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後街經濟”讓城市商圈升級

發布時間:2023-08-15 10:14: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如果把主街比作商圈的大動脈,後街就像毛細血管——

  “後街經濟”讓城市商圈升級

  城市商圈是居民消費的重要平台,一些特大型商圈甚至成為(wei) 城市地標。相比之下,商圈主街外不那麽(me) 顯眼的支馬路,以往隻能扮演配角,在吸引消費方麵沒太多存在感。

  如今,不少城市正探索發展“後街經濟”,提升熱門商圈商業(ye) 價(jia) 值的外溢效應,帶動商業(ye) 資源有序向支馬路延伸。

  何為(wei) 後街經濟?良好運行的後街經濟怎樣反哺主街、讓商圈整體(ti) 升級?對此,本報記者進行了探訪。

  做強城市商圈“毛細血管”

  “後街”概念與(yu) “主街”相對,主要是指商業(ye) 中心內(nei) 部或周邊的支馬路。在城市商圈建設中,後街也可大做文章。

  在北京,原本低調“隱居”在北京市百貨大樓和Apm購物中心背後的兩(liang) 條後街——王府井西街、王府井東(dong) 街“別有洞天”,這裏的商業(ye) 外擺區、兒(er) 童業(ye) 態聚集區如今是王府井的熱門打卡地。王府井大街277號院則變為(wei) 王府井後街經濟“一院、兩(liang) 街、多節點”的中心——“金街會(hui) 客廳”,不久前還成功舉(ju) 辦了首場招商推介活動。

  後街不大,功能不少。在王府井西街,一對年輕夫婦告訴記者,孩子們(men) 可以在此野餐、露營、踢球、戲水,附近還有兒(er) 童消費體(ti) 驗區、兒(er) 童藝術劇院、供全家人休憩的餐飲咖啡業(ye) 態等,是全家人消夏避暑的好去處,“這裏改造成兒(er) 童友好街區以後,周末再也不用操心去哪兒(er) ‘遛娃’了。”

  “如果說主街是商圈的大動脈,那麽(me) 後街就像毛細血管。”北京市委黨(dang) 校經濟學教研部講師高辰穎告訴本報記者,“後街經濟”通常指利用支馬路打造一批以特色品牌為(wei) 引領、多元業(ye) 態融合發展的特色商業(ye) 街,協同主街構成兼具商業(ye) 硬實力與(yu) 人文軟實力的商圈發展模式。

  為(wei) 什麽(me) 要發展後街經濟?從(cong) 空間形態看,商圈主街通常是標準化商業(ye) 區,空間形態呈條狀;後街則大多為(wei) 非標準商業(ye) 空間,空間形態呈塊狀。“發展後街經濟可以為(wei) 城市標誌性商圈提供新動能,通過‘條塊結合’‘魚骨布局’,配合主街提升商圈能級、規模和輻射範圍。”高辰穎說。

  上海是國內(nei) 最早提出發展後街經濟的城市之一。在商業(ye) 氛圍濃厚的南京西路商圈,吳江路、愚園路、威海路、陝西北路等後街早已聲名鵲起,從(cong) 咖啡館、茶藝吧、深夜食堂到百年老鋪……一條條支馬路和小弄堂構成了城市商圈“精細且精彩”的毛細血管。

  從(cong) 承載功能看,主街通常為(wei) 大型商業(ye) 綜合體(ti) ,入駐主體(ti) 包括頂級奢侈品牌、快消品牌、連鎖品牌等,主要滿足普遍性消費需求。“發展後街經濟,可以對接最新消費導向,優(you) 化商圈業(ye) 態配置,使後街成為(wei) 特色品牌和獨立小店的創新創業(ye) 地,以個(ge) 性化、多元化的商業(ye) 形態,滿足圈層化消費需求。”高辰穎說。

  在廣東(dong) 省廣州市,北京路商圈以北京路為(wei) 主街、惠福東(dong) 路等為(wei) 輔街,結合越秀書(shu) 院、李白巷等,打造背巷文化、後街商業(ye) 。主街的“商業(ye) 軸”、後街的“慢行休閑軸”和陳家祠、西堤等文旅資源,共同構成了商文旅特色型商圈。

  高辰穎分析,大城市核心商圈往往兼具“城市會(hui) 客廳”和“城市形象名片”的功能,發展後街經濟可以滿足城市核心商圈的經濟、文化、社會(hui) 等多重發展目標,促進商圈功能升級,打造體(ti) 現自身特色、具備廣泛影響力的標誌性商圈。

  後街改造要破解“小、散、亂(luan) ”

  打造“後街經濟”不容易。不少城市商圈的後街改造,麵臨(lin) 著空間小、產(chan) 權散、分工亂(luan) 等問題。後街經濟如何突破“小、散、亂(luan) ”瓶頸?

