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影視效產業快速崛起
今年暑期檔已經過半,電影市場依舊火熱。“觀影熱”的背後,視效技術正成為(wei) 電影後期製作不可缺少的環節。近年來,國內(nei) 電影視效產(chan) 業(ye) 發展迅速,經過了最初的起步探索階段,如今正呈現崛起之勢。
據燈塔專(zhuan) 業(ye) 版數據,截至目前,今年暑期檔(6月1日至8月31日)總票房(含預售)已突破170億(yi) 元;其中,7月份累計票房突破87億(yi) 元,創下中國影史7月票房新紀錄。
從(cong) 《封神第一部》氣勢恢弘的史詩場景,到《消失的她》海底星空的催淚情節,再到動畫電影《長安三萬(wan) 裏》再現盛唐氣象,如今不同類型的影片中都有視效技術的加成。
電影作為(wei) 視聽藝術,視聽的感官刺激是觀眾(zhong) 對於(yu) 一部影片的第一印象。曾經,“五毛特效”是不少國內(nei) 觀眾(zhong) 對國產(chan) 影視劇中視效粗製濫造現象的吐槽。隨著近些年國內(nei) 電影製作模式改善和數字技術不斷革新,出現了《封神》《刺殺小說家》《獨行月球》《長津湖》係列和《流浪地球》係列等一大批視效製作精良的高質量作品,展現出國內(nei) 視效製作水平與(yu) 電影工業(ye) 化的進步,也在市場上收獲了高票房和好口碑。如今,國內(nei) 視效行業(ye) 發展取得了哪些突破?製作水平與(yu) 國外相比究竟如何?還麵臨(lin) 什麽(me) 困境?
市場潛力巨大
北京墨境天合數字圖像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nei) 一家知名電影視效公司。近幾年上映的《流浪地球》《獨行月球》《刺殺小說家》《唐人街探案》等國產(chan) 大片的視效製作均出自這裏。
走進公司大廳,陳列櫃中擺放著許多獎杯和證書(shu) 。公司聯合創始人蔡猛剛送走幾位前來洽談合作的客戶,“這段時間明顯感覺整個(ge) 電影行業(ye) 的恢複速度加快,去年年底開機項目增多,有不少已準備進入視效製作環節,最近市場上項目也比前兩(liang) 年增加了許多。”蔡猛說。
今年電影市場的火熱,帶動了視效製作價(jia) 格回暖。蔡猛告訴記者,前兩(liang) 年電影市場遇冷,製片方為(wei) 降低影片成本,視效製作價(jia) 格會(hui) 被壓低很多。“今年國內(nei) 電影票房已突破300億(yi) 元,隻要觀眾(zhong) 不離場,電影消費需求得以釋放,視效行業(ye) 的複蘇隻是時間問題。”蔡猛說。
寶琳創展國際文化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不僅(jin) 專(zhuan) 注於(yu) 國內(nei) 電影市場,也在美國加州、韓國首爾、印度班加羅爾等地設立了製作研發中心,參與(yu) 了眾(zhong) 多海外項目。
“要用全麵、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視效行業(ye) 發展。新冠疫情的這幾年倒逼我們(men) 尋找新的發展路徑,對全球視效行業(ye) 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寶琳創展運營總監卓娜告訴記者,疫情期間,從(cong) 業(ye) 者們(men) 有了很強的危機和求生意識,競爭(zheng) 激烈、風險變化大的市場環境倒逼國內(nei) 視效公司積極做出改變。“熱錢離去,泡沫被擠掉,一些低效的視效公司退出市場,投資者和創作者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創作內(nei) 容本身,這對於(yu) 視效行業(ye) 未來健康長遠發展是利好。”
“近些年,國產(chan) 電影中視效技術運用比重和投入成本在不斷增大。”大畫眾(zhong) 工電影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曹永說,“以前,有的項目中演員片酬會(hui) 占據製作成本的一大半,近些年隨著限薪令的出台落實和觀眾(zhong) 觀影需求的改變,這種局麵有了明顯改善,更多的電影製片方願意將成本用於(yu) 視效製作來提高影片質量。”曹永透露,以前一部大體(ti) 量視效電影的製作費往往隻占到成本的10%至15%,現在可以達到50%至60%。
