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內江:筆墨繪下青春畫卷
8月22日至25日,以“文化傳(chuan) 承 強國有我”為(wei) 主題的第二屆青少年書(shu) 畫傳(chuan) 習(xi) 大會(hui) 在“大千故裏”四川省內(nei) 江市舉(ju) 行。大會(hui) 上舉(ju) 辦了書(shu) 畫論壇、書(shu) 畫交易等活動。
自4月26日啟動以來,大會(hui) 在四川省21個(ge) 市(州)開展選拔賽,共吸引了全省1.5萬(wan) 餘(yu) 名青少年參與(yu) 。在8月23日舉(ju) 行的第二屆青少年書(shu) 畫傳(chuan) 習(xi) 大會(hui) 決(jue) 賽中,600餘(yu) 名脫穎而出的青少年齊聚內(nei) 江市體(ti) 育館,在書(shu) 法和繪畫兩(liang) 個(ge) 類別的“書(shu) 畫素養(yang) ”和“現場創作”中展開角逐。比賽中湧現出不少優(you) 秀選手,中國美術協會(hui) 會(hui) 員、四川省詩書(shu) 畫院副院長薛磊表示,持續舉(ju) 辦青少年書(shu) 畫傳(chuan) 習(xi) 大會(hui) 可以挖掘書(shu) 畫好苗子,培養(yang) 更多優(you) 秀青年藝術家。
8月24日,書(shu) 畫傳(chuan) 承發展論壇舉(ju) 辦。論壇以“創新傳(chuan) 承 相融共生”為(wei) 主題,以“主旨演講+圓桌論壇+案例分享”相結合的方式,邀請專(zhuan) 業(ye) 人士探討書(shu) 畫傳(chuan) 承發展。
“目前,非遺保護要解決(jue) 的關(guan) 鍵問題是傳(chuan) 承。而傳(chuan) 承的關(guan) 鍵是人才隊伍的建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協會(hui) 會(hui) 長王曉峰表示,關(guan) 注青年傳(chuan) 承人群體(ti) 一直是協會(hui) 非常重要的工作方向之一。2023年,該協會(hui) 發起了“全國青年非遺傳(chuan) 承人扶持計劃”,引導和撬動更多的社會(hui) 力量、社會(hui) 資源,幫助青年傳(chuan) 承人成長,讓他們(men) 有更好的成長環境和發展機遇,進一步讓更多的人關(guan) 注、熱愛、投身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事業(ye) 中。
如何將非遺與(yu) 文旅深度融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協會(hui) 副會(hui) 長、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協會(hui) 會(hui) 長鄭曉幸認為(wei) ,應該將鮮活的非遺元素滲透到全域旅遊的各個(ge) 產(chan) 業(ye) 鏈中,並要將其融入青少年的學習(xi) 、生活中,促進非遺的保護傳(chuan) 承。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書(shu) 畫傳(chuan) 習(xi) 大會(hui) 首次創新設立傳(chuan) 習(xi) 工坊展暨書(shu) 畫集市,集中展示四川各地優(you) 秀書(shu) 畫傳(chuan) 習(xi) 工坊項目及文房四寶、書(shu) 畫產(chan) 品等,為(wei) 青少年書(shu) 畫愛好者、書(shu) 畫傳(chuan) 習(xi) 工作者、書(shu) 畫企業(ye) 提供學習(xi) 交流的平台。
作為(wei) 活動的重要環節,書(shu) 畫集市引導書(shu) 畫企業(ye) 、傳(chuan) 承人結合自身資源特點,場景化、交互式展示其作品和技藝,並多渠道開展產(chan) 品營銷。為(wei) 增加趣味性,現場還開設了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畫裝裱互動體(ti) 驗區、書(shu) 畫文創製作互動體(ti) 驗區、科技賦能互動體(ti) 驗區,令參與(yu) 者流連忘返。
“掃描二維碼即可進入數字雲(yun) 展廳,足不出戶也能身臨(lin) 其境逛展。”現場負責人介紹,在青少年書(shu) 畫傳(chuan) 習(xi) 作品數字展區,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在尊重參賽作品版權的基礎上,對上屆青少年書(shu) 畫傳(chuan) 習(xi) 大賽獲一等獎的書(shu) 法作品(含臨(lin) 摹)103件、國畫作品50件進行了數字化記錄,對獲獎作品進行永久數字化保存和線上展示,同時對上屆書(shu) 畫教學優(you) 秀課例進行展示,為(wei) 青少年提供了書(shu) 畫傳(chuan) 習(xi) 可交互、可展示、永久性的多媒體(ti) 展示平台。
“大千故裏”內(nei) 江有著深厚的書(shu) 畫藝術底蘊,當地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希望以此為(wei) 契機,把內(nei) 江“甜文化、大千文化、工業(ye) 文化、工商文化、革命文化”嵌入產(chan) 業(ye) 鏈條,打響“大千文化之鄉(xiang) ”的城市名片。(本報駐四川記者 王雪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