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作物“量身定製”一個家——走近青年設施農業科研工作者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設施農(nong) 業(ye) 科研工作者】
光明日報記者 殷澤昊 李潔
穿上實驗防護裝,戴上手套,“全副武裝”的記者鑽進了一個(ge) 粉紫色的“夢幻世界”。隻見數千束光從(cong) LED燈裏發出,直射底端的白色“貨架”,光的粉紫色將500多平方米的“工廠車間”照射得晶瑩透亮。
如果不是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業(ye) 環境與(yu) 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琨的介紹,如果沒有看到栽培架上茁壯成長的蔬菜,記者無法想象,這裏竟然是一個(ge) 農(nong) 業(ye) 場所!與(yu)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場所黃土地、綠莊稼的色調完全不同,北京順義(yi) 這個(ge) 植物工廠,科技感十足,流光溢彩,甚至說“光怪陸離”也不為(wei) 過。
這便是當今的“設施農(nong) 業(ye) ”留給記者的深刻印象。
“設施農(nong) 業(ye) ”這一概念也許並不為(wei) 人們(men) 所熟知,但它迅猛發展,早已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常見的溫室大棚就是設施農(nong) 業(ye) 的典型代表。和植物工廠中的蔬菜一樣,番茄、草莓等人們(men) 司空見慣的食物,已經逐漸脫離了露地栽培,轉而成為(wei) 設施農(nong) 業(ye) 的主要作物。
設施農(nong) 業(ye) 不僅(jin) 滿足了城鄉(xiang) 居民多樣化的食品消費需求,還因其“在非耕地上種糧食”的特點,讓糧食安全多了一道保障。今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等部門聯合製定了《全國現代設施農(nong) 業(ye) 建設規劃(2023—2030年)》,引導鼓勵用現代科技、工程技術“武裝”農(nong) 業(ye) 。
“我們(men) 有兩(liang) 顆心。一顆心深紮於(yu) 土壤,鑽研農(nong) 業(ye) 技術,像幾千年來土地上的農(nong) 民,辛勤耕耘;一顆心跳離土壤,鑽研工程、環境、裝備,讓科技的翅膀帶著種子和幼苗,飛往土壤之外能讓它們(men) 生存的地方。”幾個(ge) 月以來,記者來到設施農(nong) 業(ye) 研究者中間,領略到他們(men) “向科技要產(chan) 量”的理想追求。他們(men) 中的很多青年人,立誌用智慧和汗水,為(wei) 農(nong) 業(ye) 換上堅實的裝備、為(wei) 作物提供舒適的環境、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孕育一個(ge) 更美好的未來。
1、為(we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穿”上科技裝備
“這種粉紫色光線是這裏生產(chan) 優(you) 質蔬菜的秘密之一。”李琨說。記者看到,每一棵菜的上方都有一個(ge) 對應的燈珠,每一個(ge) 燈珠發射的光圈剛好把下方的菜罩住,就像“依著頭做帽子”,沒有一絲(si) 光源因外溢而浪費。
“每一個(ge) 燈珠都集成了多個(ge) 紅藍光芯片,下方還放置了菲涅爾透鏡……”李琨說,這“一燈一菜”的設計,凝結著科研人員不少心血。
用什麽(me) 樣的LED燈才能讓光線完全落在透鏡上?選什麽(me) 樣的透鏡才能保證下方的光照區域適應蔬菜植株的生長變化?太多的問題需要在設計中考慮到位。
“芯片”“光源”“透鏡”,這幾個(ge) 關(guan) 鍵詞,居然與(yu) 農(nong) 業(ye) 有關(guan) 。如果不是眼前一株株作物的提醒,記者總覺得這裏是某項高精尖科技的實驗室。“這是給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穿’上了一身科技裝備啊!”李琨也認可這種說法。
“這是通風立管,用來引導冷氣。”順著李琨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在栽培架旁有幾根從(cong) 底層直通最高層的細管,管道上還不規則地分布著出氣孔。原來,這些立管是解決(jue) 植物工廠內(nei) 溫度不均的“利器”。
“植物工廠內(nei) 栽培架很密集,空氣流動性差。等蔬菜長大後,空氣流動性進一步降低。立管的作用就是保證室內(nei) 空氣流通,管上小孔的分布,也是根據流體(ti) 力學的原理精密計算過的。”原來,這項工作不僅(jin) 要求研究者熟悉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也要求研究者能熟練運用物理、化學、環境、工程等領域的知識。
