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考古博物館利在千秋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劉曙光(中國博物館協會(hui) 理事長)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的紮實推進,考古發掘與(yu) 研究工作不斷走向深入,考古博物館作為(wei)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闡釋主體(ti) ,日益成為(wei) 中國考古學和博物館事業(ye) 蓬勃發展的新增長極。考古博物館是考古成果的核心展示場所,集公眾(zhong) 考古、景觀保護、文物保護和博物館多種功能於(yu) 一身,是文旅融合背景下的綜合文化體(ti) 。建設好、運行好考古博物館意義(yi) 重大,利在千秋。
建設考古博物館,有助於(yu) 保護中華文明發生、發展、演進的物證。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悠久、最持續、最具影響力的文明之一,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基石。考古博物館大多建在世界文化遺產(chan) 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反映著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和高光時刻,展現的是中華文明發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綜合物證和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an) ,對於(yu) 研究中華文明的曆史淵源和特色內(nei) 涵具有不可替代的價(jia) 值。建設考古博物館的首要目的,是對這些遺址本體(ti) 及其出土(附屬)的可移動文物進行有效保護、收藏、研究和展示,防止其因為(wei) 自然災害或人為(wei) 破壞而消失或損毀,讓它們(men) 能夠長久地保存下來,為(wei) 世人留下寶貴的曆史資料。
建設考古博物館,能更好展示中華文明風采,弘揚中華文明精神。相較於(yu) 傳(chuan) 統博物館,考古博物館的展示陳列更加直觀、具體(ti) 、生動,有著鮮明的係統性、權威性和專(zhuan) 業(ye) 化取向。遺址、遺跡和展覽,不僅(jin) 展示了不同時期中華文明的形態特征和技術成就,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展覽,公眾(zhong) 可以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創造的輝煌文化、所積累的豐(feng) 富智慧、所堅持的民族精神。這些都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力量,也是我們(men) 今天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堅實基礎。
建設考古博物館,有利於(yu) 提高人們(men) 的文化認知水平。考古博物館可以利用多媒體(ti) 等現代技術手段,增強遺址的互動性與(yu) 可視性。遍布祖國大地的考古博物館,雖然各有特色,但串聯在一起,就有了生動詮釋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征的綜合功能。因此,考古博物館不僅(jin) 是向公眾(zhong) 傳(chuan) 播考古學知識和曆史文化知識的重要平台,也是開展愛國主義(yi) 教育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能有效增強人們(men) 對中華文明的認同和尊重,提高人們(men) 對中華文明的認知水平和鑒賞能力。
回望來時路,中華文明承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脈,曆經五千年風雨而依然璀璨奪目,在人類發展的曆史長軸上,寫(xie) 就了光芒萬(wan) 丈的篇章。站上新的曆史起點,建設好、運行好考古博物館,有利於(yu) 我們(men) 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激揚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展現更加積極的曆史擔當,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李韻、李潔、張哲浩、張銳、李建斌、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川惠子)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1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