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鄉村學校如何推進家校社共育

發布時間:2023-09-04 09:40: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作者:任春榮(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健全學校家庭社會(hui) 協同育人機製,推進家校社合作是學校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鄉(xiang) 村學校在這個(ge) 問題上麵臨(lin) 更多困難,如家長群體(ti) 總體(ti) 文化程度不高、隔代養(yang) 育情況多、社會(hui) 資源相對匱乏、家長和社區參與(yu) 學校活動少等。麵對上述困難,鄉(xiang) 村學校在推進家校社共育方麵該如何發揮積極作用?

  認識和彌補客觀差距 學校主導社區共塑鄉(xiang) 村教育環境

  認清和理解社區實際情況是有效開展家校社合作的前提,鄉(xiang) 村學校要認識到學生家庭條件和教育支持能力相對城市較差的現實,努力想辦法去彌補差距。例如,優(you) 先著眼兒(er) 童福祉,結合當地學生的家庭情況和生活習(xi) 慣,在日常衛生知識、營養(yang) 常識、安全生活事項、入學適應輔導等內(nei) 容方麵多與(yu) 家長加強溝通,為(wei) 學生家庭提供指導和幫助。開展各類教育活動時還要考慮受眾(zhong) 文化水平的差異及麵臨(lin) 的困難和需求的差異,家庭教育活動或講座的內(nei) 容和語言要淺顯易懂,可適當印發簡單形象的圖冊(ce) 類資料。教育和培訓內(nei) 容也要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不要光講理論,還要教給家長具體(ti) 可行的方法。對於(yu) 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長,尤其是祖輩身份的監護人應付出更多耐心,並尋找更適合與(yu) 他們(men) 交流溝通的方法和策略。

  家校社協同育人機製下,學校應發揮主導作用,發動起家庭和社會(hui) 力量,讓所有成年人尤其是孩子的父母和監護人充分意識到自己對下一代的影響和教育責任。一是要教育兒(er) 童熱愛家鄉(xiang) 、了解家鄉(xiang) 和樹立為(wei) 家鄉(xiang) 服務的意識;二是擴展校園內(nei) 外教育場域,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地方性知識、家鄉(xiang) 曆史文化等,同時也在成年人中培養(yang) 建設兒(er) 童友好鄉(xiang) 村的意識和能力;三是學校教師、社區兼職教師或者誌願者應學習(xi) 一些成人教育技能和溝通表達技巧,在進行家庭教育指導和服務時可結合當地的生產(chan) 和生活傳(chuan) 統、當地民俗文化等,這樣有利於(yu) 以更接地氣、更通俗易懂的方式開展培訓和指導;四是學校與(yu) 社區一起緊密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以農(nong) 業(ye) 文明、工業(ye) 文明、數字文明協調發展的理念為(wei) 指導,設計相關(guan) 的校本課程、鄉(xiang) 土課程,或者獨立開發社區教育課程、社區體(ti) 驗課程等。

  利用學校資源服務社區 重視鄉(xiang) 村特殊群體(ti) 的需求

  鄉(xiang) 村教育資源和文化資源相對匱乏,在鄉(xiang) 村學校生源萎縮而辦學條件不斷提高的今天,鄉(xiang) 村學校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軟硬件資源,以及學校與(yu) 社區外部資源的鏈接渠道,讓學校發揮社區文化中心和學習(xi) 中心的作用,開展文化教育活動,豐(feng) 富鄉(xiang) 村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也促進家校社共育的開展。

  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家校社共育應重點關(guan) 注幾類特殊群體(ti) 的需求。第一,對老年人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教他們(men) 一些與(yu) 自身利益或與(yu) 教育相關(guan) 的知識,內(nei) 容可包括如何就醫養(yang) 老、如何處理家庭關(guan) 係、如何隔代養(yang) 育等。第二,鄉(xiang) 村留守兒(er) 童較多,他們(men) 麵臨(lin) 的首要困境是父母陪伴缺失及由此帶來的心理和行為(wei) 問題等。學校和社區一方麵要加強對父母的引導,讓他們(men) 明白早期情感剝奪對孩子的傷(shang) 害,因此要盡可能常回家、常聯係孩子,要教給家長一些可操作的交流方法和心理支持方法。第三,一些殘疾兒(er) 童、學習(xi) 困難學生、多動症或讀寫(xie) 障礙學生等群體(ti) 在鄉(xiang) 村地區也容易被忽視,學校有必要對教師進行全納教育技能培訓,地方專(zhuan) 業(ye) 機構還應加強巡視、篩查,給教師提供相應培訓和指導。學校和專(zhuan) 業(ye) 機構應加強全納教育思想的宣傳(chuan) ,提升鄉(xiang) 村社區人文和硬件環境建設的社會(hui) 融合水平,尊重、接納和幫助特殊兒(er) 童融入社會(hui) 。

