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澗鎮轉型記
【記者手記】
光明日報記者 陳建強 劉茜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一盤大棋,怎樣才能走好?這是擺在農(nong) 村基層幹部群眾(zhong) 麵前的一道必解題。天津市薊州區堅持綠色發展,以生態築底、產(chan) 業(ye) 夯基,在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上發力,成績喜人。
然而,由於(yu) 各個(ge) 村鎮的自然稟賦有差異,起步有早晚,也存在著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在發展基礎薄弱的村鎮,如何破解製約發展的難點?白澗鎮的做法一是在調研中找辦法,激發群眾(zhong) 內(nei) 生動力;二是因地製宜,科學規劃。
薊州名村眾(zhong) 多:石趣盎然的“石頭村”西井峪、“塞上水鄉(xiang) ”郭家溝、“千樹萬(wan) 樹梨花開”的團山子村、“紅果之鄉(xiang) ”官莊鎮、“濕地花海”大巨各莊……相比之下,白澗鎮就遜色多了。鎮黨(dang) 委書(shu) 記錢立軍(jun) 告訴記者,整個(ge) 白澗鎮目前隻有3戶村民開設了農(nong) 家院,在薊州區民宿產(chan) 業(ye) 蒸蒸日上的背景下,顯得格格不入。也許正是因了它的落寞,不僅(jin) 在外人眼裏白澗鎮寂寂無名,即使是一些新到任的區領導也沒聽說過:“白澗鎮?在哪裏?”鎮長夏明川說:“作為(wei) 一鎮之長,看到白澗鎮與(yu) 其他鄉(xiang) 鎮的發展差距,心裏很不舒服。我們(men) 都憋著一口氣,一定要打個(ge) 翻身仗!”
白澗鎮要翻身,從(cong) 哪裏入手?錢立軍(jun) 和夏明川逐村走、挨戶談,為(wei) 充分發揮“後發優(you) 勢”,白澗鎮請來了高校的專(zhuan) 家,幫助他們(men) 做規劃。專(zhuan) 家認為(wei) ,薊州區西部的白澗鎮,位處京津冀交界,做規劃的總體(ti) 思路是使之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布局,建構山、礦、田聯動發展的鎮區空間發展框架,在充分尊重白澗鎮自然稟賦的基礎上,進行科學設計,既要發揮後發優(you) 勢,更要先聲奪人,爭(zheng) 取以點帶麵,最終實現白澗鎮全域均衡發展。
態度決(jue) 定出路。視角一變,思路頓時開闊,發展劣勢也能變成比較優(you) 勢。
楊家套村多是大宅大戶,房基地多是占地一畝(mu) 三分的方正小院,空置率很高,村民發展休閑度假民宿的意願也很高;白澗村丹參種植基地,所產(chan) 丹參相關(guan) 成分指標遠高於(yu) 藥典比值。按照“品牌化帶動規模化”的思路,他們(men) 與(yu) 天津中醫藥大學聯手,初步搭建起完整的產(chan) 業(ye) 化模式,並注冊(ce) 了“白澗中草藥”商標;莊果峪村種植的伏花椒因產(chan) 在伏天而得名,當地土質肥沃、雨水充沛,加上堅持有機肥培育,無論色澤還是口感都屬花椒中的上上之品。
白澗鎮地處礦區,過去的野蠻開采,給秀美的山體(ti) 留下了巨大的瘡疤。科學論證,變廢為(wei) 寶,讓工礦遺址火起來:煥新“工業(ye) 遺址”,打造“文旅地標”,將廢棄礦坑進行生態修複,以“星際旅行”為(wei) 主題,因地製宜,塑造出“諾亞(ya) 方舟”“星雲(yun) 公園”“月環酒店”等大型科幻設施,變身為(wei) 沉浸式太空探險基地。
天時、地利、人和齊備,白澗鎮的美好明天在“上下同欲”的奮鬥中未來可期!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6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