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方寸之間 推門見美

發布時間:2023-08-18 09:57: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通過精細治理,北京胡同實現顏值提升——

  方寸之間 推門見美

  在北京市東(dong) 城區東(dong) 四街道的胡同裏,樹木亭亭如蓋,胡同裏的四合院古色古香,各家柵欄後,綠植枝繁葉茂,居民和遊客在平整潔靜的道路上怡然行走。

  在北京,像這樣美麗(li) 宜居的胡同還有很多,一條條街巷胡同,一頭連著曆史,一頭連著百姓生活。如何既擦亮曆史文化“金名片”,又滿足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來,隨著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以及城市更新的推進,胡同裏的保護和治理越來越精細化,方寸之間的更新不僅(jin) 讓胡同的曆史風貌得到恢複,而且實現“活態”傳(chuan) 承。

  2023年,北京新一輪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治理再啟動,並將首次進行“最美庭院”評選。精細化的治理,讓更多老北京的胡同顏值提升,居民生活得到改善,“麵子”更靚,“裏子”更實,方寸之間,推門見美。

  留住風貌 守住記憶

  從(cong) 東(dong) 四四條胡同的西口走進去,可見一座風格古樸的小樓,配上磚雕的對聯和匾額,顯得非常精致。這副對聯寫(xie) 道:“鏡裏人是一是二,笛中意至妙至神”。橫批:“光起萬(wan) 物”。這裏在近百年前曾經是一家名為(wei) “恒昌瑞記”的店鋪,既是百貨商店也有照相業(ye) 務,後來成為(wei) 民宅。

  “這上聯說的是照相館,下聯說的是賣百貨,作者把貨品中的一個(ge) 能發聲的東(dong) 西,也就是長笛單拎出來說,讓人想象這裏賣的東(dong) 西有多麽(me) 豐(feng) 富。”北京市東(dong) 城區文聯主席張誌勇在東(dong) 四街道工作了10個(ge) 年頭,對這裏的一草一木熟稔於(yu) 心。他告訴筆者,這副對聯過去一直被水泥糊著,從(cong) 外頭看不見。開展環境整治提升工作之後,街道請來專(zhuan) 業(ye) 技師,用小鏨子、小噴壺、小刷子一點兒(er) 一點兒(er) 地給清理了出來。

  行走在東(dong) 四街道的胡同裏,一個(ge) 個(ge) 門樓上精美的磚雕、鐫刻的楹聯各不相同,蘊含著過去院落主人的審美情趣,也飽含著他們(men) 對生活的美好期許;還有很多院子門口的門墩,形製不盡相同,卻又充滿年代感,對於(yu) 居民來說,這些無言的夥(huo) 伴是他們(men) 兒(er) 時的成長記憶。

  “我從(cong) 小看著這個(ge) 門墩長大的,換它幹啥!”居民大姐的一句話,讓東(dong) 四三至八條在修繕過程中保留了各個(ge) 院落門口的門墩,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風貌,守住了大家的記憶。

  “東(dong) 四三至八條是北京古都一片典型的四合院區,胡同排列規整有序,四合院比例符合規製,一直保留著自己的‘京腔京韻’。”張誌勇說。正因有著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底蘊與(yu) 曆史留存,東(dong) 四三至八條於(yu) 1990年被北京市列入25片曆史文化保護區中。2015年,這裏又被評為(wei) 首批中國曆史文化街區之一。

  在逐步推進的胡同修複中,自覺保護胡同風貌的意識逐漸深入這些生於(yu) 斯、長於(yu) 斯的“老北京”心裏。

  在東(dong) 四四條胡同,東(dong) 四胡同博物館吸引了不少人前去參觀。這是一座三進四合院,一進門就是一麵影壁,雕刻著五隻蝙蝠圍繞一個(ge) “壽”字,意為(wei) “五福捧壽”。博物館以胡同曆史和文化為(wei) 展示主題,走進屋內(nei) ,非遺作品、民俗老物件,琳琅滿目,多元的胡同文化和京味文化匯集於(yu) 其中,真實地再現了老北京的生活風貌。

