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苗繡工坊成長記
“指尖技藝”變為(wei) “指尖經濟”,帶動一大批農(nong) 村婦女在家門口就業(ye) ,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
一家苗繡工坊成長記
近年來,各地振興(xing)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促進農(nong) 民增收,推動鄉(xiang) 村生活富裕。在貴州,刺繡等傳(chuan) 統民族工藝在各方扶持下,不斷提質升級,產(chan) 業(ye) 化道路越走越寬,“指尖技藝”轉變為(wei) “指尖經濟”,成為(wei) 帶動農(nong) 村婦女在家門口就業(ye) 創業(ye) 的重要渠道。
——編 者
貴州是勞務輸出大省,常年外出務工人員接近900萬(wan) 人,其中婦女不在少數。貴州也是多民族聚居地,僅(jin) 世居的少數民族便有17個(ge) ,民族文化絢爛多姿。
如何依托現有資源,幫助更多婦女就近就業(ye) 創業(ye) ,帶動其增收致富,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2013年7月,貴州實施婦女特色手工產(chan) 業(ye) “錦繡計劃”,以刺繡、蠟染和民族服裝服飾為(wei) 重點,強化傳(chuan) 統民族手工藝保護和傳(chuan) 承,推進傳(chuan) 統民族手工產(chan) 業(ye) 與(yu) 婦女事業(ye) 同步發展。
此後10年間,“錦繡計劃”陸續培育婦女特色手工企業(ye) 和合作社1300多家,帶動近50萬(wan) 名婦女就業(ye) 創業(ye) ,創造產(chan) 值超60億(yi) 元。日前,記者深入貴州省黔東(dong)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采訪調研,透過一家苗繡工坊的成長壯大,觀察“指尖技藝”轉變為(wei) “指尖經濟”的全過程,見證“背著娃、繡著花、掙著錢、養(yang) 著家”的渴望化為(wei) 現實。
一次嚐試,各方扶持
門坊右上角,苗族銅鼓傲然挺立;兩(liang) 側(ce) 石柱上,人物圖案點綴其中……這是一家苗繡工坊,在黔東(dong) 南州施秉縣幾乎家喻戶曉。
推門而入,一陣“咚咚咚”的聲響傳(chuan) 來,那是工人在用織坊機器錘布。左轉直奔繡坊,隻見繡娘三五成群圍坐一圈,哼唱山歌,飛針走線。曲調時而低沉婉轉,時而高亢悠揚,似乎映射著工坊的發展曲線。
“剛跟客戶談完訂單,真是一刻不得閑。”紮著頭花,穿著繡服,戴著銀飾,一臉笑容地快步迎來的是工坊負責人龍祿穎。在她看來,從(cong) 最初買(mai) 賣繡片到如今建成集研發、生產(chan) 、銷售、培訓等於(yu) 一體(ti) 的非遺工坊,各方扶持至關(guan) 重要。
時光回到2000年。做過酒店服務員、進工廠當過女工、幹過倉(cang) 庫管理員,在外打拚15年的龍祿穎,見證了大都市的發展。反觀自己老家,唯一明顯的變化隻是用上了電燈。尤其是,村裏的姐妹沒有固定就業(ye) 崗位和收入來源,守著刺繡技藝卻賺不到錢。想到這些,她毅然決(jue) 定返鄉(xiang) 創業(ye) 。
“在施秉縣,繡片很受遊客歡迎,肯定藏著不少商機。”頭腦活泛的龍祿穎立馬做起買(mai) 賣繡片和服裝的生意。果不其然,憑借敏銳的市場嗅覺,幾乎年年穩賺。眼見發展勢頭超出預期,她漸漸萌生生產(chan) 銷售一手抓的念頭。
2006年,輾轉幾個(ge) 村寨,最終選定8名繡娘為(wei) 固定工,又將自家房屋的一樓改做門麵,龍祿穎的苗繡工坊正式營業(ye) 。從(cong) 尋客戶、找訂單到買(mai) 線材、忙生產(chan) ,她一個(ge) 人背負著工坊的日常運轉。
萬(wan) 事開頭難。成立伊始,工坊就遭遇挫折。
當時有一批外地訂單,要製作手提袋上的小鳥繡片。考慮到樣品隻有大致輪廓,龍祿穎先讓3名固定工打個(ge) 樣。沒幾天工夫,不同顏色、姿態各異的樣品擺在了龍祿穎的麵前。她連連讚歎繡娘手巧,沒有片刻猶豫,隨即分配任務。
“一次要做200個(ge) ,單憑固定工,加班加點也忙不完。我們(men) 隻好臨(lin) 時挑選五六十名繡娘,讓她們(men) 領料加工。”兩(liang) 周後,看到完工的貨品,龍祿穎心裏咯噔一下,“線條有的平滑有的粗糙,甚至還有把小鳥繡成2個(ge) 腦袋、6個(ge) 翅膀的,各種花樣都有。結果,超半數被認定不合格,隻能重新趕製。”
