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兩具完整“熱河生物群”恐龍化石修複完成

發布時間:2023-09-08 09: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石家莊9月7日電(記者陳元秋、耿建擴 通訊員朱鵬濤)7日,記者從(cong) 河北省自然資源廳舉(ju) 辦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獲悉,當地化石保護工作人員近年來在承德豐(feng) 寧滿族自治縣相繼發現的兩(liang) 具1.3億(yi) 多年前“熱河生物群”植食性恐龍化石,目前已修複完成。其中一隻為(wei) 新屬種,屬於(yu) 較為(wei) 原始的角龍類,全身骨骼保存近乎完整,是填補角龍類恐龍進化發展“斷鏈”的重要一環;另一隻屬於(yu) 劍龍類,骨骼、皮膚印痕保存近100%,保存麵積大,且較為(wei) 完整。

  河北省自然資源廳礦產(chan) 資源保護監督處處長劉彩欣介紹,2017年11月,豐(feng) 寧縣原國土資源局工作人員在當地四岔口鄉(xiang) 芥菜溝巡查時,發現了暴露地表的大型動物骨骼2塊,初步認定為(wei) 恐龍腿骨。他們(men) 對附近地表進一步清理時,發現4~5塊大小不等、不能確定部位的恐龍骨骼及疑似小塊尾椎骨化石,即本次發布的較為(wei) 原始的角龍類恐龍化石。2018年6月,豐(feng) 寧縣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四岔口鄉(xiang) 尖長溝巡查時,發現了一塊長度約1米的大型動物化石,初步判斷為(wei) 恐龍肋骨。經進一步清理後,他們(men) 發現了尾椎、前肢等完整的恐龍化石軀體(ti) ,即本次發布的劍龍類恐龍化石。為(wei) 避免次生破壞發生,經自然資源部批準,相關(guan) 單位進行了搶救性挖掘修複。

  本次發現的角龍類恐龍化石體(ti) 長約1米,全身骨骼保存近乎完整。化石修複團隊負責人、國家古生物化石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張福成介紹,一般認為(wei) 角龍類恐龍演化由原始到成熟過程中,頭上逐漸出現大型角等頭飾,行走方式也從(cong) 兩(liang) 足轉向四足。芥菜溝發現的角龍類恐龍出自約1.3億(yi) 年前的地層,已有微弱的頭飾結構,似處於(yu) 這一轉變的中間位置,這是填補角龍類恐龍進化發展“斷鏈”的重要一環。該標本近乎完整保存的骨骼,也將對原始的角龍類恐龍演化研究提供更多新的證據。

  本次發現的劍龍類恐龍化石全身骨骼完整、清晰可辨,體(ti) 長約5米,比河北省內(nei) 以往發現的其他恐龍都要大得多。張福成介紹,這也是首次在河北及熱河生物群核心區域內(nei) 發現劍龍類恐龍化石,說明早白堊世時期中國北方依然有劍龍類恐龍活動。該劍龍類恐龍保存有完整的皮膚印痕,其保存麵積和完整程度堪稱世界恐龍皮膚印痕化石之最,對於(yu) 認識劍龍類恐龍乃至所有恐龍的體(ti) 表特征、生理機能以及早白堊世時期地理環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yi) 。開展對它的修複工作對於(yu) 揭示劍龍形態特點、時空分布、骨板的作用,以及劍龍滅絕與(yu) 環境變化的關(guan) 係等科學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據了解,目前這兩(liang) 具恐龍化石修複項目已經完成,後續化石發掘修複團隊將根據化石標本,製作等比例的3D複原模型,並開展相關(guan) 科研和科普工作。

  河北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王明才介紹,針對古生物化石保護與(yu) 利用工作,近年來他們(men) 相繼完成全省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重點古生物化石登記和數據庫建設,開展了豐(feng) 寧、灤平、宣化等古生物化石調查、評價(jia) 和搶救性挖掘及修複工作。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8日 08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