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泥塑:鄉村田園生活的幸福寫照
蘇 銳
漫步在山東(dong) 省高密市街頭,很多人會(hui) 被一些商家的泥塑擺件吸引。這些擺件造型不一,有抱著魚的娃娃,有憨態可掬的“神仙”,還有可愛的老虎等。有人拿起來把玩,不經意間觸碰到“機關(guan) ”,還會(hui) 被突然響起的叫聲嚇一跳。這些就是高密泥塑,文學名家莫言家鄉(xiang) 的特產(chan) 之一。
相關(guan) 文獻記載,早在明代,今天的高密市聶家莊村一帶就有人以製作“泥墩子”為(wei) 生。“泥墩子”類似現代的煙花,在娃娃造型的泥坯內(nei) 裝入火藥,燃放之後,剩下的“泥墩子”被百姓放在家中做擺件。清代前期,聶家莊村製作的“泥墩子”發生改變,作為(wei) 煙花燃放的功能消失,轉而成為(wei) 純粹的玩具擺件,且造型更加豐(feng) 富,出現了泥老虎、泥鯉魚、泥花草等。這一時期,聶家莊村製作的泥塑主要在周邊的膠東(dong) 半島地區銷售,製作泥玩具也成為(wei) 聶家莊多數村民的謀生手段。新中國成立以後,和平穩定的社會(hui) 環境讓高密泥塑出現蓬勃發展的勢頭。當地泥塑種類不斷豐(feng) 富,產(chan) 品遠銷山東(dong) 省內(nei) 的沂蒙山區以及東(dong) 三省等地,也助推聶家莊村村民和周邊民眾(zhong) 過上了富足生活。
泥塑的製作技藝並不複雜,但要做好不容易。首先是原型打製,用雕、塑、捏等手法,經過磨光、晾幹等環節,做出原型。其次要進行翻模,將泥土印壓原型產(chan) 生模子,一般為(wei) 單片模子或者雙片模子。然後是脫胎環節,將和好的泥巴擀成片狀,壓進模子,合攏壓緊,並在泥塑作品底部留一個(ge) “活口”,使泥胎內(nei) 外空氣流通。最後上色,在彩繪顏料中加入水膠,增加顏料黏性。
聶家莊一帶出產(chan) “紅崗子土”,用這種土做出的高密泥塑,十分緊實堅固。能叫,是高密泥塑區別於(yu) 其他地方泥塑的一大特色。多數高密泥塑均能通過吹氣或者拉動的方式發出哨音,因為(wei) 這門技藝在發展過程中,主要用作玩具,能動且可以發聲的物件,更能吸引孩子們(men) 。造型方麵,高密泥塑也在不斷發展變化。上百年來,保留至今的經典款式有“泥叫虎”“抱魚娃”等,寄托了民眾(zhong) 對平安順遂生活的美好向往。
作為(wei) 高密市的代表性民俗項目,高密泥塑近些年迎來又一個(ge) 繁榮發展的春天。2021年,聶家莊村聯合周邊幾個(ge) 村成立高密市昌盛泥塑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聯合社,主要經營泥塑產(chan) 品製作、批發、零售等,建立起一條泥塑產(chan) 業(ye) 鏈,全力推動民俗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走出一條以非遺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創新之路。
隨著高密泥塑市場不斷擴大,相關(guan) 產(chan) 品走進山東(dong) 各大景區和商場。同時,高密泥塑解決(jue) 了一大批本地民眾(zhong) 的就業(ye) 問題,也正在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返回家鄉(xiang) ,圍繞泥塑的製作、營銷進行創業(ye) 。“90後”的聶家莊村人聶鵬,如今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非遺傳(chuan) 承人。他在探索創新高密泥塑造型之餘(yu) ,通過互聯網學習(xi) 和參加培訓等方式,不斷拓寬眼界,近年來在非遺研學、文化創意研發、泥塑人才培訓等領域重點發力。今年暑期,一批又一批的外地研學團隊來到聶鵬的泥塑工作室,學習(xi) 體(ti) 驗這門高密特色的民俗手工藝。高峰時段,聶鵬一天能接待六七個(ge) 研學團隊,有近千人之多。
高密泥塑帶給當地群眾(zhong) 的幸福日子還在繼續。8月中旬,高密市第三屆非遺藝術節舉(ju) 辦,成千上萬(wan) 的遊客湧入高密市紅高粱藝博園,參觀泥塑文化藝術館。聶家莊村將閑置多年的小學改造為(wei) 非遺工坊,設置了“研發中心”“體(ti) 驗教室”“生產(chan) 車間”等十幾個(ge) 功能區。據了解,僅(jin) “泥叫虎”一款產(chan) 品一年就能生產(chan) 40萬(wan) 個(ge) 。這兩(liang) 年,依托泥塑製作研學,聶家莊村周邊還相繼湧現多個(ge) 采摘園、農(nong) 家樂(le) 等。小小的高密泥塑,幫助聶家莊等村莊繪出了一幅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畫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