這次遭遇點醒了龍祿穎。繡娘們(men) 的刺繡技法各有差別,對圖案和色彩的理解因人而異,未經係統培訓,僅(jin) 憑一張繡片、兩(liang) 根繡花針和一堆繡線,難以實現標準化生產(chan) 。
“錦繡計劃”的實施,讓這種局麵有了改觀。
“‘錦繡計劃’的一項重要工作便是開展大規模培訓,從(cong) 技藝、實操、營銷、設計等方麵,提升繡娘的文化底蘊和現代設計理念,完善人才隊伍建設。”貴州省婦聯婦女發展部副部長陳莉麗(li) 介紹,省婦聯牽頭,聯動其他部門單位,定期在全省範圍內(nei) 篩選工坊、合作社或者企業(ye) ,以資金補助、項目扶持等方式,培養(yang) 一批知識水平高、藝術修養(yang) 好、專(zhuan) 業(ye) 技能強的民間婦女手工藝傳(chuan) 承人。
2013年以來,在施秉縣婦聯、工信局、民宗局等部門支持下,龍祿穎得以在周邊苗寨開展培訓。僅(jin) 訂單式培訓,每年即可覆蓋二三百人,獲得補助資金超過20萬(wan) 元。目前已覆蓋3個(ge) 鄉(xiang) 鎮8個(ge) 村寨,累計培訓2660餘(yu) 人。“我們(men) 到周邊村寨建立錦繡工坊,再派員工前往培訓,同時收集繡娘的繡法、技藝等信息,分類造冊(ce) ,為(wei) 潛在的用工需求做準備。”
“2021年以來,圍繞基地建設、繡娘培訓等工作,縣工信局幫助龍祿穎的工坊爭(zheng) 取到500餘(yu) 萬(wan) 元的資金支持。”施秉縣工信局副局長秦龍表示,2019年工坊又通過省級工業(ye) 設計中心認證,獲得50萬(wan) 元的資金支持。
為(wei) 進一步開拓市場,在貴州省商務廳組織安排下,龍祿穎連同其他非遺傳(chuan) 承人、手工坊負責人一起,經常組團到國內(nei) 外參展。憑借精美的做工、獨特的設計,銷路日益暢通。“過去是拿著繡片找買(mai) 家、等買(mai) 家,現在都是買(mai) 家上門求購,關(guan) 鍵是繡娘的技術更規範,好產(chan) 品才是硬通貨。”龍祿穎說。
時至今日,龍祿穎已經帶動1297名繡娘就業(ye) ,工坊年產(chan) 值從(cong) 最初的幾十萬(wan) 元增長到現在的2600餘(yu) 萬(wan) 元,成長為(wei) 全省傳(chuan) 統民族手工產(chan) 業(ye) 的龍頭。
一門技藝,多重帶動
會(hui) 走路就會(hui) 跳舞,會(hui) 拿針就會(hui) 刺繡,這是施秉縣各個(ge) 苗寨的真實寫(xie) 照。
在龍祿穎的苗繡工坊,48歲的潘秀蘭(lan) 是最早的8名固定工之一。“苗族婦女差不多都會(hui) 刺繡,屬於(yu) 家庭式傳(chuan) 承。但苗繡繡種很多,村寨之間甚至河邊跟山上,繡法就有明顯差別。”在潘秀蘭(lan) 的觀念中,構圖協調、繡法精巧最為(wei) 關(guan) 鍵,這也是龍祿穎看重她的原因。
初到工坊,潘秀蘭(lan) 跟著龍祿穎學習(xi) 、打磨刺繡技藝。隨著政府扶持力度越來越大,繡娘們(men) 有了更多參與(yu) 培訓的機會(hui) 。
“除了在家門口培訓,我還跟20多名繡娘一起飛到上海,學習(xi) 了一個(ge) 多月,開眼界長見識。”經過多番培訓、比賽和推薦,潘秀蘭(lan) 成功通過中級工藝師認證,工資也從(cong) 每月1000多元漲到近4000元。她的經曆極大調動了繡娘們(men) 參加培訓、提升技藝的熱情,“工坊是訂單式生產(chan) ,既要保證刺繡技藝水平,又要講究標準規範,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得統一大家的思想認識。”
如今,潘秀蘭(lan) 從(cong) 學員變成講師,每個(ge) 月都給繡娘們(men) 上課、培訓。工作之餘(yu) ,她繼續鑽研,為(wei) 通過高級工藝師認證做準備。
“我們(men) 根據刺繡技能,把登記在冊(ce) 的1297名繡娘分成三個(ge) 等級。”龍祿穎介紹,像潘秀蘭(lan) 技藝水平高,具備一定的創新和設計能力,屬於(yu) 高級繡娘。盡管這類繡娘少,但都是從(cong) 初級繡娘成長起來,發展空間是暢通的。
除了個(ge) 人發展有路徑,能照顧家庭也吸引著不少婦女放棄外出務工,來到龍祿穎的苗繡工坊上班。邰板海就是其中之一。