如今,視效技術在影片中的運用也更加廣泛。除了戰爭(zheng) 、科幻等常見題材,喜劇、青春類題材影片也會(hui) 應用視效技術。“去年暑期檔上映的喜劇電影《獨行月球》票房超31億(yi) 元,影片中通過視效技術製作的數字角色‘剛子’是一大亮點。視效行業(ye) 正不斷開拓更大的市場,技術更好服務於(yu) 表達創作,也為(wei) 創作者提供了新思路。”曹永說。
“市場在積極好轉,但整體(ti) 恢複還需要過程。”在北京銳藝多吉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昆看來,視效製作環節是一部影片生產(chan) 的後端,市場影響會(hui) 呈現相對的滯後性,“預計國內(nei) 視效行業(ye) 完全複蘇還需要3個(ge) 月至6個(ge) 月,但行業(ye) 持續向好的趨勢不會(hui) 改變”。
國內(nei) 視效團隊逐漸摸索出了技術與(yu) 本土審美表達的契合點。據曹永介紹,過去國內(nei) 大體(ti) 量視效影片更傾(qing) 向於(yu) 選擇技術成熟的國外視效團隊製作,但因東(dong) 西方審美差異和文化價(jia) 值不同,部分影片呈現的視覺效果不能契合國內(nei) 觀眾(zhong) 審美,導致“水土不服”。如今隨著國內(nei) 視效技術的成熟,越來越多影片由國內(nei) 視效團隊獨立完成。
科幻電影是最需要視效技術支持的影片類型。“《流浪地球2》等科幻影片熱映,為(wei) 視效行業(ye) 帶來了新的增長點。”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中國電影美術學會(hui) 視效專(zhuan) 委會(hui) 主任劉曉清說,“今年籌備開機的科幻題材影視劇項目遠超往年。視效技術是科幻影視劇生產(chan) 的有機‘土壤’,科幻電影有大量視效鏡頭製作需求,優(you) 秀的科幻作品也會(hui) 推動本土視效產(chan) 業(ye) 的發展,乃至提升中國電影產(chan) 業(ye) 的工業(ye) 化水平。”
“‘科幻熱’的背後,是國家科技水平、電影製作水平和文明基礎的提升與(yu) 進步。”劉曉清認為(wei) ,科幻影片不僅(jin) 能滿足觀眾(zhong) 對未來世界的好奇,還會(hui) 引發大眾(zhong) 對科技發展的思辨,這對於(yu) 弘揚科學精神、提升國民科學素質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近年來,國家相關(guan) 部門出台了多項措施助推科幻電影與(yu) 視效行業(ye) 發展。2020年,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guan) 於(yu) 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幹意見》,提出要以科幻電影特效技術發展引領帶動電影特效水平整體(ti) 提升。2021年,國家電影局發布的《“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再次強調通過大力扶持科幻電影帶動電影特效水平整體(ti) 提升。
底氣來自技術躍升
國內(nei) 電影視效產(chan) 業(ye) 的逆襲,底氣來自日益成熟的技術。“本世紀初,《臥虎藏龍》《英雄》等影片走出國門,國內(nei) 電影產(chan) 業(ye) 與(yu) 國際市場合作越來越頻繁,這也是國內(nei) 視效技術的起步探索階段。2010年,視效大片《阿凡達》引進國內(nei) ,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國內(nei) 視效大片的生產(chan) 創作。”劉曉清說。
“2015年至2019年,國內(nei) 視效電影市場擴張,接連出現了《尋龍訣》《九層妖塔》《長城》《捉妖記》《妖貓傳(chuan) 》等多部大體(ti) 量奇幻、玄幻影片。”中國電影美術學會(hui) 視效專(zhuan) 委會(hui) 副主任、視效導演郭建全表示,那段時間電影業(ye) 界對視效需求的膨脹,對提升視效行業(ye) 製作水平起到了關(guan) 鍵的激勵作用,行業(ye) 自身逐漸完善生物角色、毛發、真實感物理光照等視覺製作技術短板。2019年後,隨著《流浪地球》等視效大片的出現,國內(nei) 視效製作技術逐漸接近國際一線水準。
