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戰舞”何以與眾不同
作者:肖雅文
在電影《封神》中,殷商質子團慷慨激昂的戰舞給觀眾(zhong)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yu) 巴西戰舞、毛利戰舞不同,中華戰舞(亦稱“戰武”“武舞”)經曆了漫長的演變與(yu) 發展,不僅(jin) 與(yu) 諸多藝術形式相互融合,還作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武術套路的基礎,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和休閑方式。
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民族符號
今天,當我們(men) 提到戰舞,許多人的腦海裏會(hui) 蹦出“巴西戰舞”和“毛利戰舞”。這兩(liang) 種極具民族、地域特色的戰舞之所以能聞名世界是因為(wei) 其深厚的曆史文化背景。
巴西戰舞的學名叫卡波耶拉(Capoeira),這是一種介於(yu) 舞蹈與(yu) 格鬥術之間的獨特藝術形式,融合了音樂(le) 、舞蹈、雜技、格鬥術等多種元素,攻守雙方需要通過閃轉騰挪不斷地尋找對方破綻,最終迫使對手失去平衡。
在曆史上,卡波耶拉與(yu) “三角貿易”緊密相關(guan) 。自1570年至1888年巴西奴隸製度廢除,三個(ge) 多世紀的時間裏,從(cong) 非洲來到巴西的黑人數量約為(wei) 350萬(wan) ,他們(men) 帶來了非洲獨特的宗教、舞蹈、音樂(le) 等習(xi) 俗,卡波耶拉這種帶有搏鬥技巧的運動就是其中之一。
19世紀,出於(yu) 對治安問題的考慮,巴西政府曾對卡波耶拉練習(xi) 者進行嚴(yan) 加管製。但在1864—1870年的巴拉圭戰爭(zheng) 中,由於(yu) 卡波耶拉練習(xi) 者在戰場上屢立戰功,不同種族和社會(hui) 階層的青壯年男子紛紛開始練習(xi) ,卡波耶拉由此快速普及。
隨著人們(men) 對這項運動的認可與(yu) 日俱增,1974年政府在文件中正式將卡波耶拉定義(yi) 為(wei) 巴西國術。憑借國家力量的推廣,卡波耶拉開始為(wei) 世界人民所熟知。
而毛利戰舞被稱為(wei) “哈卡”,是新西蘭(lan) 毛利人在部落戰爭(zheng) 或抵禦外敵入侵時開戰前為(wei) 提升士氣或恐嚇對手而跳的一種集體(ti) 舞,通常和著高聲吼叫展開,舞者邊舞邊發出呼喊聲,同時猛力揮舞手臂,表示連續出拳擊打敵人麵部。
哈卡的“出圈”離不開新西蘭(lan) 橄欖球全黑隊的形式創新和持續宣傳(chuan) 。1888年,新西蘭(lan) 橄欖球全黑隊首次在本土之外的比賽場地表演改良過的哈卡。1924年之後,全黑隊在每一場本土之外的比賽之前都會(hui) 表演哈卡。
現如今,哈卡已成為(wei) 新西蘭(lan) 國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每當新西蘭(lan) “國字號”的球隊在國際賽場上參加比賽時,跳哈卡都成為(wei) 他們(men) 展示鬥誌與(yu) 弘揚本國傳(chuan) 統的“必備節目”,而毛利戰舞也就此走向世界。
從(cong) 戰鬥中誕生的藝術
而在中國,“戰舞”的起源與(yu) 發展更加有跡可循。
在原始社會(hui) ,戰舞與(yu) 武術實為(wei) 一體(ti) 。人們(men) 在進行狩獵或戰爭(zheng) 活動的前後都有相應的儀(yi) 式,一般借此進行戰鬥的演習(xi) 操練,熟悉戰鬥中的劈砍刺擊及組合動作,戰舞由此誕生。
早期的戰舞十分簡單質樸,卻已然成為(wei) 威懾對手的手段之一。據《韓非子》記載,虞舜時期,三苗族曾數次反叛舜帝,盡管均被打敗,但三苗族仍不降服。後來,禹帶領軍(jun) 隊“執幹戚,舞於(yu) 兩(liang) 階之間,而三苗服”,手持巨斧和盾牌的軍(jun) 隊憑借一支戰舞讓三苗降服。
西周時期,戰舞逐漸被規範為(wei) “武舞”,與(yu) “文舞”相對應,常以模擬戰勝對手過程的方式表達自己喜悅的心情,也會(hui) 以此展示軍(jun) 事實力,展現訓練戰果。據《周禮·春官》記載,《大武》曾是我國曆史上一個(ge) 極有影響的武舞,由幹戚舞發展而來,展現武王伐紂的征戰曆程。
