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魯特旗探索文旅農融合新路徑
著力將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富民優(you) 勢
紮魯特旗探索文旅農(nong) 融合新路徑
草豐(feng) 、花繁、山秀、人美,位於(yu) 大興(xing) 安嶺南麓的內(nei) 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紮魯特旗,擁有科爾沁草原僅(jin) 存的相對集中連片的原始草原。這裏是蒙古族說唱藝術烏(wu) 力格爾和好來寶的發祥地,還有著紮魯特刺繡、紮魯特版畫、祭敖包等非遺資源。獨特的自然與(yu) 人文稟賦積澱出良好的發展基礎,紮魯特旗將地域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利民富民優(you) 勢,一直在探索文旅農(nong) 融合新路徑。
景美韻濃 深植生活
7月至8月,紮魯特旗迎來一年中最好的時節。在這片1.75萬(wan) 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森林、草原、河流、濕地縱橫交錯,造就了連綿起伏的山地草原景觀,也孕育了紮魯特旗人豁達、奔放、開朗的品格。
“細看我們(men) 的刺繡,你會(hui) 讀懂草原兒(er) 女的日常與(yu) 性情。”麵對遠方的客人,紮魯特刺繡自治區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劉英介紹:“我們(men) 的刺繡與(yu) 生活息息相關(guan) ,它會(hui) 出現在蒙古包、摔跤服、馬鞍、騎士靴等生活用品上,所繡的每朵花都有各自的美好寓意,比如杏花是紮魯特旗旗花,象征幸福與(yu) 熱情。”
烏(wu) 力格爾唱起來、馬頭琴聲蕩漾開來的時候,是紮魯特旗人民的農(nong) 牧閑時或是走“敖特爾”(即“走場”或“轉場”)間隙。跟隨烏(wu) 力格爾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欣賞蒙古族特有的說唱藝術,觀眾(zhong) 的情緒時高時沉,沉浸其中。
粗糲而不失飄逸,濃鬱又散發清新,紮魯特版畫以其特有的“留黑”手法形成獨特風格,是表現草原兒(er) 女逐牧四方的重要藝術形式,被列入內(nei) 蒙古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名錄。2017年,紮魯特旗版畫院正式成立,立足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吸納了一批老藝人,培育了一批非遺傳(chuan) 承人。“80後”李欣就是其中的年輕畫師。家在興(xing) 安盟的他跨越數百裏而來,跟隨老藝人學習(xi) ,到現在已有近7年了。“在這裏,我既能專(zhuan) 心學作畫,也有相對穩定的收入。不過,很多有藝術專(zhuan) 長的人覺得文化傳(chuan) 承是道窄門,有些望而卻步。”李欣坦言,期盼更多力量參與(yu) 進來,讓深植於(yu) 生活的非遺勾勒出新的願景。
全要素融合 拓寬發展路
在紮魯特旗,有特色、有人氣的非遺項目還有很多。它們(men) 是百姓視如珍寶的精神財富,也是當地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文化根脈。
為(wei) 保障人才發展、構建良好的文化生態,紮魯特旗一方麵緊抓非遺係統性保護工作,建設專(zhuan) 門的刺繡館、民俗館、烏(wu) 力格爾展廳,夯實文化傳(chuan) 承陣地;另一方麵加大非遺活態展示力度,僅(jin) 烏(wu) 力格爾藝術團每年開展進嘎查、進校園、進企業(ye) 、進景區等活動就不少於(yu) 40場次,吸引了大批“粉絲(si) ”。
“近年來,我們(men) 積極策劃舉(ju) 辦烏(wu) 力格爾藝術節、草原那達慕等文旅活動,讓更多人來草原放鬆身心,發現紮魯特旗文化之美。”紮魯特旗委書(shu) 記邵彥軍(jun) 介紹,近年來,紮魯特旗不斷提升文化賦能水平,推動文化元素與(yu) 吃、住、行、遊、購、娛旅遊全產(chan) 業(ye) 鏈相融合,以百萬(wan) 畝(mu) 草原、罕山、塞外神泉為(wei) 景觀基點,打造3條精品旅遊環線,輻射帶動周邊景區景點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並將烏(wu) 力格爾、好來寶、紮魯特刺繡和版畫等非遺嵌入其中,增加非遺傳(chuan) 承渠道,帶動非遺產(chan) 業(ye) 發展。
