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拓展“非遺+”新場景添彩群眾美好生活
本報駐山東(dong) 記者 孫叢(cong) 叢(cong)
今年初,文化和旅遊部印發了《關(guan) 於(yu) 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強調推動非遺與(yu) 旅遊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山東(dong) 省近年來借力理念之變和場景創新,探索“非遺+”融合發展新路徑,推動非遺跨界闖市場,令其以更廣泛的傳(chuan) 播、更靈活的手段積極融入大眾(zhong) 日常生活。
沉浸式體(ti) 驗進景區
嚐一塊花香沁心的鮮花餅,聽一曲山東(dong) 快書(shu) 數來寶,飲一碗芳香四溢的大碗茶……步入濰坊市青州古城景區,一場沉浸式非遺體(ti) 驗之旅隨即開啟。古城街道上,藝人們(men) 展示抖空竹、撲蝴蝶、青州花毽等非遺技藝,遊客可以隨時隨地觀看展演、體(ti) 驗研習(xi) 互動。
據了解,為(wei) 更好地挖掘保護本土非遺項目和民俗文化藝術、促進文旅融合發展,青州市文化和旅遊局成立古城非遺藝術團,將具有表演性質的競技體(ti) 育、曲藝說唱等在青州古城進行常態化展示。“我每天在古城表演兩(liang) 個(ge) 小時。為(wei) 了讓更多人了解這項技藝,還經常開展抖空竹培訓和‘進校園’傳(chuan) 習(xi) 活動。”非遺抖空竹項目市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張象舉(ju) 坦言,將非遺活態展示與(yu) 景區風貌相融,既為(wei) 景區增添了人氣,也通過給予傳(chuan) 承人補貼等政策,帶動了非遺技藝更好地傳(chuan) 承。
近年來,山東(dong) 培育打造特色非遺景區、線路,並通過政府購買(mai) 服務、旅遊企業(ye) 與(yu) 傳(chuan) 承人合作等方式,讓更多非遺項目在景區“落地生根”,在打造文旅融合新場景、新業(ye) 態的同時,綻放非遺的迷人光彩。
近日,在位於(yu) 聊城市的臨(lin) 清宛園景區,臨(lin) 清肘捶研究會(hui) 組織了一場青少年暑期展演活動,小學員們(men) 精準熟練的出拳招式讓遊客嘖嘖稱讚。“臨(lin) 清肘捶在這裏進行展示既與(yu) 周圍環境契合,又能讓孩子們(men) 在非遺傳(chuan) 習(xi) 中有所收獲。”臨(lin) 清肘捶第七代弟子李友波說。據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臨(lin) 清宛園目前正創新打造民俗文化、風味美食等多種業(ye) 態場景,其中,園林風景與(yu) 運河非遺的融合為(wei) 景區注入了新動能,也助推了本土特色文化“出圈”。
創新應用融入現代生活
非遺與(yu) 旅遊深度融合,需創新人們(men) “看見非遺”的方式。在挖掘保護非遺資源的基礎上,山東(dong) 積極拓展其傳(chuan) 播、展示、應用思路,讓非遺靈活融入現代生活場景和“吃、住、行、遊、購、娛”等深度體(ti) 驗環節,更好地滿足大眾(zhong) 多元精神文化需求。
今年暑期,非遺濟南皮影戲項目市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李娟的身影頻繁出現在中小學校、旅遊景區、休閑街區等地,除演出《三借芭蕉扇》《孫悟空》等皮影戲劇目外,她還指導廣大受眾(zhong) 製作孫悟空、濟南“二安”等皮影人物,並根據不同場景、不同主題開設互動體(ti) 驗環節,如與(yu) 文化名人聊皮影故事、開展皮影繪本講座等。李娟介紹,近幾年,濟南皮影在雕刻和著色工藝上也走上“國潮”路線,主動尋找傳(chuan) 統製作工藝與(yu) 流行文化的連接點,先後推出“泉城”係列皮影耳飾、胸針,發布“西遊”係列數字藏品,讓遊客在線上、線下均能選購皮影好禮。
在濰坊高密市,設在紅高粱藝博園的泥塑攤位前,學生遊客絡繹不絕,調泥、製模等泥塑工藝流程展示“圈粉”眾(zhong) 多;紅高粱大酒店則精選高密爐包、拤餅等非遺美食,供遊客打卡或點單,豐(feng) 富其旅途“滋味”……近幾年,高密市依托“兩(liang) 園、十廳、N站”體(ti) 係打造全域非遺旅遊融合場景,在紅高粱藝博園、紅高粱影視城集聚20多個(ge) 非遺項目,形成非遺旅遊“博覽園”;設立涵蓋10個(ge) 省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傳(chuan) 習(xi) +旅遊”功能場館,搭建非遺旅遊“會(hui) 客廳”;把全市166個(ge) 非遺項目融入文化館總分館、特色酒店等,形成數量眾(zhong) 多、分布廣泛的“非遺旅遊驛站”,構建了隨處可遇的高品質文旅生活圈。
展開鄉(xiang) 村“共富”圖景
近日,山東(dong) 省“夏季黃河大集”啟動,匯集各地非遺、手造產(chan) 品的展銷攤位前人頭攢動。“黃河大集”品牌活動推出以來,全省各地舉(ju) 辦線上活動、線下市集4萬(wan) 多場,銷售額超160億(yi) 元。
東(dong) 營市墾利區邵家村手藝人劉立珍是“黃河大集”上的常客,她把草編產(chan) 品帶到市集上售賣,僅(jin) 一個(ge) 晚上就收入1000多元。劉立珍說,邵家村依托非遺草編技藝成立了草編工坊,年均生產(chan) 草編產(chan) 品5萬(wan) 餘(yu) 件,已累計帶動周邊10餘(yu) 個(ge) 村莊上百名村民走上致富路。通過對特色民俗資源的挖掘、展示,邵家村還建立了可看、可聽、可玩的非遺體(ti) 驗場景,發展成為(wei) 深受遊客喜愛的黃河風情村,既有力推動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又為(wei) 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在山東(dong) ,通過“黃河大集”“鄉(xiang) 村好時節LET’S購”等省級層麵活動引領,非遺更好地融入鄉(xiang) 村旅遊發展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實踐,服務大局貢獻度不斷提升。多地還通過發展鄉(xiang) 村非遺合作社、建設非遺特色村落(社區)、幫扶非遺企業(ye) 等方式,解決(jue) 鄉(xiang) 村手藝產(chan) 品銷路窄、從(cong) 業(ye) 者收入低等難題。比如,臨(lin) 沂市沂水縣吳家樓子村推出縫棉襖、繡荷包、裝香囊等非遺研學項目,並結合采摘、燒烤等鄉(xiang) 村農(nong) 事體(ti) 驗打造研學遊新場景,促進了農(nong) 文旅多元融合發展。濟寧市泗水縣依托等閑穀國家級鄉(xiang) 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引入非遺項目15項,設置刺繡、核雕等非遺攤位,打造“手造市集”,通過靜態展示、現場加工、直播帶貨等方式全方位展銷非遺文創產(chan) 品,同步搭建了以合夥(huo) 人機製為(wei) 代表的鄉(xiang) 村旅遊創業(ye) 平台,截至目前,已招募各類合夥(huo) 人192人,帶動就業(ye) 2000餘(yu) 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