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區多舉措抗旱保供水 8月底前旱情或繼續發展
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 題:西北地區多舉(ju) 措抗旱保供水
新華社記者
水利部數據顯示,今年6月以來,內(nei) 蒙古西部、寧夏全部、甘肅大部、青海東(dong) 部累計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七成,區域內(nei) 河流來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八成,水庫蓄水量較常年同期總體(ti) 偏少近一成。據預報,8月底前,上述地區仍無有效降雨,河流來水量持續偏少,旱情可能繼續發展,且持續時間較長、程度偏重。
青海省水利廳水旱災害防禦處副處長劉富榮介紹,8月以來,青海省多地降水偏少、氣溫偏高,出現不同程度的農(nong) 牧業(ye) 旱情。
青海省海東(dong) 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莊鄉(xiang) 三家灣村,全村有210多戶,常住人口430多人,全村玉米種植麵積950餘(yu) 畝(mu) ,小麥種植麵積830餘(yu) 畝(mu) 。“村裏的小麥已經收完了,玉米也到了成熟期,今年降水少,收成也受了影響。”三家灣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馬字龍說。
記者在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正路鎮、草窩灘鎮等地看到,玉米、灰豆子、箭舌豌豆等糧食和牧草作物不同程度受災,局地玉米受旱情影響,葉子發卷,玉米果穗長度較往年短了約5厘米。
草窩灘鎮黑嘴子村村民李萍介紹,眼下正是玉米灌漿期,已經有40天沒有澆水了。按照往年,每25天能澆一次水,今年受旱情影響,灌區輪灌周期變長,初步估計,目前玉米減產(chan) 三成左右。
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水務局農(nong) 村飲水安全服務中心主任史樂(le) 民介紹,目前,縣內(nei) 部分水庫日進水量幾乎為(wei) 零,部分水庫已進入死庫容運行狀態。截至目前,城區居民生活用水日供應量由1.97萬(wan) 立方米減少至1.4萬(wan) 立方米,有2950戶城區居民用水無法正常供應,有7個(ge) 鄉(xiang) 鎮、40個(ge) 村、1.93萬(wan) 農(nong) 村居民供水緊張。
麵對旱情可能持續發展態勢,各地采取相關(guan) 措施積極組織抗旱,保障農(nong) 業(ye) 灌溉用水。
記者從(cong) 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了解到,當地按照“先生活、後生產(chan) 、先節水、後調水”的原則,規範用水秩序,最大限度保障農(nong) 業(ye) 灌溉用水。同時,推進“水盆子”工程建設,目前,景泰縣在建蓄水池22座,總蓄水量575萬(wan) 立方米,項目建成後,可有效緩解用水高峰期供需矛盾,滿足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
在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部分村莊,記者看到在幹到裂縫的土地上,成片的玉米不足一人高,有的已經枯黃。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新莊集鄉(xiang) 康莊村村民楊應學當天下午接到灌水通知後,急忙趕到地裏,查看毛渠水量,把大田裏的田埂挖開,小塊輪灌,省時又省水。
為(wei) 了解決(jue) 水指標短缺的難題,紅寺堡區積極對接寧夏水利廳、引黃灌區各市縣跨縣域開展水權交易,目前與(yu) 平羅縣達成初步協議交易用水指標2000萬(wan) 立方米,保證作物灌溉關(guan) 鍵期有水可用。
拉水送水、新開辟水源、設立臨(lin) 時供水點……針對旱情,各地統籌做好抗旱救災,全力保障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用水以及牲畜飲水。
在內(nei) 蒙古巴彥淖爾市烏(wu) 拉特後旗巴音寶力格鎮,5個(ge) 嘎查村106戶牧民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牲畜損失。日前,烏(wu) 拉特後旗緊急下撥31萬(wan) 元抗旱救災資金,采購96.76噸優(you) 質玉米發放給農(nong) 牧戶。
巴音寶力格鎮寶力格嘎查牧民李玉成說,由於(yu) 少雨幹旱,牛、羊的天然飼草料嚴(yan) 重短缺。“正當我發愁的時候,應急飼料來了,解決(jue) 了一大難題。”
截至目前,內(nei) 蒙古已累計投入抗旱人員近65萬(wan) 人、抗旱機動設備超23萬(wan) 台套、機動運水車3.6萬(wan) 餘(yu) 輛,2.6萬(wan) 多人的臨(lin) 時飲水困難問題已通過拉水送水、新開辟水源等方式解決(jue) ;青海省累計投入抗旱人員3200多人、抗旱機動設備300多台套、機動運水車40餘(yu) 輛,實施應急抗旱保供水。
“我們(men) 采取分村輪換供水、設立臨(lin) 時供水點、運水車輛送水等措施,盡力保障群眾(zhong) 用水。”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水務局農(nong) 村飲水安全服務中心主任史樂(le) 民說,目前全縣人畜飲水基本能夠保障。
山丹縣陳戶鎮周坑村村民周得科介紹,當地通過分時段供水保證村民生產(chan) 生活用水。“7月以來,家裏自來水基本斷流,隔壁高廟村有個(ge) 集中供水點,家裏用水都是通過三輪車拉水,拉一趟能用4天左右。”山丹縣李橋鄉(xiang) 楊壩村四社村民武永祿說。
專(zhuan) 家建議,要持續加強預報預警,各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要加強與(yu) 氣象等部門的會(hui) 商研判,努力實現從(cong) 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cong) 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cong) 減少災後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特別是要加強對氣象旱情的監測調度和土壤墒情監測,充分利用網絡、廣播電視、自媒體(ti) 等渠道,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和技術措施,確保預報預警信息到戶、防災減災措施到田。(記者王朋、李雲(yun) 平、恩浩、陳傑、耿輝凰、鄒欣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