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博主”讓知識“活”起來(縱橫)
暑假期間,按理說高校教師和學生們(men) 應該早已開啟“假期模式”,然而在一些視頻平台上,還有一些教師沒有閑下來,還有眾(zhong) 多“學生”正在等著聽課。
河北大學藝術導論課程講師何楚涵就是仍處於(yu) “暑忙”的一名教師。何楚涵平時的授課內(nei) 容多與(yu) 國學有關(guan) ,她把一些上課片段上傳(chuan) 到視頻平台,僅(jin) 僅(jin) 半年時間就收獲了130多萬(wan) 名粉絲(si) 。粉絲(si) 裏麵不僅(jin) 有正在讀高中、大學的學生,也有未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網友。大家看了何楚涵的視頻後紛紛表示:“原來國學課還可以這麽(me) 講!”“讓我學習(xi) 到了更多的國學知識。”
正如粉絲(si) 們(men) 所講,何楚涵的課程不僅(jin) “幹貨滿滿”,而且生動有趣。她在做總結前,總是把古詩古文背後的曆史、文化背景介紹清楚,用年輕受眾(zhong) 喜歡的語言讓知識“活”起來。
近年來,不少老師因在網絡上授課而火爆“出圈”。這些老師的課程不僅(jin) 學生愛聽,網友們(men) 也愛聽。他們(men) 的課程之所以受眾(zhong) 麵廣且深受好評,一方麵是因為(wei) 他們(men) 具有深厚的專(zhuan) 業(ye) 知識素養(yang) ,另一方麵是因為(wei) 他們(men) 同時具備教學創新以及個(ge) 性化表達的能力。
在互聯網時代,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xi) 熱情,離不開教學創新以及個(ge) 性化表達的能力。一方麵,書(shu) 本上的知識相對來說較為(wei) 複雜,初學者一上來就直接“啃”原著可能有難度,需要先從(cong) 入門的內(nei) 容開始,老師們(men) 善於(yu) 做“減法”,把書(shu) 本知識變得更加通俗易懂,學生才會(hui) 更喜歡聽。另一方麵,也要做“加法”,老師們(men) 在講述課程時,添加精彩生動的表述,援引書(shu) 本之外的知識,做好“增量”,才能夠更加吸引學生並引導他們(men) 產(chan) 生更為(wei) 深入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做“減法”並不代表著斷章取義(yi) ,個(ge) 性化表達也不隻是為(wei) 了吸引學生和受眾(zhong) ,知識的普及和輸出才是教學創新以及個(ge) 性化表達的最終目的。
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人們(men) 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men) 對知識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高校教師在網絡平台上成為(wei) “知識博主”,以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授課方式為(wei) 人們(men) 分享知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men) 的知識需求,讓書(shu) 本知識變得更加“平易近人”,有助於(yu) 促進知識的擴散傳(chuan) 播,提升整個(ge) 社會(hui) 的知識水平。
(摘編自《陝西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