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戲劇創作打開更為開闊的創新空間
核心閱讀
新時代以來,戲劇藝術工作者堅持守正創新,以青春化敘事不斷提升藝術體(ti) 驗,引領審美風尚,促進戲劇藝術繁榮發展
隨著戲劇觀念更新和舞台技術變革,無場次切換、多時空並置和多線交織的敘事逐漸成為(wei) 當下舞台流行的手段,並帶來顯著的陌生化效果,受到年輕觀眾(zhong) 喜愛
一批年輕演員逐漸成長起來,他們(men) 以青春清新的藝術氣質和穩步精進的舞台技藝,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有的演員還善於(yu) 借助網絡直播推廣戲劇、培養(yang) 觀眾(zhong) 。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賦能戲劇藝術,為(wei) 戲劇創作打開更為(wei) 開闊的創新空間
相較於(yu) 新興(xing) 藝術門類,曆史悠久的戲劇屬於(yu) “傳(chuan) 統藝術”。它既承載著紮實深厚的人文內(nei) 涵和審美傳(chuan) 統,也有著突出的辯證發展訴求。無論古代還是近現代以來,學習(xi) 繼承和創新發展傳(chuan) 統藝術的文化自覺和不懈探索,不斷推動創造新經典,鑄就戲劇藝術新輝煌。這也意味著,植根中華文化沃土,不斷賦予傳(chuan) 統藝術以新的時代內(nei) 涵,形塑戲劇藝術的當代品格和青春形態,進而贏得新一代戲劇觀眾(zhong) ,是戲劇發展的必由之路。新時代以來,戲劇藝術工作者堅持守正創新,以青春化敘事不斷提升藝術體(ti) 驗,引領審美風尚,促進戲劇藝術繁榮發展。
注入時代內(nei) 涵
怎樣讓傳(chuan) 統藝術具有時代感,贏得年輕觀眾(zhong) 的喜愛,是當代戲劇藝術工作者麵臨(lin) 的課題。
在近年來的戲劇創作中,我們(men) 可以看到一大批具有青春質感的作品。比如,音樂(le) 劇《趙氏孤兒(er) 》以當代視角審視人物的人生選擇,從(cong) 形式到內(nei) 容都散發著更易引發當代觀眾(zhong) 共鳴的藝術光澤。評劇《目連之母》移植改編古老神話,把目連母親(qin) 作為(wei) 聚焦的關(guan) 鍵人物,突出故事現代內(nei) 涵,主題傳(chuan) 達富有張力。當代視角和當代價(jia) 值介入傳(chuan) 統題材,引發當代觀眾(zhong) 共鳴,由此實現了傳(chuan) 統故事和經典劇目的傳(chuan) 承創新。除了思想層麵,更多時候,青春質感以感性形式彰顯個(ge) 性化和風格化之美。比如,粵劇《白蛇傳(chuan) ·情》圍繞“情”來做文章,對人物各自立場給予新的解讀,以此來支撐人物的行為(wei) 動機,形成豐(feng) 沛酣暢的唱念做打,不落俗套。被賦予當代思想的深刻和當下感性的活力,傳(chuan) 統文化就被激活了,進而彰顯出時代的質感和青春的朝氣。
與(yu) 此同時,大量表現當代生活的現實題材作品,不僅(jin) 在題材上拓展了劇種表現領域,而且賦予其新的審美品格。比如,彩調劇《新劉三姐》表現脫貧攻堅,化“舊傳(chuan) 說”為(wei) “新傳(chuan) 奇”;音樂(le) 劇《在遠方》以快遞業(ye) 的發展為(wei) 主線,反映社會(hui) 日新月異的發展變遷。這些作品往往見人見事見精神,時代感十足。在一些流行文化IP改編作品中,較好地觀照社會(hui) 文化心理,以新題材和新類型擴大觀眾(zhong) 覆蓋麵,進行了有益探索。還有專(zhuan) 注於(yu) 藝術本體(ti) 並取得較大突破的例子,如昆劇《瞿秋白》、贛南采茶戲《一個(ge) 人的長征》、雜技劇《戰上海》等,它們(men) 不僅(jin) 以精彩的舞台呈現打動觀眾(zhong) ,也展現出戲劇樣式不斷豐(feng) 富和拓展的創新創造活力。
重塑舞台時空
在漫長發展過程中,戲劇藝術積澱了豐(feng) 富多樣的敘事手段,這些敘事手段總結起來,無非是如何進行時間和空間調度。一般而言,按照時序展開的線性敘事為(wei) 人們(men) 所熟悉。比如,黃梅戲《孟薑女》就是典型的時序敘事,代表了傳(chuan) 統的線性敘事形態。隨著戲劇觀念更新和舞台技術變革,無場次切換、多時空並置和多線交織的敘事逐漸成為(wei) 當下舞台流行的手段,並帶來顯著的陌生化效果,受到年輕觀眾(zhong) 喜愛。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運用了影片倒放和蒙太奇的手法,將略顯單調的雙人舞疊加為(wei) 一組雙人舞,以適應現代演藝空間需求。話劇《覺醒年代》采用旁白插敘的方式,在定格畫麵之後,繼續展開主線情節,讓鮮活在場的藝術形象和曆史文獻的人物實錄並置,產(chan) 生強烈的情感張力。這種敘事形態的創新探索,抓住年輕觀眾(zhong) 熱情敏銳的接受特點和對敘事風格的多樣化訴求,釋放了舞台想象力,具有啟發意義(yi) 。