邰板海的丈夫長期在廣東(dong) 務工,有一年過完春節立馬返崗。剛坐上火車,女兒(er) 的電話就到了。“爸爸,你什麽(me) 時候回來?是不是又不要我了?快點回來,我開始想你了!”聽到9歲女兒(er) 帶著哭腔,電話那頭隻能盡力安慰。
這一幕,邰板海看在眼裏,疼在心中。“原本打算跟丈夫一起去廣東(dong) ,為(wei) 了女兒(er) 隻好作罷。”據她觀察,僅(jin) 在施秉縣城關(guan) 鎮城南社區,10戶家庭裏至少有七八戶外出打工,留守兒(er) 童、空巢老人比較常見。尤其是留守兒(er) 童,性格相對內(nei) 向,很難跟同學玩到一塊兒(er) 。“有段時間,學校老師打電話反映,說我女兒(er) 不愛跟小朋友說話,特別沒有安全感。”
為(wei) 盡可能做好陪伴,邰板海每天接送女兒(er) 上學,回家做些可口的飯菜。閑暇之餘(yu) 到工坊上班或者領料加工,按照計件標準,一個(ge) 月能掙3000元,貼補家用綽綽有餘(yu) 。
現在一到晚上,女兒(er) 會(hui) 準時同遠在廣東(dong) 的爸爸打視頻電話,分享吃了啥好吃的、學到啥新知識,彌補彼此不在身邊的缺憾。“有了苗繡工坊,家門口就有了工作的機會(hui) 。現在,我身邊不少婦女開始陸續返鄉(xiang) ,留守兒(er) 童也變少了。”邰板海說。
不僅(jin) 帶動就業(ye) ,還傳(chuan) 承刺繡技藝,2019年,龍祿穎的苗繡工坊得到貴州省人社廳認定,成為(wei) 技能大師工作室。截至目前已經培養(yang) 出上百名徒弟。她們(men) 中已經有人創辦起自己的刺繡工坊。
家住施秉縣馬號鎮冰洞村的廖蘭(lan) 英,曾跟隨龍祿穎學習(xi) 刺繡,因為(wei) 上手快、技術好,備受器重。
“她能幹能闖,很有韌性。”廖蘭(lan) 英的那股勁頭,讓龍祿穎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經常引導、鼓勵她創辦工坊,闖出一片天地,“刺繡是個(ge) 好產(chan) 業(ye) ,需要更多人加入。”
在龍祿穎的幫助下,廖蘭(lan) 英成功創辦工坊,從(cong) 事苗族服飾、刺繡等產(chan) 品設計、開發、生產(chan) 、銷售,還在縣城搬遷安置點設立手工車間,以“公司+繡娘+訂單”的模式,帶動300餘(yu) 名苗族繡娘在家門口就業(ye) ,為(wei) 傳(chuan) 統民族手工藝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貢獻力量。
“刺繡用的布匹,要用到藍靛染色,也能帶動老百姓發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甚至還能實現文旅融合。誰能想到一門手藝有這麽(me) 強勁的帶動作用。”龍祿穎笑言。
一項工程,持續推動
去年10月19日,由貴州省婦聯牽頭,在省錦繡計劃實施聯席會(hui) 議各成員單位支持下,《貴州省婦女特色手工產(chan) 業(ye) 錦繡計劃“十四五”發展規劃》對外發布。
“我們(men) 牽頭組建編製工作組,曆經半年時間,深入全省9個(ge) 市州開展實地調研,走訪了50多家工坊、企業(ye) ,同手工坊負責人、非遺傳(chuan) 承人、企業(ye) 管理者等座談溝通,了解情況。”陳莉麗(li) 認為(wei) ,規劃聚焦婦女特色手工產(chan) 業(ye) 發展實際,是推動未來五年“錦繡計劃”高質量發展的持續探索。
相較於(yu) 2013年8月印發的《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guan) 於(yu) 實施婦女特色手工產(chan) 業(ye) 錦繡計劃的意見》,規劃明確智慧錦繡、數字錦繡、金融扶持及產(chan) 學研結合等內(nei) 容。這同龍祿穎苗繡工坊的發展軌跡十分契合。
2018年以前,龍祿穎一直拿自家木房當工坊,從(cong) 最初的一樓擴大到二樓、三樓,客廳、餐廳變成生產(chan) 車間、培訓場地。奈何工坊發展勢頭迅猛,600平方米的場地終究有限。
2018年在城關(guan) 鎮桃子灣園區,她爭(zheng) 取各方支持,建成一座麵積3800平方米,分設繡坊、織坊、染坊以及體(ti) 驗中心的新工坊。“我們(men) 申請省級綠色產(chan) 業(ye) 基金支持,從(cong) 貴陽銀行獲得680萬(wan) 元的低息貸款,解了燃眉之急,為(wei) 帶動更多繡娘就業(ye) 創造條件。”
