱情地給予指導。團隊青年骨幹張澤回憶說,記得有一次與(yu) 張衛民老師出差,一路上,他從(cong) 孫子兵法中“知天知地”的戰術戰法,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諾曼底登陸背後的氣象條件作用,再談到火箭發射等重大任務中如何利用數值預報輔助選擇發射時間窗口,並與(yu) 大家交流新路子新方向。“每次和張老師出差,既是對日常工作的機動小考,也是對科研方向的開拓思考。”
“氣象、海洋兩(liang) 個(ge) 維度的耦合是聯合作戰的重要考量。”從(cong) 教30餘(yu) 年,張衛民培養(yang) 的優(you) 秀科研人員有60多位。在張衛民心中,培養(yang) 更多精通全維度數值預報保障任務的人才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他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在關(guan) 鍵技術上不斷突破,提升一體(ti) 化保障水平。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4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