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研學,如何研之有物、學而廣博
【記者調查】
不止於(yu) 走馬觀花、“打卡”拍照——
博物館研學,如何研之有物、學而廣博
光明日報記者 楊颯
近期,多所博物館取消“周一閉館”慣例,甚至延長開放時間、推出夜場,博物館一票難求登上熱搜。正值“雙減”推行兩(liang) 周年的暑假,博物館成為(wei) 中小學生新的學習(xi) 場景、研學的優(you) 選之地。
中小學生暑期博物館研學遊為(wei) 什麽(me) 如此火熱?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劉齊道出原因:近些年,各博物館都在為(wei) 社會(hui) 提供更有品質的公共服務方麵加大力度,鎮館之寶、特色展覽、文創產(chan) 品頻頻出圈,增強了博物館的磁力。並且,“雙減”政策實施兩(liang) 年以來,不少學校主動與(yu) 博物館對接,開展相應課程和活動,把到博物館看展覽、做誌願等,作為(wei) 豐(feng) 富“作業(ye) ”的新安排。為(wei) 期兩(liang) 個(ge) 月的暑假也讓學生有充分時間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半學半遊”的形式讓學生獲得一種新的體(ti) 驗。
博物館研學,不是隨性旅遊的“打卡”拍照,也不僅(jin) 是提供托管服務
形態各異的稻草人、色彩豔麗(li) 的塗鴉稻笠,還有一幅幅韻味童真的山水水墨畫……近日,在寧波市北侖(lun) 區中國港口博物館陽光大廳,一片美麗(li) 的稻田上,滿目皆是孩子們(men) 精心製作的創意作品,這是中國港口博物館萬(wan) 物啟蒙研學營“獲稻紀”的結業(ye) 儀(yi) 式。
孩子們(men) 依依不舍,家長們(men) 也紛紛點讚:“已經連續報名參加了三四年,每一次都有驚喜,我們(men) 已經在倒計時,期待明年暑假的新主題了。”
“萬(wan) 物啟蒙研學營”是這幾年中國港口博物館全力打造的一個(ge) 科普品牌,每年,研學營的報名通道一開啟,名額就被秒殺一空。自2016年開營以來,每期研學營都會(hui) 選取青少年身邊的物品作為(wei) 主題。竹子、茶葉、瓷器、絲(si) 綢、水稻……一批批孩子走進博物館,走向大自然,走進中國文化。
今年,他們(men) 走訪杭州八卦田、良渚遺址、慈城年糕館、王升大博物館、中國港口博物館等探究場域,跟隨寧波市農(nong) 科院作物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zhuan) 家,重溯人類稻作文化曆史進程,獲得了與(yu) “稻”共成長的體(ti) 驗。
“博物館教育並不是簡單地傳(chuan) 遞現成的知識,而是傳(chuan) 遞一種能量,激發孩子們(men) 的好奇心,讓他們(men) 主動去思考、去聯想,自發尋找答案,訓練他們(men) ‘格物致知’的思維方式,進而培養(yang) 他們(men) 麵對未知世界的態度。”中國港口博物館社教部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
劉齊認為(wei) ,博物館研學,要“研之有物”“學而廣博”。“博物館研學的目的,不是‘打卡’拍照的旅遊,也不僅(jin) 是提供托管服務,而是要讓年輕一代明白,生而為(wei) 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有中國人獨特的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jia) 值觀。近些年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中也包含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這些都被縮影於(yu) 文物當中。因此,博物館研學,就是要從(cong) 文物中學習(xi) 這些文化。”
提前做功課,不止於(yu) “觀”,更在於(yu) “研”
