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三部門發文聚焦基礎教育擴優提質

發布時間:2023-08-31 09:4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首次明確公辦幼兒(er) 園公用經費標準 ■加強標準化寄宿製學校建設

  ■有序擴大優(you) 質普通高中招生規模 ■解決(jue) 特殊教育資源不足問題

  光明日報北京8月30日電(記者唐芊爾)近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guan) 於(yu) 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you) 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擴優(you) 提質行動》)。“《擴優(you) 提質行動》致力於(yu) 深化基礎教育供給側(ce) 改革,進一步做大優(you) 質教育資源‘蛋糕’,加快構建幼有優(you) 育、學有優(you) 教的高質量基礎教育體(ti) 係,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優(you) 質教育資源總體(ti) 不足與(yu) 人民群眾(zhong) 期望‘上好學’的矛盾,增強人民群眾(zhong) 教育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田祖蔭在30日舉(ju) 行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hui) 上表示。

  田祖蔭指出,《擴優(you) 提質行動》的主要目標是,到2027年,學前教育優(you) 質普惠、義(yi) 務教育優(you) 質均衡、普通高中優(you) 質特色、特殊教育優(you) 質融合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學前教育階段,公辦園在園幼兒(er) 占比力爭(zheng) 達到60%以上(2022年為(wei) 54%);義(yi) 務教育階段,擴增一批新優(you) 質學校,優(you) 質學位供給大幅增加;高中教育階段,培育一批優(you) 質特色高中,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紮實推進,高中階段毛入學率持續提升;特殊教育方麵,特教學校在20萬(wan) 人口以上的縣基本實現全覆蓋,適齡殘疾兒(er) 童義(yi) 務教育入學率保持在97%以上(2022年為(wei) 96%)。

  具體(ti) 來看,《擴優(you) 提質行動》對“學前教育普惠保障”“義(yi) 務教育強校提質”“普通高中內(nei) 涵建設”“特殊教育學生關(guan) 愛”“素質教育提升”“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數字化戰略”“綜合改革攻堅”等八大行動進行了部署。針對前四項行動,田祖蔭作了重點介紹。

  學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動,主要解決(jue) 學前教育保障機製不健全、優(you) 質普惠性資源不足問題。一是首次明確公辦園公用經費標準,提出“各地公辦園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原則上應於(yu) 2024年達到600元/年·人”。二是要求優(you) 化普惠性資源結構,穩步增加公辦學位供給,積極扶持民辦園提供普惠性服務。在城鎮新增人口集中地區新建、改擴建一批公辦園。三是加強民辦園收費監管,強化營利性民辦園收費調控,遏製過高收費。

  義(yi) 務教育強校提質行動,應對的是義(yi) 務教育階段優(you) 質教育資源總量不足、城鄉(xiang) 校際差距大問題。一是推進優(you) 質學校挖潛擴容,對有條件的、辦學水平和群眾(zhong) 認可度較高的學校,“一校一案”合理製定挖潛擴容工作方案,進一步擴大優(you) 質學位供給。二是促進新優(you) 質學校成長,製定區域優(you) 質學校成長發展規劃,傾(qing) 斜支持幫扶有一定基礎的學校,加快成長為(wei) 優(you) 質學校,辦好“家門口”的每所學校。三是加強寄宿製學校建設,優(you) 化城鄉(xiang) 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布局,因地製宜適當整合小、散、弱的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著力加強標準化寄宿製學校建設。

  針對普通高中多樣發展不充分、部分縣中水平不高以及群眾(zhong) 職普分流焦慮問題,三部門擬開展普通高中內(nei) 涵建設行動。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新建一批”,高起點新建和改擴建一批優(you) 質普通高中,增加學位供給。二是創新辦學機製“幫扶一批”,通過集團化辦學、“組團式”幫扶、部屬高校和省屬高校托管幫扶縣中等方式,擴大優(you) 質普通高中教育資源總量。三是多樣化發展“提升一批”,支持一批基礎較好的地區和學校率先開展特色辦學試點,積極發展綜合高中,推進職普融通。四是有序增加招生計劃“擴容一批”,深入挖掘現有優(you) 質普通高中校舍資源潛力,並結合實際優(you) 化招生計劃安排,有序擴大優(you) 質普通高中招生規模。

  特殊教育學生關(guan) 愛行動,目的是解決(jue) 特殊教育資源不足適宜性不強問題。一是擴大特殊教育資源,鼓勵20萬(wan) 人口以上的縣辦好一所達到標準的特殊教育學校,20萬(wan) 人口以下的縣因地製宜設立特教班;推動省會(hui) 城市、計劃單列市及較大城市加快建設孤獨症兒(er) 童特殊教育學校。二是推進普惠融合發展,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特殊教育。推動特殊教育與(yu) 普通教育、職業(ye) 教育、醫療康複和信息技術等相結合,加強融合教育資源建設。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31日 08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