“靠天吃飯”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今天逐步向“靠技吃飯”發展,離不開千千萬(wan) 萬(wan) 這樣的科研工作者。
2、“大自然很少‘嗬護’的土地,有我們(men) 照料”
2023年3月,春風還未吹進西藏阿裏的戈壁荒原,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曹晏飛已帶著他專(zhuan) 門為(wei) 此地設計、組裝的溫室,再一次來到阿裏地區噶爾縣。
2022年5月,曹晏飛在此地調研。這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土壤貧瘠,凍土廣布,大片土地不適合耕作。但曹晏飛知道,這裏是設施農(nong) 業(ye) 研究者大展拳腳的舞台。克服高原反應帶來的頭痛、流鼻血、失眠等不適,曹晏飛堅持完成了溫室選址、勘測、數據采集等工作。
10個(ge) 月後,他帶著多次改良優(you) 化的設計,帶著從(cong) 各地采購的建築材料,帶著在這裏“打響設施種植第一炮”的信心,來到了阿裏地區噶爾縣。
這份信心來之不易。曾經,他的同行為(wei) 了把溫室帶到這裏,屢敗屢戰:要麽(me) 溫室被大風吹壞;要麽(me) 零部件在顛簸的路上散落遺失;要麽(me) 大雪封路,根本運不上去。而曹晏飛相信自己和團隊,采取了先運輸材料、到達阿裏再組裝的方案。
親(qin) 眼看著溫室在當地安裝成功,他才覺得心裏踏實。在這期間,時不時就有當地農(nong) 戶跑來詢問他的溫室是否出租:“你們(men) 這個(ge) 溫室看著就好!”聽到這樣的評價(jia) ,曹晏飛感到很欣慰。獨特的防風防沙設計、高效的蓄熱保溫功能、精心計算的屋麵頂部角度……得到這群“識貨”的農(nong) 戶認可,他體(ti) 會(hui) 到汗水沒有白費。
他沒有一口答應農(nong) 戶租用溫室的請求。溫室能經得住高原冬季的寒風嗎?能保障番茄越冬生產(chan) 嗎?這些問題到了明年才會(hui) 有答案。
曹晏飛不怕等待,他深知農(nong) 業(ye) 就是一門和時間打交道的學問。當時間成為(wei) 變量,那一切就交給時間吧!他相信,一次實驗也許會(hui) 失敗,但時間永遠不會(hui) 辜負有心人。
講到這裏,他向記者描繪起今年6月前往新疆喀什調研時看到的情景:一望無際的塔克拉瑪幹沙漠上,成片的溫室一直延伸到天際線。
“那是一個(ge) 奇跡!”曹晏飛說,“那片很少被大自然‘嗬護’的土地,得到了設施農(nong) 業(ye) 工作者的精心照料。”
3、種下希望,再堅定等待
8月30日,北京門頭溝百花山自然保護區,秋風吹拂。北京農(nong) 學院副教授趙文超帶來10株百花山葡萄的幼苗。他將進行幼苗野化馴化的嚐試。
目前,僅(jin) 發現的兩(liang) 棵野生百花山葡萄就生長在保護區內(nei) ,兩(liang) 個(ge) 植株均為(wei) 雌株。這10株幼苗是用這兩(liang) 棵葡萄樹的枝條扡插獲得的。它們(men) 是同一批50株擴繁得到的幼苗中最健康、茁壯的“佼佼者”。
“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好運沒有眷顧這個(ge) 瀕臨(lin) 滅絕的物種,這一批幼苗的存活,靠的是設施農(nong) 業(ye) 科研人員的“有心”。
在溫度、光照、濕度可控的溫室裏,趙文超和同事們(men) 完成了百花山葡萄的擴繁計劃。為(wei) 植物提供可控生長環境的溫室並非為(wei) 拯救瀕危植物而設計,隻不過精準調控植物生長環境是設施農(nong) 業(ye) 的特長。
趙文超與(yu) 團隊長期研究設施番茄的生長環境。其中“最浩大的工程”,當屬連續8年觀測記錄番茄生長發育的120多萬(wan) 個(ge) 環境與(yu) 植株生長數據,建立了設施番茄生產(chan) 的數據庫平台,並研發了數學模型。他希望用數據精確地找到環境與(yu) 植物生長發育的關(guan) 係。
“這些數據還遠遠不夠。”在和多位專(zhuan) 家探討後,他清晰地認識到精準把握環境與(yu) 植物的關(guan) 係仍任重道遠。他並不灰心,反而堅信隻要堅持下去,找到答案的一天就定能到來。
就像拯救百花山葡萄的努力一樣——用僅(jin) 剩的兩(liang) 個(ge) 雌株擴繁、野化,如果沒有野生的雄株授粉,可能永遠都不會(hui) 開花結果。但隻要擴繁、野化的工作不停滯,希望就還在。
兩(liang) 株、10株、100株……趙文超的願望是把雌株種滿山野。“到那時,說不定在某個(ge) 角落,還未被發現的野生雄株花粉被風吹來,一旦落到雌株上,生命的旅程就能再一次開啟!”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5日 1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