今年7月底,紮魯特旗非遺館開放,九大板塊展示了紮魯特旗眾(zhong) 多的非遺項目和非遺文創。“我們(men) 以非遺項目為(wei) 創作靈感,打造了‘那慕汗’文創品牌,開發特色手工藝製品等百餘(yu) 種產(chan) 品。目前,紮魯特旗非遺館已在微店、抖音等平台投放了‘那慕汗’刺繡擺件、特色版畫、牛肉幹、奶豆腐等30餘(yu) 種產(chan) 品。”邵彥軍(jun) 介紹,互聯網是紮魯特旗推進非遺傳(chuan) 播的重要手段,對於(yu) 拉動文旅消費作用漸顯。
“開館那天,產(chan) 品就銷售得差不多了。還有許多外地遊客下單訂購我們(men) 的其他產(chan) 品。”帶著紮魯特果條(果子)和紮魯特奶製品等非遺美食來到非遺館參展的黎珂告訴記者,開館當日的銷售額近萬(wan) 元,其中,網絡訂單占比超70%,單筆收入從(cong) 60元到上千元不等。半個(ge) 多月後,還有多位客人在線上回購。“現在,我們(men) 的產(chan) 品有50多種,其中10多種是跟外地老客戶‘碰’出來的。今後,我會(hui) 多講講草原的故事,與(yu) 他們(men) 共同開發出更多新品。”黎珂說。
搭建合作平台 引入專(zhuan) 業(ye) 人才
日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協會(hui) 非遺數字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簡稱“非遺數字專(zhuan) 委會(hui) ”)參與(yu) 承辦的第二屆非遺數字論壇落地紮魯特旗,發揮智力優(you) 勢,匯聚業(ye) 界專(zhuan) 家為(wei) 當地發展把脈。
眼下,紮魯特旗縣鄉(xiang) 一級普遍將發展集種植、體(ti) 驗、觀光、休閑等於(yu) 一體(ti) 的綜合體(ti) 作為(wei) 目標之一,努力開發集聚型融合產(chan) 品。北京大學信息技術高等研究院文化數字資產(chan) 研究室主任鄧麗(li) 麗(li) 認為(wei) ,特色資源提煉是文旅農(nong) 融合的基礎,讓當地群眾(zhong) 充分發揮能動性並成為(wei) 獲益主體(ti) 則是根本目的。“重點是本地融合體(ti) 係的建設要因地製宜。如果估算農(nong) 特產(chan) 品很難實現大批量供貨,就不適宜一般性的推廣模式,但可搭建或利用現有平台,廣泛連通資源,合作探索更加精準有效的數字營銷模式。在這個(ge) 過程中,包括非遺數字專(zhuan) 委會(hui) 在內(nei) 的專(zhuan) 業(ye) 組織以及社會(hui) 力量能發揮更大作用,給予當地更多支持。”鄧麗(li) 麗(li) 認為(wei) ,現階段,紮魯特旗還應重點提升文旅配套服務質量,夯實產(chan) 業(ye) 底盤。以培育特色民宿為(wei) 例,鄧麗(li) 麗(li) 建議,應重點引入專(zhuan) 業(ye) 力量,開發、運營文旅場景,讓遊客享受更佳的住宿體(ti) 驗,逐漸樹立與(yu) 優(you) 質文旅資源相匹配的服務品牌。
從(cong) 數字文化融入數字經濟的角度,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ju) 提出,數字化可以是文旅消費的手段和助推器,也可以是文旅內(nei) 容的支撐和轉化器,能夠實現文化資源的跨時空、跨地域傳(chuan) 播和價(jia) 值衍生。“在人才引進方麵,可重點考慮發展數字遊牧業(ye) 態,滿足年輕人對自然環境好、生活成本低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讓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成為(wei) 這裏的‘雲(yun) 居民’,為(wei) 區域發展貢獻力量。”魏鵬舉(ju) 說。(本報記者 王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