今年一票難求的南京博物院成為(wei) 孩子們(men) 暑期研學的重要一站。南京博物院社服部副主任高夢琛介紹,2023年暑假,南京博物院依托基本陳列和臨(lin) 展,結合公眾(zhong) 需求,采取“分眾(zhong) 教育”理念,策劃了不同主題的社會(hui) 教育活動。基於(yu) 常設展覽,南博為(wei) 青少年長期開設“博物院的萌獸(shou) ”和“跨時空的藝術”兩(liang) 大主題係列課程。此外,“暑期,‘不止於(yu) 藝:威廉·莫裏斯與(yu) 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展’正在展出,配合臨(lin) 展我們(men) 推出了‘自然之美’夏令營、‘博物·自然’係列課程、專(zhuan) 家導賞等主題活動,讓孩子們(men) 在觀展的同時,還能獲得多元的知識體(ti) 驗”。
山西省語文特級教師劉補明認為(wei) ,研學是升級版的“遊學”,在博物館裏研學,不止於(yu) “觀”,更在於(yu) “研”。在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要注意選取適合青少年當前認知水平的項目來設計研學,強化與(yu) 課堂學習(xi) 的互補及融合,注意實踐性、體(ti) 驗性、趣味性和研究性的結合。
“當課堂學習(xi) 中遇到的問題,特別是那些資源性、實踐性、探索性極強的課題難以很好解決(jue) 時,就要注意發掘博物館資源,實地進行考察和研學活動。例如在進行關(guan) 於(yu) 地質構造或地質資源教學時,若能深入地質博物館研學,完成相關(guan) 探究活動,定能得到意外收獲。”劉補明說。
進博物館要怎麽(me) 研,如何學?劉齊給中小學生們(men) 提出建議:預先做好功課,在參觀前要對前往的博物館和主題活動有所了解,可以通過其官方網站或公眾(zhong) 號,初步知曉它的發展概況、主要展覽、重要文物等。最好做個(ge) 觀展計劃或主要展品名錄,便於(yu) 在參觀時重點關(guan) 注,深入了解。
“研學活動中,要學會(hui) 聆聽、詢問、觀察、體(ti) 驗、記錄、宣介。”劉補明補充道,“至於(yu) 怎麽(me) 研學,則要量體(ti) 裁衣,看身份角色、研學目標、組織設計和興(xing) 趣愛好。若有一個(ge) 非常明確的研學目標,就要緊緊圍繞目標主題按步驟展開活動;若是一個(ge) 具體(ti) 的學科行為(wei) ,就要緊扣學科特點,突出任務驅動;若是一個(ge) 廣義(yi) 上的文化考查,則應重在放開眼界,收集資料,兼收並蓄。”
多方合力,充分拓展“博物館+”模式
“八月份,南博‘快樂(le) 的暑假’非遺專(zhuan) 題展演活動,專(zhuan) 門設置了適合孩子們(men) 的‘偶遇童年’和‘戲聚童年’兩(liang) 個(ge) 單元。”南京博物院非遺所副所長陳述知介紹說:“我們(men) 每年都會(hui) 在非遺展演的類別、劇目、導賞形式等方麵做一些策劃和嚐試。如果把非遺展演理解為(wei) 博物館的‘活態展’,那麽(me) 展演過程中的導賞和互動體(ti) 驗也就成為(wei) 了與(yu) 之相配套的教育活動。動靜結合,讓孩子們(men) 的博物館研學遊沉浸感更強,獲得感更多。”
專(zhuan) 家表示,充分開展好中小學生的暑期博物館研學,需多方合力:首先,家長若能提前了解研學活動的內(nei) 容,實現全過程陪伴,給孩子一些針對性的引導,孩子在活動中就更容易融入其中,在參與(yu) 中收獲新知識。其次,除了博物館開辦係列活動,把中小學生邀請進館來學,還可以充分利用好博物館的資源,與(yu) 青少年所住社區開展合作,拓展“博物館+”。
為(wei) 更好發揮博物館在文化傳(chuan) 承中的作用,南京博物院2016年起就與(yu) 南京多個(ge) 社區陸續建立長期合作。2022年,南博打造了“博物館+社區”共同體(ti) 項目,與(yu) 12家社區單位簽署了共建協議,優(you) 化“博物館+”模式。高夢琛表示,“暑期,我們(men) 為(wei) 南京浦口、江寧、雨花等多個(ge) 區的街道、社區送去展覽及公益活動,為(wei) 構建學習(xi) 型社區發揮博物館力量。‘博物館+社區’共同體(ti) 項目通過培養(yang) 社區誌願者、策劃社區博物館展覽、‘互聯網+’等多種手段,促進社區實踐與(yu) 文化建設,讓社區居民多維度共享博物館資源,為(wei) 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裏貢獻南博力量。”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2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