  促進家校社有效溝通 建立深度信任與(yu) 合作關(guan) 係

  促進家校社協同育人,應加強對各個(ge) 群體(ti) 的社會(hui) 情感技能培訓。國內(nei) 外研究均顯示,導致家校協作不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雙方溝通交流能力不足。有效的溝通對於(yu) 教育活動和合作活動的所有參與(yu) 者能夠達成一致意見、建立互信、承諾共同努力至關(guan) 重要。不論是家校溝通還是親(qin) 子溝通,都需要提升彼此的溝通交流技能和水平。深化家校社合作,學校要有協商意識,與(yu) 參與(yu) 者共同討論協商合作方案,並說明事情的重要性和影響,以及需要家長配合或完成的具體(ti) 任務。

  家校溝通不暢、缺乏互信也是一些家長委員會(hui) 或者其他類型監督機構較少參與(yu) 學校管理的原因之一。在深化家校社合作、促進學校治理現代化方麵,可以加強學校信息公開和社區監督,吸納社區力量參與(yu) 學校發展規劃或者質量內(nei) 控工作等。在具體(ti) 管理工作方麵,可以根據學校實際需要,探索多種形式的家校社合作。以學生的營養(yang) 改善計劃為(wei) 例,學校可以與(yu) 農(nong) 戶合作建設勞動基地和食材基地,可以由家長輪流陪餐以監督學校飯菜質量,或者可以請有餐飲業(ye) 經驗的家長提供供餐和管理指導等。家長或者社區工作人員還可以參與(yu) 學校的圖書(shu) 管理、安全巡防、課後服務等工作。在學生培養(yang) 方麵,鄉(xiang) 村家長的職業(ye) 技能同樣可以成為(wei) 學生的探究性學習(xi) 對象和職業(ye) 體(ti) 驗內(nei) 容。從(cong) 服務社區角度看,學校應主動參與(yu) 鄉(xiang) 村工作和社會(hui) 生活,如與(yu) 社區合作開展文明家庭、衛生家庭評比,舉(ju) 辦鄉(xiang) 村節日慶祝活動,參與(yu) 社區發展規劃工作等,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社會(hui) 生活、參與(yu) 社會(hui) 服務。家校社的深度合作還能夠培養(yang) 學生的社會(hui) 參與(yu) 意識和公益意識。在此過程中,學校可以發揮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協調資源改進管理 加強全社會(hui) 協同育人能力儲(chu) 備

  在全社會(hui) 形成協同育人意識和能力的過程中,政府需要起到協調作用。學校做好社會(hui) 資源調研、家庭和兒(er) 童的需求調研,了解當地社區和企業(ye) 可用於(yu) 教育項目的資源和時間,以及社會(hui) 和生產(chan) 活動可以連接到課程和課堂活動的形式和內(nei) 容。學校可設計社會(hui) 資源地圖和課程初步規劃,由政府協調相關(guan) 單位,多方共同完善協作方案。

  校長和教師是深化家校社合作的關(guan) 鍵人群,應建立學校校長和教師進入企業(ye) 和社區接受“影子培訓”(也稱為(wei) “體(ti) 驗培訓”“跟崗培訓”)的製度,有助於(yu) 提升其合作規劃和實施能力,提升教師開發校外資源和設計實踐課程的能力,還有助於(yu) 校長學習(xi) 借鑒管理經驗,從(cong) 而幫助提升學校管理質量與(yu) 效率。

  政府還可以做的一項工作是積極培育公益組織或者民間機構,調動和發揮他們(men) 在家校社合作方麵的力量。有的地區采取多種社會(hui) 參與(yu) 模式解決(jue) 留守兒(er) 童的校外活動問題,比如由政府幫助協調活動資源和場地,由家長聯盟、公益組織、社會(hui) 工作協會(hui) 、回鄉(xiang) 大學生等不同機構和群體(ti) 承擔師資供給、課程和活動的組織等,有效化解了以往以學校為(wei) 單一主體(ti) 開展活動、心有餘(yu) 而力不足的局麵。

  雖然鄉(xiang) 村學校在硬件和軟件資源方麵都存在一定困難,但隻要學校、家庭、社會(hui) 包括政府齊心協力,相互支持與(yu) 配合,同時堅守育人初心,遵循教育規律,一樣能匯聚強大力量,取得好的協同共育效果。

  (本文係中國教育學會(hui) 教育科研重點委托課題“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兒(er) 童友好學校的主要樣態和特征”[編號:202300002011WTB]研究成果)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