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工程刷新進度 綠色基建“快馬加鞭”
黃河上遊在建海拔最高、裝機最大的水電站——青海瑪爾擋水電站加緊建設,爭(zheng) 取10月底下閘蓄水的目標得以實現;天山深處,目前世界在建最長高速公路隧道——天山勝利隧道不斷延伸,全斷麵硬岩隧道掘進機正以日均30米的速度快速掘進。
近期,一批能源、交通等重大工程不斷刷新進度條,基礎設施建設優(you) 布局、補短板、強鏈條,呈現出向“新”逐“綠”的特點,在有力帶動投資擴大的同時,推動經濟社會(hui) 綠色低碳轉型。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拉加鎮境內(nei) ,高山峽穀深處,壩高211米、總裝機容量232萬(wan) 千瓦、總庫容16.22億(yi) 立方米的瑪爾擋水電站日漸崛起。
地上,塔吊高聳、車輛穿梭、機器轟鳴,施工夜以繼日;地下,總麵積可容納21架波音737客機、有25層樓高的主廠房內(nei) ,發電設備快速安裝,土建澆築同步作業(ye) ,工序銜接壓茬推進……
“目前,瑪爾擋水電站正處於(yu) 全麵施工高峰期,我們(men) 舉(ju) 全員之力加快項目建設,確保今年10月底下閘蓄水的目標實現及明年首台機組投產(chan) 發電。” 國家能源集團瑪爾擋公司總經理陳玉林告訴記者,電站年平均發電量73.04億(yi) 千瓦時,全部投運後,每年可節約標準煤256萬(wan) 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16萬(wan) 噸。
另一邊,天山勝利隧道建設也正酣。作為(wei) 烏(wu) 魯木齊至尉犁高速公路項目重點控製性工程,該隧道長約22.1公裏,要穿越16個(ge) 地質斷裂帶,圍岩穩定性差,坍塌、突水湧泥風險大。中交集團采取世界首創的“三洞+四豎井”建設方案,將隧道有效施工工期從(cong) 72個(ge) 月降低到了52個(ge) 月,填補了國內(nei) 超長隧道施工技術的空白。同時,采用自主研製的全斷麵硬岩隧道掘進機,可實現在多種世界級複雜地層下安全、環保、高效地掘進。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截至8月29日,天山勝利隧道出口端中導洞累計掘進10334.5米,突破了萬(wan) 米大關(guan) 。目前,出口端左洞累計開挖進尺超7006米,右洞累計開挖進尺超7077米,預計2024年底實現雙主洞貫通、2025年底具備通車條件。
今年以來,我國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ti) 係,一批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項目有序建設,現代化綜合立體(ti) 交通運輸體(ti) 係、新型能源體(ti) 係、國家水網等持續完善,為(wei) 服務國家戰略提供強有力的基礎設施支撐。
數據顯示,今年1-7月份,全國主要發電企業(ye) 電源工程完成投資4013億(yi) 元,同比增長54.4%;全國重大水利工程開工26項,完成水利建設投資6204億(yi) 元,均好於(yu) 去年同期;全國鐵路完成固定資產(chan) 投資3713億(yi) 元,同比增長7%;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資產(chan) 投資超1.7萬(wan) 億(yi) ,同比增長9%。
值得注意的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斷擴大的同時,向“新”逐“綠”的趨勢愈發明顯。
以能源領域為(wei) 例,今年國家能源局持續推進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重大水電項目和抽水蓄能建設,可再生能源發展實現了新突破。
“上半年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投資占電源工程完成投資的88.6%,電力行業(ye) 延續綠色低碳轉型趨勢。” 中國電力企業(ye) 聯合會(hui) 秘書(shu) 長郝英傑預計,在新能源發電快速發展帶動下,預計2023年全年全國新增發電裝機規模將有望曆史上首次突破3億(yi) 千瓦,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規模超過2.3億(yi) 千瓦。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的快速增長,能源+融合發展日漸升溫。例如,日前,我國規模最大的光伏發電直接製綠氫項目——新疆庫車綠氫示範項目全麵建成投產(chan) 。隨著配套的光伏電站全部建成、實現全容量並網,該項目每年生產(chan) 的2萬(wan) 噸綠氫將全部就近供應中國石化塔河煉化公司,用於(yu) 替代煉油加工中使用的天然氣製氫。
交通領域的綠色智能轉型也在提速。據了解,交通運輸部加快推進公路沿線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累計建成高速公路充電樁超1.8萬(wan) 個(ge) 。同時,正在組織起草公路數字化與(yu) 智慧公路建設的政策文件,加強對智慧公路建設項目的指導,深化技術方案論證,加快推進濟青中線高速、京港澳高速湖北段改擴建等智慧公路建設。此外,下一步還將深入推進國家公交都市建設、城市綠色貨運示範工程建設,著力推進綠色公路、綠色港口、綠色航道建設等方麵的工作。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傳(chuan) 旺認為(wei) ,當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布局持續完善,發展質量顯著提升,下一階段應進一步推動基礎設施的整體(ti) 優(you) 化與(yu) 協同融合,一是加快傳(chuan) 統基礎設施的數字改造和智能升級,增加傳(chuan) 統與(yu) 新型基礎設施融合發展的標準規範和政策製度供給;二是強化基礎設施投資的數字化、綠色化導向,並通過多種方式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yu) 基礎設施重要領域和重大工程建設;三是加快基礎設施領域的核心技術攻關(guan) ,服務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基礎設施的安全保障能力。(記者 王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