諸如此類的舞台時空觀念更新和多元敘事表達,讓人真切地感受到科技進步對人的審美習(xi) 慣的影響。正如新世紀初互聯網剛興(xing) 起時出版界感歎“讀圖時代”的到來,在互聯網更加普及和虛擬現實、增強現實、高清直播等科技手段支撐下,影像技術手段和邏輯正在更新舞台藝術的形態。比如,慣常作為(wei) 影視創作類型的懸疑劇、諜戰劇在戲劇創作中逐漸活躍起來,越劇《楓葉如花》、滬劇《一號機密》和多劇種版本《偽(wei) 裝者》等,將原本作為(wei) 戲劇元素的“懸念”升級為(wei) 題材類型,進一步豐(feng) 富了戲劇敘事的張力。
除了作為(wei) 敘事手段助力戲劇創作,新技術還拓展了舞台藝術業(ye) 態。在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上,80多部作品完成了158場線上線下演出,280多個(ge) 平台參與(yu) 線上直播,累計觀看人次超過3.5億(yi) 。線上直播大大拓展戲劇觸達範圍,還增添彈幕等互動形式。此外,沉浸式戲劇在當今戲劇創作中已有不容小覷的數量,湧現出《武康路19號》《思南路上的槍聲——向著光明前行》《曙光》等一批代表性作品。它們(men) 與(yu) 當代青年觀眾(zhong) 需求同步,在不同層麵更新著我們(men) 對戲劇藝術時空觀念和觀演關(guan) 係的認識。
彰顯青春力量
在諸多青春化敘事手段中,人物形象是最為(wei) 直觀和生動的。2004年蘇州昆劇院推出的昆劇《牡丹亭》,就以“青春版”為(wei) 標識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輕學子觀看演出,為(wei) 創新戲曲形態、推廣昆曲藝術發揮顯著作用,也顯示出戲曲青春化敘事的魅力和潛力。
近年來,得益於(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藝術創作資源更加豐(feng) 富,服裝、道具、舞美等各方麵也愈加精致精美,演員飾演的人物形象也有了更講究的設計。
一批年輕演員逐漸成長起來,他們(men) 以青春清新的藝術氣質和穩步精進的舞台技藝,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有的演員還善於(yu) 借助網絡直播推廣戲劇、培養(yang) 觀眾(zhong) 。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賦能戲劇藝術,為(wei) 戲劇創作打開更為(wei) 開闊的創新空間。在上海昆劇團推出的全本昆劇《牡丹亭》中,舞台采取極簡寫(xie) 實和浪漫寫(xie) 意相銜相融的手段,在大轉台上布置了欄杆、拱橋、台階,隨場景變化而輔以調用;又以青綠山水和油畫風格的多媒體(ti) 投影呼應,渲染人物情感情緒,讓古老的經典青春煥發。
作為(wei) 《永不消逝的電波》之後的又一舞劇“爆款”,《隻此青綠》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衝(chong) 擊力和藝術感染力。青綠山水畫的色彩和“青綠腰”的造型,在當下國潮文化語境中,既激活傳(chuan) 統又順應時尚,既賦予青春以文化感又帶來戲劇的青春感。在話劇《紅樓夢》中,鋪展於(yu) 舞台之上那炫目的紅與(yu) 白,將原著精神予以視覺化呈現,令人新奇而震撼。話劇《浪潮》為(wei) 塑造左聯五烈士,在舞台上布置了真實水台,既帶來沉浸感,也具有象征性。越劇《楓葉如花》將革命烈士的生命華章喻為(wei) 夏花之絢爛、秋木之靜美,通過審美意象傳(chuan) 達作品精神內(nei) 涵,彰顯了托物言誌的中華美學精神。
近年來的戲劇創作,真實反映出時代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和守正創新的藝術追求,展現出當前新技術、新場景和新業(ye) 態蓬勃湧現的景象。這些探索實踐為(wei) 文化藝術傳(chuan) 承創新提供了經驗和啟示,也讓我們(men) 對新時代戲劇藝術發展充滿信心和期待。(鄭榮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