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少年在研學旅行中獲得更多文化滋養
隻有將“研”“學”“遊”三者深度融合,才能讓研學旅行更好發揮增長知識、體(ti) 悟文化和提升修養(yang) 的作用
研學旅行是一種教育與(yu) 旅遊融合的特殊形態,具有獨特的內(nei) 涵和要求。今年暑期,“研學遊”在全國各地掀起熱潮,大批研學旅行團湧入博物館、科技館、知名學府和曆史文化景區。自2016年十一部門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來,人們(men) 對研學旅行的認知日趨深入,研學旅行市場不斷擴容。2022年中國研學旅行人次突破600萬(wan) ,預計今年有望再創新高。
遊學一直是中國傳(chuan) 統教學的重要方式。現代意義(yi) 上的研學旅行可謂是對這一古代教學方式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是以“研”為(wei) 基礎、“學”為(wei) 目的、“遊”為(wei) 載體(ti) 、產(chan) 業(ye) 化為(wei) 支撐的一種寓教於(yu) 遊的教學方式。
所謂“研”,就要激發遊客的主動性、參與(yu) 性與(yu) 思辨性;所謂“學”,就要讓遊客有獲得感、成就感和責任感;而“遊”則是實現以研促學、以行促知的重要形式與(yu) 載體(ti) ,要求具有主題性、趣味性和體(ti) 驗性。隻有將三者深度融合,才能讓研學旅行更好發揮增長知識、體(ti) 悟文化和提升修養(yang) 的作用。
近年來,文化和旅遊從(cong) 業(ye) 者就研學旅行進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係列創新成果。然而,火熱的研學旅行市場需要“冷思考”,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關(guan) 注。
一是優(you) 質研學資源供給不足。例如,“能玩又能學”的博物館成為(wei) 研學旅行的重要目的地,但大量研學旅行團在短時間內(nei) 集中湧向熱門場館,造成“預約難”“搶票難”。
二是研習(xi) 與(yu) 體(ti) 驗深度不夠。一些研學旅行團在宣傳(chuan) 上承諾深度研學,然而卻由於(yu) 研學導師不足或基於(yu) 時間和成本等方麵的考慮,實際上隻停留在“到此一遊”的較淺層麵。
三是文化內(nei) 涵與(yu) 魅力有待提升。不少研學旅行團打著“文化研學”旗號,宣稱為(wei) 青少年搭建起思接千載、增強文化自信自強的平台,實際上卻既不“研”也不“學”,難以讓青少年感受到研學旅行的文化魅力。
究其原因,症結還是在於(yu) 對旅遊與(yu) 教育的規律和特征認識不深刻,在發展理念上過分強調旅遊邏輯而非文化與(yu) 教育目的;對開展研學遊的責任意識和價(jia) 值意義(yi) 把握不深刻,並未慎重地將其視為(wei) 提升青少年綜合素養(yang)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對青少年旅遊與(yu) 學習(xi) 心理的研究不深刻,產(chan) 品內(nei) 容與(yu) 呈現手段相對單一。整體(ti) 來看,研學旅行市場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建議未來從(cong) 以下方麵加強改善。
一是創新設計理念。積極轉變過於(yu) 強調旅遊導向的思維,強化研學旅行的教育目的。研學旅行組織者需要考慮研學對青少年成長的長遠影響,聘請既懂教育又懂旅遊的專(zhuan) 業(ye) 人才進行規劃設計,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嵌入研學旅行產(chan) 品與(yu) 服務,讓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充分接受文化的熏陶。例如,山東(dong) 曲阜圍繞孔子文化提出“跟著課本去旅遊”的理念,推出了“做一次孔子學生”“孔子密碼”“跟著孔子去遊學”等一係列研學旅行產(chan) 品,打造了三禮體(ti) 驗、公益拜師禮、皮影戲表演等研學旅行體(ti) 驗項目,讓青少年近距離感受儒家文化。
二是豐(feng) 富文化內(nei) 涵。結合青少年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深挖文化內(nei) 涵,做好傳(chuan) 統文化的現代化解讀,闡釋好傳(chuan) 統文化的新意蘊與(yu) 新內(nei) 涵,推出趣味化、年輕化的研學旅行活動,找到文化研學的“正確打開方式”。例如,河南省光山縣對司馬光小鎮、非遺花鼓戲等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與(yu) 開發,推出了藝見戲劇營、小鬼當家雜貨鋪、藝術狂歡大巡遊等趣味研學旅行項目,賦予光山曆史與(yu) 民俗文化以時代新意。
三是營造文化體(ti) 驗。突破“走馬觀花”的研學旅行形式,結合青少年求新、求奇、求異的心理特點,將人工智能、虛擬體(ti) 驗等現代科技融入研學新場景,推出研學旅行新產(chan) 品,引導學生以沉浸體(ti) 驗和科學解密的方式收獲知識。例如,廣東(dong) 嶺南金融博物館根據館藏資源和曆史故事開發了實景解密遊戲,構建了沉浸式研學場景,引導學生以“遊戲解謎”的方式開展研學活動,增強對當地特色曆史文化的興(xing) 趣與(yu) 了解。
四是加強規範管理。根據我國研學旅行發展實際與(yu) 需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與(yu) 做法,在國家層麵製定詳細的行業(ye) 標準和管理細則,設定研學旅行的導師標準、課程標準、收費標準以及流程標準等,對研學旅行進行規範化管理。推動創建一批資源豐(feng) 富、課程體(ti) 係健全、活動特色鮮明、安全措施完善的研學實踐活動基地,建設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研學旅行產(chan) 品與(yu) 線路品牌,發揮好引領和示範作用。同時,教育、文化和旅遊等部門需要加強聯動,形成協同管理與(yu) 推進的聯動機製,為(wei) 研學旅行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讓青少年在研學遊中獲得更多文化滋養(yang) ,有更多的獲得感、自豪感和責任感。(熊海峰 靳承卓 作者單位: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管理學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