  張誌勇告訴筆者,東(dong) 四胡同博物館裏的藏品,很多是由居民捐贈或借展的。“博物館當初征集展品時,胡同裏的居民們(men) 紛紛把自己的收藏拿出來,將家中‘老寶貝’捐贈給博物館。”張誌勇說,比如在垂花門一側(ce) 擺放的一個(ge) 水缸,通體(ti) 呈黑色,並附有銅色蓮花、獅子頭圖案和裝飾花紋。這件精美而富有年代感的展品,就是由東(dong) 四八條的一位居民借展的。

  除了合力打造這座富有京味文化氣息的胡同博物館,這裏的街坊還十分關(guan) 注傳(chuan) 統建築風貌的保護。

  “有一回,住在胡同裏的一戶居民,自家門樓房梁上來了一家‘新鄰居’——築巢的燕子,他擔心會(hui) 破壞街道剛剛幫忙修複好的門樓,就趕忙前來詢問該如何處置,街道的工作人員告訴他不要去打擾燕子一家,就讓它們(men) 在此處安家吧。”張誌勇說,現在,這個(ge) 燕子窩,已然成為(wei) 簷上彩繪的一分子,湊巧的是,這幅彩繪上也正有一對喜鵲,直到現在,我們(men) 再去看,依然還可以看到燕子從(cong) 門樓的窩裏飛進飛出。

  簡約現代 美麗(li) 宜居

  靜謐舒適的院落格局、古色古香的影壁牆、青磚灰瓦的裝飾風格……這些老北京胡同裏的小院,是如何從(cong) 擁擠逼仄的大雜院,變身為(wei) 看著眼裏美、住著心裏美的宜居院落的?

  “很重要的一點是在改建過程中巧用新材料,在保證傳(chuan) 統建築結構不改變的基礎上提升居民居住體(ti) 驗。”建築師劉軍(jun) 對筆者說。

  “現在很多人的住宅審美觀念在改變,比如說傳(chuan) 統四合院中被吊頂隱藏的椽子和望板,有人就希望能露在外麵,一抬頭就看得到,室內(nei) 不再做吊頂,但是這也帶來了新問題,不做吊頂的話,室內(nei) 的舒適度無法得到保障,我們(men) 就想著能不能用新技術來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後來嚐試使用了新材料,效果還不錯。”劉軍(jun) 說。

  在探索傳(chuan) 統營造工藝技術改進的過程中,劉軍(jun) 和他的團隊遇到了部件容易變形的問題,於(yu) 是創新性地使用了新型材料,在前簷木結構的各部件連接處運用柔性材料,增添柔性結構,改變了原來“硬碰硬”的連接方式,通過材料本身的延展性來應對熱脹冷縮帶來的建築結構變形。這樣的連接方式密閉效果也更好,提高了連接處的保溫及隔音效果,從(cong) 而使整個(ge) 木結構建築的保溫與(yu) 隔音性能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一些老舊的胡同院落中,還存在著供暖、下水、消防等諸多問題,如何把它們(men) 改造成為(wei) 功能齊全、簡約現代的居住空間呢?

  在西城區的一處改造項目中,劉軍(jun) 的團隊把有限的空間改造得能滿足六口之家的居住需要,並且還具備現代化住宅的所有功能。

  這處住宅占地麵積僅(jin) 有50平方米左右,設計師充分利用原有的坡屋頂,將一層改為(wei) 兩(liang) 層,因為(wei) 房屋主體(ti) 為(wei) 傳(chuan) 統工藝的四合院建築,房梁阻隔了二層空間的統一利用,所以在設計時,在一層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設置了樓梯,可以分別到達兩(liang) 個(ge) 臥室,臥室之間設計了小門,方便大人照顧小孩。

  為(wei) 保證居住舒適度與(yu) 安全性,室內(nei) 還進行了保溫隔熱處理,並對地麵實施防潮、對傳(chuan) 統木結構實施加固等基礎處理。電地暖、電動馬桶、新風係統、中央空調等設備一應俱全,還保留了原有的坡屋頂,設計了天窗,天晴的時候,屋外的綠意與(yu) 陽光可以灑滿屋子。