不過,《禮記·樂(le) 記》中有:“幹戚之舞,非備樂(le) 也。”當時的人們(men) 認為(wei) 這種手持幹、戚等武器的舞蹈,並不能稱為(wei) 完備的樂(le) 。因此,戰舞在後來的發展中更注重其“和諧性”,而逐漸減少了“武力值”。
經過春秋戰國的積澱和演變,到東(dong) 漢時,戰舞的形式已有較大豐(feng) 富,出現了劍舞、斧舞、銘舞等經過藝術加工和專(zhuan) 門編排的多樣化的表演形式,戰舞的“戰”字也逐漸被武術的“武”所取代。
晉代時,武舞被改稱為(wei) “宣武舞”,形式上得到進一步發展,將富有攻防含義(yi) 的動作進行連貫組合,擁有徒手和持兵器兩(liang) 種表演形式。詩人傅玄還為(wei) “宣武舞”配有歌詞——《劍俞》。
此時,武舞已成為(wei) 一套訓練士兵手足敏捷,提高士氣,培養(yang) 搏殺技能的方法和手段,一係列較為(wei) 完整的初級武術套路形式形成,也由此奠定了中國武術套路的基礎。
到了唐代,“武舉(ju) ”製度推動了武舞的進一步發展,民間盛行“劍舞”,人人以佩劍、舞劍為(wei) 榮,唐代將軍(jun) 裴旻的劍就被稱為(wei) 當時的“三絕”之一。
其中,《劍器》和《破陣樂(le) 》是唐朝最具代表性的武舞,兼顧實戰性與(yu) 藝術性。在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就展現了當時因表演《劍器》而聞名的公孫大娘:“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sang) ,天地為(wei) 之久低昂。”
唐朝之後,“武舞”逐漸遠離實戰,注重觀賞性與(yu) 趣味性的武術套子開始流行。元朝時,民間武術深受壓製,武舞發展也受到影響,直到元朝後期,武舞開始與(yu) 戲曲相結合,在另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中開啟了新的發展之路。
創新融合,再現光芒
隨著時代的發展,“武舞”似乎也逐漸淡出了人們(men) 的視野,但它並未消失,而是在與(yu) 武術、舞蹈、戲劇的融合過程中散發著自己的光彩。
民國時期,梅蘭(lan) 芳就曾在京劇表演中加入“武舞”元素,通過借鑒太極劍的精髓,獨創了《霸王別姬》中的劍舞。
新中國成立後,由上海歌劇院舞劇團創作的舞劇《小刀會(hui) 》則是從(cong) 戲曲中提煉出古代“武舞”的動作,將傳(chuan) 統戲曲中的武打場麵運用到了現代舞劇的表演中,編排豐(feng) 富多變,廣受好評。
在現代芭蕾舞之中也有“武舞”的身影。由中央歌劇院創作的《紅色娘子軍(jun) 》中,那些荷槍實彈的女戰士們(men) 的“射擊舞”“投擲舞”“劈砍舞”都是芭蕾與(yu) 傳(chuan) 統武舞的有機結合。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hui) 開幕式上,2008名少林武師表演的《太極舞蹈》以太極拳動作為(wei) 主,融合少林拳、八卦門、形意拳等諸多動作,實際上形成了一套全麵展示中華武術的大型“武舞”,在行雲(yun) 流水與(yu) 神形兼備的套路動作中將中國的氣韻與(yu) 內(nei) 涵展現給世界。
近年來,潮汕英歌舞的“出圈”則是“武舞”與(yu) 民俗活動的有機結合,體(ti) 現了人民群眾(zhong) 對“武舞”這一藝術形式的喜愛。
潮汕英歌舞是一種流行於(yu) 廣東(dong) 汕頭、揭陽、潮州、汕尾等潮汕地區的傳(chuan) 統藝術,其表演內(nei) 容常常由《水滸傳(chuan) 》等文學著作改編而來,集戲劇、舞蹈、武術於(yu) 一體(ti) ,因此也被許多觀眾(zhong) 稱為(wei) 中華“戰舞”。
有學者指出,“武舞”不同於(yu) 武術、舞蹈、戲曲等單一藝術類型,它集強身健體(ti) 、休閑娛樂(le) 、觀賞審美於(yu) 一體(ti) ,如果能順應時代潮流,充分發揮其功能性與(yu) 趣味性,武舞很可能會(hui) 給中國的文化體(ti) 育產(chan) 業(ye) 帶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肖雅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