  ——空間小,可以通過資金補貼、政策支持,給後街發展鋪好路。

  受限於(yu) 空間條件和居住屬性,後街商業(ye) 承載力往往不如主街。基礎設施薄弱帶來停車難;經營活動產(chan) 生垃圾、噪音汙染等,可能影響居民生活;改造涉及的街區更新、物業(ye) 維護等工程量大,投資回收周期長……這些都需要政府強化政策支持,做好門檻設定、資金補貼等工作。

  高辰穎認為(wei) ,“有形的手”應在後街經濟發展初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如強化專(zhuan) 項資金支持力度、通過整體(ti) 營銷促進品牌推廣等。“例如,上海市靜安區明確了後街經濟建設相關(guan) 項目的支持標準,對後街品牌調整與(yu) 引進、進行街景改造維護進行資金補貼,同時推動後街曆史文化資源逐步分類向社會(hui) 開放,提升了街區影響力。”高辰穎說。

  ——產(chan) 權散,需要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協同發力,給後街發展把好脈。

  國內(nei) 許多城市傳(chuan) 統商圈支馬路也是老街區、老社區,存在街區產(chan) 權碎片化、改造推進速度慢、統一管理難度大、業(ye) 態內(nei) 容更迭慢等問題,需要以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模式進行改造。

  高辰穎介紹,目前各大城市後街市場化改造有兩(liang) 種典型模式:一是組建平台企業(ye) 統一運營管理,如上海市長寧區屬國企和城市更新運營商共同設立文化公司,推動愚園路整體(ti) 更新工作,通過資源置換、市場化租賃等形式破解街區店鋪產(chan) 權分散問題。二是服務外包,引入商業(ye) 運管企業(ye) ,如重慶市渝北區賦予企業(ye) 在商業(ye) 形態調整方麵的自主權,推動紫薇路由“汽修一條街”升級為(wei) “重慶小曼穀”。

  ——分工亂(luan) ,應以科學規劃、精準定位,給後街發展定好基調。

  據了解,部分城市上馬後街經濟項目時,對市場需求、居民消費水平、發展潛力論證不足,造成定位不夠清晰、業(ye) 態嚴(yan) 重同質化,反而消減了胡同、弄堂原本的“煙火氣”,甚至催生了商戶經營不善、入駐率低等新問題。

  “後街改造應對業(ye) 態功能預先進行整體(ti) 規劃、精準定位。”高辰穎認為(wei) ,後街改造的關(guan) 鍵是構築起與(yu) 主街空間相連、功能互補的後街群落。例如,上海市靜安區在細分目標客群需求的基礎上規劃後街業(ye) 態功能,形成了南京西路商圈“休閑生活帶+文化體(ti) 驗軸+專(zhuan) 業(ye) 街”格局。重慶市渝中區則圍繞解放碑-朝天門商圈核心主軸,打造七大曆史風貌區、快旅慢遊的特色步行係統,更新督郵街等10條支巷,形成了“一核兩(liang) 濱七街十巷”的後街經濟集群。

  打破“千店一麵”“千街一麵”

  後街不是簡單複刻主街商業(ye) 模式,記者了解到,發展紅火的後街都較好地避免了“千店一麵”“千街一麵”的同質化情況。

  有些商圈後街依靠專(zhuan) 業(ye) 化的商業(ye) 功能,提升消費體(ti) 驗的不可替代性。

  在北京市建外SOHO商圈,臨(lin) 街商鋪環抱中,10餘(yu) 條小街穿插於(yu) 樓群之間,構成獨特的後街生態。“這裏集中了許多知名婚慶品牌,婚禮策劃、禮服租賃、婚紗攝影等一應俱全。”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剛在一家商鋪預購了婚禮上的甜品,接下來準備定製伴手禮,“來回幾步路,就能‘一條龍’搞定備婚。”

  有些商圈推動後街經濟與(yu) “首店經濟”“夜間經濟”等融合發展。

  浙江省寧波市鼓勵國內(nei) 外知名零售、餐飲品牌在核心商圈設立全球性、全國性和區域性首店,如海曙區出台獎勵政策,對注冊(ce) 落地的寧波首店、浙江首店、全國首店,向引進品牌的商業(ye) 運營主體(ti) 發放獎金,為(wei) 後街經濟增添更多差異化內(nei) 容。江北區則對老外灘商圈現有的濱江建築、景觀步道、街巷商鋪等實施夜遊燈光改造等工程,打造餐飲、購物、娛樂(le) 等為(wei) 一體(ti) 的夜間經濟樣板。

  有些商圈立足自身特色,強化品牌效應,滿足居民與(yu) 遊客的全客層需求。

  重慶市渝中區圍繞“後街、天台、江岸、步道、洞穴”等五大資源要素,圍繞解放碑商圈,打造特色消費場景,形成了山城巷、戴家巷、小黃樓等特色街區組成的“後街群”,輕軌穿樓、洪崖洞夜景等成為(wei) 當地旅遊業(ye) 的名片。今年4月,渝中區又選取10條潛力街巷進行新一輪改造與(yu) 開發。“隻要後街的內(nei) 容夠好,支持政策就一定可以覆蓋,助力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城市‘微表情’。”渝中區商務委主任江南說。

  高辰穎認為(wei) ,發展後街經濟的關(guan) 鍵在於(yu) 因地製宜。改造前,應建立包含空間數據、產(chan) 業(ye) 數據在內(nei) 的後街經濟數據庫,評估本地後街經濟發展潛力,結合城市總體(ti) 規劃等劃定重點片區,明確後街經濟街區範圍,引導發展商業(ye) 休閑型、曆史文化型、創新創業(ye) 型、生活服務型等類型的後街。

  北京、上海等“留白”不多的超大城市,如何發展“後街經濟”?“盤活存量資源是重點,可通過設景、造節、做強夜間經濟等方式,提升空間利用率。在內(nei) 容選取上,將主街外溢的消費功能與(yu) 商務、運動、文化、金融、科技、設計等功能業(ye) 態深度融合,讓後街成為(wei) 數字消費場景的策源地、新型消費品牌的孵化地、高品質文化消費的集聚地。”高辰穎說。(記者 汪文正)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