  再比如傳(chuan) 統木結構在隔音上是存在問題的,特別是木頭的隔音效果並不是很好。“在隔音的解決(jue) 上,在木頭和木頭之間相接的時候,我們(men) 采用夾芯的方式,用橡膠墊去相接,這樣就使得它沒有縫隙,使得隔音效果更好。”劉軍(jun) 說。

  有的胡同院落,經過改造後,成為(wei) 呈現胡同肌理、文化風貌的公寓項目。

  西鄰東(dong) 四北大街,坐落在胡同中的一棟精品公寓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這裏曾經是金隅集團所屬單位辦公用房,後作為(wei) 小型旅館出租經營,經過改造升級後,成為(wei) 一座頗具特色的精品服務式公寓——“東(dong) 四78號”。

  “在風格設計上,我們(men) 結合‘國風靜巷’的街區風格,使之成為(wei) 集中呈現胡同肌理、文化風貌的公寓。”北京金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東(dong) 四項目經理丁春祥介紹。

  走進酒店院中,能看到院落中間擺放著石桌石椅,周圍有綠植,腳下是規整的方磚,角落裏,荷花在水缸中開得正好。今年初,位於(yu) 公寓二層的Vibes咖啡正式對外營業(ye) 。沿著旋轉樓梯上到二樓,筆者看到,一位客人在咖啡桌上打開電腦辦公,不時品嚐一口手邊的咖啡,咖啡館外是一個(ge) 露台,抬眼望去,青磚灰瓦、樹影婆娑,曲折悠長的胡同景致盡收眼底。“Vibes咖啡在空間風格打造上希望能夠與(yu) 東(dong) 四曆史文化相融合,既古典又現代。”丁春祥說,未來,公寓將不僅(jin) 為(wei) 公寓住客提供餐飲休憩、商務會(hui) 客場所,也為(wei) 來東(dong) 四街道休憩打卡的市民和遊客提供一個(ge) 綜合文化空間。

  在胡同治理改造中,很多胡同還通過統籌零散地塊、閑置地、邊角地、拆違空地等空間,讓一批批“小而美”的小微綠地漸次亮相,口袋公園、屋頂花園、胡同微花園扮靚街頭巷尾,讓居民出門就能享受到綠色福祉。

  走在東(dong) 四街道的胡同裏,隨處可見鬱鬱蔥蔥的綠植、各色花朵,這些小微花園由社區居民悉心嗬護,精心打理的綠植一叢(cong) 叢(cong) 、一簇簇,長得好不熱鬧,青磚灰瓦的老胡同,變得活色生香。

  “咱們(men) 這每條胡同的小微綠地都各有風格,有的胡同主打葫蘆種植,大大小小的葫蘆爬滿了藤架;有的種滿了金銀花;還有的小微花園直接以居民的名字命名,激發了居民認養(yang) 綠地的積極性……”張誌勇說,在東(dong) 四街道,隻要不影響鄰裏生活,不妨礙周圍交通,居民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裝點胡同微花園。能在老胡同裏擁有精致的小花園,設計建造之初還融合了居民自己的想法,街坊們(men) 都格外珍惜,還成立了“花友匯”,以花為(wei) 媒,以花會(hui) 友。

  古建工藝 傳(chuan) 承創新

  200餘(yu) 件傳(chuan) 統木工、瓦工的工具,製作精美的小式五檁柁木結構模型……走進位於(yu) 東(dong) 城區磁器口的京誠集團培訓基地“工匠營”,一排排傳(chuan) 統木工、瓦工工具映入眼簾。

  “作為(wei) 一支服務於(yu) 首都老城保護修繕工作的修繕力量,我們(men) 認為(wei) ,要在修繕中留住老房子的味道,‘老材料’的使用、‘老構件’的保護、‘老手藝’的利用非常重要。在這些因素中,傳(chuan) 統建築營造手藝,是最需要保護和堅持的技術遺產(chan) 。為(wei) 更好地培養(yang) 古建工藝技術人才,深耕該領域的實踐與(yu) 技術傳(chuan) 承,‘工匠營’應運而生。”北京京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王永久說。