“苗繡工坊普遍基礎弱、底子薄,在成長中免不了遇到資金難題。規劃明確引導金融機構進入‘錦繡計劃’產(chan) 業(ye) 投資領域,探索建立金融支持錦繡產(chan) 業(ye) 的多層次貸款風險緩釋和補償(chang) 機製,幫助更多相關(guan) 企業(ye) 規範提升、做強做大。”陳莉麗(li) 介紹,貴州銀行創新推出“繡娘貸”“文企貸”等,對婦女創業(ye) 開展金融貸款幫扶。目前全省累計扶持微型“錦繡計劃”企業(ye) 2680戶,發放補助資金1.17億(yi) 元。
最近5年,貴州整合各級各部門資金,累計投入逾11億(yi) 元,有力支持婦女特色手工產(chan) 業(ye) 發展。正是得益於(yu) 金融支持,不少工坊挺過疫情衝(chong) 擊,擁抱新的發展機遇。
“單純做手工,成本高、見效慢,市場有點風吹草動就容易受影響,繡娘們(men) 的工作也不穩定。”大學畢業(ye) 後,龍宇決(jue) 心追隨母親(qin) 龍祿穎的腳步,回到工坊擔任運營總監。而他參與(yu) 的第一個(ge) 決(jue) 策便是產(chan) 品轉型。
轉型意味著風險,更離不開勇氣。短短一年時間,母子二人輾轉北京、上海、浙江、廣東(dong) 等地,考察各類產(chan) 業(ye) ,最終鎖定室內(nei) 裝飾。
“非遺的文化價(jia) 值、情感價(jia) 值沒變,需要改變的是使用方式,避免同生活脫軌,實現傳(chuan) 統與(yu) 現代、民族與(yu) 時尚、手工與(yu) 工業(ye) 的結合。”龍宇表示,去年依托“錦繡計劃”,工坊獲得200萬(wan) 元的專(zhuan) 項資金,采購機器設備,打造智慧苗繡基地,“裝飾產(chan) 品主要靠機繡,時尚設計作品則是純手工。兩(liang) 者結合,以產(chan) 品養(yang) 作品,工坊的抗風險能力更強。”
圍繞智慧苗繡,在省婦聯牽線搭橋下,工坊同貴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合作,聯合開展苗繡數字化的省級科研項目。
“基於(yu) 工業(ye) 互聯網,將傳(chuan) 統手工藝進行數字化改造,讓設備和生產(chan) 數據彼此交互,最終實現工業(ye) 刺繡。”令龍宇信心倍增的是,機繡的生產(chan) 效率能提升50倍,而生產(chan) 成本僅(jin) 是手繡的1/10。隨著研發的苗繡工業(ye) 互聯網平台投入使用,工坊組建的設計師團隊雖然分散在全國各地,也能讓設計樣本馬上投入生產(chan) 。
目前,龍祿穎的工坊已同省內(nei) 外6所院校達成合作,涉及產(chan) 業(ye) 發展、人才培養(yang) 、技能培訓、課題研發等領域,僅(jin) 去年就投入研發經費150多萬(wan) 元。隨著短板逐漸補齊,工坊圍繞民族特色下足功夫,先後打造出領帶、披巾、苗族時裝、壁掛繡片等係列品牌產(chan) 品,同時配合線上線下銷售,機繡、手繡訂單均已排到幾個(ge) 月之後,給繡娘們(men) 吃下“定心丸”。
“提質與(yu) 升級、設計與(yu) 推廣、產(chan) 業(ye) 與(yu) 增收仍是婦女特色手工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點,在加快建立健全織、染、繡等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標準化體(ti) 係的同時,還要創新探索東(dong) 西部地區錦繡協作新模式,開辟拓展貴州婦女特色手工產(chan) 業(ye) 對外交流和向外發展的國際化通道。”貴州省婦聯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楊曉曼表示,通過各方努力,力爭(zheng) 在“十四五”期間,逐年帶動婦女就業(ye) 創業(ye) ,讓“錦繡計劃”成為(wei) 一項民心工程、發展工程、和諧工程、致富工程。
以針為(wei) 筆、以線為(wei) 墨、以布為(wei) 紙,如今,在黔山秀水、苗嶺腹地,許許多多婦女正憑借一雙雙致富巧手,繡出一幅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美好畫卷。(本報記者 黃 嫻 蘇 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