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業大學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高校力量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許天穎
日前,在由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發起設立的亞(ya) 洲農(nong) 業(ye) 科教創新聯盟國際論壇上,來自泰國、印尼、老撾、越南等13個(ge) 國家、62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及龍頭企業(ye) 的專(zhuan) 家代表,共話如何搭建開放的多邊合作平台,有效應對糧食安全、氣候變化、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等全球農(nong) 業(ye) 領域所共同麵臨(lin) 的風險挑戰。
2017年,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與(yu) 國外高校聯合發起設立“亞(ya) 洲農(nong) 業(ye) 研究中心”,通過設立種子基金,推動與(yu) 亞(ya) 洲區域夥(huo) 伴開展交流合作。經過5年多的建設,從(cong) 中心到聯盟,從(cong) 科學研究到人才培養(yang) 、示範推廣,“朋友圈”不斷拓展、“同心圓”越畫越大,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持續為(wei) 世界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貢獻高校方案。
今年6月,正值國內(nei) 大豆播種季,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副教授張焦平來到中國-老撾合作農(nong) 作物優(you) 良品種試驗站,查看大豆品種在當地的試驗情況。
“老撾當地大豆品種單一,產(chan) 量低、易倒伏、抗蟲抗病性差,經濟效益不高。”老撾農(nong) 林部國家農(nong) 林研究院院長蔡伊·邦凡努薩在論壇交流時表示,“我們(men) 期待南農(nong) 專(zhuan) 家團隊能夠篩選出適合在老撾種植的大豆高產(chan) 優(you) 良品種。”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大豆改良中心榮譽主任蓋鈞鎰介紹,2021年以來,中心充分發揮學科優(you) 勢,篩選了1034份南方大豆種質資源,並依托南農(nong) 三亞(ya) 研究院進行環境適應性鑒定,為(wei) 的就是將優(you) 良品種引向東(dong) 南亞(ya) ,發展大豆種植產(chan) 業(ye) 。
如今,中心選育的“南農(nong) 99-6”等耐熱大豆品種在老撾、緬甸等東(dong) 南亞(ya) 國家示範種植,畝(mu) 產(chan) 比當地品種增加30%~40%,抗病性、抗倒性、落葉性等綜合性狀佳,豐(feng) 產(chan) 潛力大。
“亞(ya) 洲各國山水相連、人文相親(qin) ,氣候條件、生態環境、植物適應性相似,有著共同的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奮鬥目標。”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校長陳發棣表示,近年來,學校尤其注重亞(ya) 洲區域的農(nong) 業(ye) 科教交流,不斷加強與(yu) 亞(ya) 洲各國高校院所和企業(ye) 間的農(nong) 業(ye) 合作,形成了充滿活力、內(nei) 涵豐(feng) 富的農(nong) 業(ye) 科教夥(huo) 伴關(guan) 係。
從(cong) 2021年開始,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亞(ya) 洲農(nong) 業(ye) 研究中心就在三亞(ya) 密集進行“熱帶大農(nong) 業(ye) 生態係統長期觀測研究中心”基地的選址工作,探索國際化人才培養(yang) 新模式。與(yu) 本次聯盟大會(hui) 同步展開的學術研討會(hui) 上,高校負責人和領域內(nei) 專(zhuan) 家圍繞“國際聯合人才培養(yang) ”分享計劃,由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提出的依托亞(ya) 洲農(nong) 業(ye) 科教創新平台、探索資源共享又相對獨立的人才培養(yang) 理念,受到廣泛關(guan) 注。
“我們(men) 期待建立開放的、國際化的多邊合作平台,特別是對接各國農(nong) 業(ye) 需求,開展‘能力提升’培訓,培養(yang) ‘一帶一路’相關(guan) 國家的科研骨幹、農(nong) 業(ye) 管理人員以及產(chan) 業(ye) 帶頭人。”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國際交流與(yu) 合作處處長陳傑表示。
基於(yu) 多年的國際合作積累,2016年科技部“動物消化道營養(yang) 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落戶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不到一年時間,依托中心平台,“一帶一路”畜牧業(ye) 科技創新與(yu) 教育培訓國際研討會(hui) 召開,來自亞(ya) 洲、非洲11個(ge) 國家的農(nong) 業(ye) 院校加入畜牧業(ye) 創新聯盟。
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韓紀琴表示,近年來,學校持續推動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為(wei) 保障“一帶一路”相關(guan) 國家的糧食安全和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拉動“人才引擎”。
作為(wei) 東(dong) 非最先進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吸引了眾(zhong) 多東(dong) 非、南非地區的學生慕名而來。目前利用實驗室分子育種技術培育的都是當地急需的糧食作物,8年前實驗室剛建成時育成的3個(ge) 大豆品種,已成為(wei) 當地最高產(chan) 的豆類品種。
2022年10月,肯尼亞(ya) 首個(ge) 中非農(nong) 業(ye) 發展與(yu) 減貧示範村在納庫魯郡馬坦吉提薩村掛牌,這也是“‘一帶一路’南南合作農(nong) 業(ye) 教育科技創新聯盟”在非洲建設的首批示範村之一。
“希望把馬坦吉提薩村建成中非合作的新典範,讓中國先進的農(nong) 業(ye) 技術在肯尼亞(ya) 乃至整個(ge) 非洲地區落地生根,實現增收減貧惠農(nong) 的目標。”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副校長胡鋒說。
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王春春表示,麵向未來,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將始終秉承開放發展的理念,以“立足中國大地、創造美好世界”為(wei) 目標,為(wei) 全球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8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