“相比過去,如今國內(nei) 視效行業(ye) 規模更加龐大。”劉曉清介紹,膠片時期,視效製作需將膠片掃描成數字影像,工藝複雜、製作門檻高,國內(nei) 隻有幾家公司可以製作,如今隨著數字技術更新迭代,眾(zhong) 多民營視效公司湧現且擁有自己的技術特色。
位於(yu) 北京市海澱區北塢創新園的諾華視創電影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家認證的高新技術企業(ye) ,近幾年完成了《妖貓傳(chuan) 》《捉妖記2》《大聖歸來》《風起洛陽》等多部影視劇的視效製作。通過不斷探索新技術,公司在虛擬拍攝、CG數字角色、大動畫電影等方麵處於(yu) 領軍(jun) 地位。
在諾華視創CEO米春林看來,如今國內(nei) 視效製作水平已明顯提升。“軟件技術應用層麵,我們(men) 與(yu) 國外差距不斷縮小。尤其是立體(ti) 特效製作,如爆炸、水粒子流體(ti) 、煙火以及硬表麵等生冷物體(ti) 製作,國內(nei) 與(yu) 國際技術水平已很接近。”
與(yu) 海外視效團隊合作頗多的寶琳創展CEO鄭胤對此也深有體(ti) 會(hui) 。“我們(men) 參與(yu) 了《長津湖》《流浪地球2》等影片的製作,發現國內(nei) 的技術水平並不比國外差。”鄭胤說。
“《刺殺小說家》中的CG角色赤發鬼,在數字生物角色整體(ti) 效果的完整性方麵已達到國際一線水平。”蔡猛介紹,CG數字角色的皮膚毛孔製作是視效製作領域的世界級難題,這個(ge) 角色的特寫(xie) 鏡頭渲染1幀需花費30個(ge) 小時,表情變化會(hui) 導致毛孔產(chan) 生擠壓拉伸變形和紋理變化,雖然是細微變化,但在塑造大特寫(xie) 的類人數字生物時不解決(jue) 好這個(ge) 問題,“假”的問題就會(hui) 隨之而來。赤發鬼的製作解決(jue) 了這項難題,可以在中國電影數字化工業(ye) 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今年春節檔上映的《流浪地球2》,被不少觀眾(zhong) 和業(ye) 內(nei) 人士譽為(wei) 國內(nei) 視效製作的最高水準。影片中直衝(chong) 雲(yun) 霄的天空電梯、月球核爆等視效場麵讓人印象深刻。談及《流浪地球2》的視效製作,蔡猛說:“我們(men) 結合了國內(nei) 大部分視效製作力量共同完成,影片體(ti) 現的是整個(ge) 行業(ye) 製作水平的進步。”
除了傳(chuan) 統的視效製作軟件,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科技發展對影視製作也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科影融合”成為(wei) 當前視效行業(ye) 發展熱點。
在不少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虛擬拍攝技術是未來改變電影拍攝的新方式,也是影視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虛擬拍攝技術包含虛擬攝影機、虛擬角色表演和實時渲染等諸多技術係統。在拍攝現場可以實時觀看合成畫麵,修改數字場景和角色,有利於(yu) 提升電影創作效率。”熟悉虛擬拍攝業(ye) 務的謝宜君告訴記者。
諾華視創是國內(nei) 最早在虛擬拍攝領域“吃螃蟹”的視效公司之一。“2021年,我們(men) 視效團隊在製作電影《四海》中的山路摩托車追逐戲時,曾借助航拍掃描技術對海島道路掃描建模,在攝影棚內(nei) 搭建動作捕捉摩托車,通過虛擬堪景、捕捉摩托車和車手動態數據等,在虛擬環境拍攝生成完整的CG預演動畫,不但省時省錢,還大大降低了演員風險。”米春林說。
“通過視效技術製作的虛擬數字人,具有類似真實人類的皮膚質感、肢體(ti) 和表情變化,還可以通過算法調用數據庫,實現實時互動,未來有可能取代電影中的真人演員。”丁非同在北京畫戟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負責超寫(xie) 實數字人業(ye) 務。他表示,虛擬數字人可以通過多領域IP跨界聯動開發,創造豐(feng) 富的IP價(jia) 值,是不少公司在積極布局的方向。