  筆者看到,這裏的培訓基地內(nei) 分為(wei) 室內(nei) 、室外兩(liang) 大部分。室外以各類工種的實操培訓區為(wei) 主,包括傳(chuan) 統營造工藝的瓦、木實操及水暖專(zhuan) 業(ye) 。在瓦工專(zhuan) 業(ye) 區,有專(zhuan) 門模擬的各類不同做法的屋麵,形式多種多樣。在木工專(zhuan) 業(ye) 區,有專(zhuan) 門用於(yu) 培訓給老房屋“看病診斷”的訓練場所,還有用於(yu) 給老房修繕加固的培訓場地。

  在室內(nei) 部分,映進眼簾的是整整一麵木作工具展示,牆上擺放的都是傳(chuan) 統工具,不但鋸、斧、刨、錘、尺、锛、鏟、鑿等一應俱全,還分門別類地標注了適用範圍和使用方法。在室內(nei) 中間,一組按1∶2比例縮小的小式五檁柁木構件非常精致,它一側(ce) 是硬山結構,一側(ce) 是懸山結構,整體(ti) 模型斜麵剖開,直觀地展示了建築構造及各部件尺寸關(guan) 係。

  在王永久看來,“工匠營”不僅(jin) 是培訓基地,更是教學、創新與(yu) 交流之處。

  在培訓場上,老工匠根據工作經驗,摸索編寫(xie) 培訓教材,現場展示技藝,鼓勵徒弟上手實際操作,指出一些步驟上的失誤,以期下一次能夠做得更好。

  在教學課上,自2021年成立以來,“工匠營”已邀請50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及一線技術工人公開授課,開展相關(guan) 課程學習(xi) 85次,講座60餘(yu) 次,參與(yu) 人數達到2676人。“工匠營”還為(wei) 學校師生提供了一個(ge) 可以動手實踐的場所。京誠集團已與(yu) 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建築大學、北京城市學院等高校結成合作關(guan) 係,為(wei) 師生提供實踐場所。

  當古老的四合院遇上現代新潮的裝配式技術,又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我們(men) 想做的就是將更多的傳(chuan) 統建築構件變成工廠化產(chan) 出的‘模型’,在施工現場隻需完成裝配工作,並將這套標準化、程式化的生產(chan) 模式延續下去,留給後來人。”劉軍(jun) 說,這種新技術的引入,不僅(jin) 意味著現場施工可以減少揚塵與(yu) 汙染,也可以減少現場施工產(chan) 生的噪音,盡可能降低對附近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從(cong) 經濟層麵來說,可以在縮短工期、提升改造效率的同時節省成本。

  今年6月,北京城市規劃學會(hui) “傳(chuan) 統建築營造研究與(yu) 發展小組”成立。作為(wei) 營造小組的秘書(shu) 長,劉軍(jun) 告訴筆者,營造小組致力於(yu) 傳(chuan) 統建築的綜合性研究,探尋營造工藝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理論與(yu) 實踐,將團結傳(chuan) 統建築領域的學者、工匠及愛好者,針對除文物保護建築以外的傳(chuan) 統建築,提供全生命周期谘詢服務,還將以組織展覽、培訓、論壇為(wei) 紐帶向社會(hui) 展示研究成果。

  “曆史建築一麵需要傳(chuan) 承與(yu) 保護,一麵需要利用與(yu) 發展,兩(liang) 方麵需要並重。如今,曆史建築保護已經成為(wei) 共識,曆史街區的風貌保護也得到了有效執行,但在利用與(yu) 發展上還需要得到更多關(guan) 注,營造小組的成立需要把傳(chuan) 統營造工藝傳(chuan) 承下去,共同推動傳(chuan) 統建築在當代社會(hui) 的發展。”北京城市規劃學會(hui) 理事林楠說。(葉曉楠 白家旭)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