通過提前布局、持續深耕,我國虛擬技術的發展與(yu) 發達國家處在同一起跑線。《“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中強調虛擬拍攝等多元化電影攝製技術手段對提升電影攝製水平的重要性。在米春林看來,虛擬製作技術的應用將推動電影製作領域的變革。目前國外也處於(yu) 探索階段,深化虛擬製作技術在中國影視行業(ye) 的應用,不失為(wei) 中國電影產(chan) 業(ye) 實現技術超車的良機。
目前,人工智能領域與(yu) 視效製作強關(guan) 聯的是AIGC(人工智能自主生成內(nei) 容)技術。郭建全認為(wei) ,這是未來最可能發生技術突變和廣泛商業(ye) 用途的應用領域。人工智能技術有望在數字角色動畫表演、照片生成場景、previs(預覽視頻)、視效製作流程管理等方麵,為(wei) 創作者進一步提供幫助。
“《流浪地球2》中吳京和劉德華飾演的角色年輕幾十歲的‘變臉’效果就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大量學習(xi) ,讓其對臉部作出識別變化,提高了視效製作效率。”郭建全說。
在數字技術推動下,電影後期製作邁入高精尖的新技術時代,給視效行業(ye) 帶來創作模式變革,但也有人產(chan) 生了“技術壓製藝術”的擔憂。
“在突出電影技術需求重要性的同時,也要把握好技術與(yu) 藝術之間的合作協同關(guan) 係。”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孫承健直言,在視效電影的創作中,創作者在展現技術水準的同時,也要將藝術與(yu) 技術高度融合,實現文學性、藝術性和科學性的平衡,滿足觀眾(zhong) 的觀影需求,推進國產(chan) 視效電影高質量發展。
工業(ye) 化體(ti) 係初具雛形
視效產(chan) 業(ye) 工業(ye) 化,是指建立一套分工明確、專(zhuan) 業(ye) 化程度高,且能有效配置資源的視效生產(chan) 係統。“中國電影視效產(chan) 業(ye) 工業(ye) 化是構建中國電影工業(ye) 化的內(nei) 核要素,也是創新驅動中國電影製作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環節。”郭建全表示。
對我國電影視效產(chan) 業(ye) 化發展曆程進行梳理,2019年是重要的一年。“2019年,視效產(chan) 業(ye) 發展逐漸由半工業(ye) 化、作坊式的生產(chan) 形態,向工業(ye) 化產(chan) 業(ye) 成型化路徑行進,呈現良性發展態勢。2019年上映的公路類型片《飛馳人生》雖是一部較寫(xie) 實風格的賽車運動電影,但在製作環節體(ti) 現出很高的工業(ye) 技術水平。”郭建全介紹,該影片許多賽車鏡頭是在攝影棚內(nei) 使用運動控製係統(Motion Control)拍攝完成,拍攝過程非常接近現代電影工業(ye) 化的生產(chan) 標準。從(cong) 鏡頭預覽設計到運動控製係統的準確實施,將視效技術與(yu) 工業(ye) 控製技術有效融合,拓展了視效業(ye) 的工業(ye) 化外延效應,客觀上也啟動了國內(nei) 視效產(chan) 業(ye) 與(yu) 其他工業(ye) 設備業(ye) 技術鏈的協作關(guan) 係。
“另一個(ge) 案例就是2019年上映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它從(cong) 體(ti) 係上構建了中國視效電影的工業(ye) 生產(chan) 初始模式。”郭建全說,影片拍攝前期,導演郭帆帶領視效團隊做了大量視覺預覽設計和技術測試工作,為(wei) 項目確立了符合現代電影製作的工作流程基礎,保證了影片的高品質視覺效果,為(wei) 後來《獨行月球》《流浪地球2》《刺殺小說家》等電影在國內(nei) 獨立完成製作奠定了基礎,推動了國內(nei) 視效產(chan) 業(ye) 工業(ye) 化發展進程。
“前一分鍾還在春季,下一分鍾就進入冬天”。在鼎盛佳和(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虛擬攝影棚內(nei) ,高10米、弧長36米的LED大環屏,讓這樣的拍攝願景成為(wei) 現實。鼎盛佳和是國內(nei) 最大的影視劇後期製作公司之一,每年要為(wei) 上百部影視劇提供視效創意與(yu) 製作。
“虛擬拍攝告別了傳(chuan) 統綠幕,大幅度壓縮後期製作時間,既節約成本,又提高效率。這是視效產(chan) 業(ye) 推進工業(ye) 化、加速補鏈強鏈的一個(ge) 縮影。”鼎盛佳和董事長張升說,“推動視效行業(ye) 發展,不僅(jin) 要製作出高水準的畫麵效果,還要建立一套完備的電影工業(ye) 流程體(ti) 係。”
“過去,項目經常沒有明確的製作周期和標準,定剪時間拖、突然提檔等不確定因素會(hui) 給後期製作環節帶來壓力。”張升介紹,“如今,視效製片項目流程化管理體(ti) 係日益成熟,保證了大體(ti) 量視效項目預算可控、產(chan) 出穩定。”張升介紹,公司組建了幾十人的視效製片管理部門,開發出一套影視後期全流程協作管理係統。根據不同的項目需求,搭建各工序之間的流程配合,製定文件的標準、格式,對素材進行統一分發管理。“要讓劇組拍攝完後把素材放心交給我們(men) ,直接帶著片子走。”
前路並非坦途
隨著一項項技術短板被補齊,國內(nei) 視效行業(ye) 發展更有底氣,但前路並非坦途。在采訪中不少公司告訴記者,人才流失是當前視效行業(ye) 麵臨(lin) 的困難之一。
“遊戲行業(ye) 開出的薪水至少是視效行業(ye) 的2倍到3倍。”北京畫戟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邵軒表示,遊戲行業(ye) 與(yu) 視效行業(ye) 對三維製作、鏡頭合成等方麵的人才需求類似,收入差距導致視效行業(ye) 的人才流失較嚴(yan) 重。
“想通過提高待遇留住人才,需要拓寬電影行業(ye) 和視效行業(ye) 的收入渠道。”邵軒認為(wei) ,當前行業(ye) 收入渠道比較單一,隻能通過票房和製作費來回收成本。在她看來,可以通過技術版權授權、延伸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鏈、建設主題公園等方式擴大電影業(ye) 營收範圍,從(cong) 而帶動行業(ye) 收入提升,留住人才。
小李曾在一家視效公司工作過兩(liang) 年,他告訴記者,視效行業(ye) 特別“吃經驗”,遇到不同類型的鏡頭需要不斷學習(xi) 打磨技術。有的人因為(wei) 興(xing) 趣愛好入行,但最終因為(wei) 吃不了苦而離開。
為(wei) 解決(jue) 人才缺失問題,不少頭部視效公司在發力。“2019年我們(men) 在成都成立了墨境天育職業(ye) 技能培訓學校,希望能為(wei) 公司和行業(ye) 輸送新鮮血液、傳(chuan) 播技術和經驗。”蔡猛說。
“高校要轉變教育方式,為(wei) 行業(ye) 培養(yang) 更多懂技術與(yu) 藝術的複合型人才。隨著視效製作難度提升,也對高校提出了新要求。”劉曉清認為(wei) ,一方麵,視效人才培養(yang) 需從(cong) 理論體(ti) 係和實踐創作兩(liang) 方麵入手,多為(wei) 學生提供創作實踐機會(hui) ,通過校企聯合培養(yang) 讓學生提前了解行業(ye) 動態。另一方麵,學校要對學科設置、教學內(nei) 容等開展前瞻性布局,及時掌握行業(ye) 新技術。
國內(nei) 視效行業(ye) 發展迅猛,但目前仍缺乏自主研發的核心製作軟件,大多引進國外的商業(ye) 軟件。在不少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實現核心軟件的自主化是當務之急。
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高新技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馬緒怡告訴記者,用戶使用國外軟件,隔著一層技術“護城河”,無法對程序架構或數學模型進行調整。如果無法實現軟件自主化,就隻能是一個(ge) 技術跟隨者。
對於(yu) 新技術和軟件的開發,不少視效公司負責人表示,這條路走起來非常艱難,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僅(jin) 憑幾家公司很難實現。“這個(ge) 行業(ye) 最後拚的就是尖端技術的研發能力。希望國家能加大對視效行業(ye) 的扶持力度,比如通過申報重點科研項目或與(yu) 科研院所合作,對複雜技術難題進行攻關(guan) 。”蔡猛說。
“可以通過項目製方式,對技術難題予以支持。這樣更有針對性,還可以將研發成果推廣應用到其他影片製作環節。”孫承健建議。(經濟日報記者 趙 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