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兒童語言的活力——“普通話+方言”對兒童語言發展的影響
作者:陸堯 吳西愉(均係北京大學語言學實驗室、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研究員)
很多父母由於(yu) 工作繁忙,往往會(hui) 請人幫忙照顧孩子。但我們(men) 常常發現,帶孩子的老人或保姆隻會(hui) 說方言,家長卻用普通話和孩子交流。於(yu) 是,很多家長產(chan) 生疑問:在又是方言又是普通話的語言環境中,孩子能聽懂嗎?會(hui) 不會(hui) 混亂(luan) ?長此以往,兒(er) 童語言能力發展會(hui) 不會(hui) 受到影響?
語言能力是人類認知能力的一部分,也是人類的一項天賦。兒(er) 童天生即具備識別多種語言、同時學習(xi) 多種語言的能力。相關(guan) 研究發現,4到5個(ge) 月大的雙語兒(er) 童即能夠區分西班牙語和加泰羅尼亞(ya) 語這兩(liang) 種較為(wei) 相近的語言;7個(ge) 月大的嬰兒(er) 已經能夠分辨兩(liang) 種語法結構不同的語言並開始學習(xi) 。對法語-英語、波斯語-英語雙語幼童(半歲至2歲多)的研究也發現,雙語兒(er) 童在語言學習(xi) 初期就能區分兩(liang) 種語言的語音和語義(yi) 係統。香港城市大學的一項個(ge) 案研究則顯示,幼兒(er) 能夠在3歲前發展出較為(wei) 均衡的三語產(chan) 出能力,並根據不同語境和對話者切換語言。近年來,北京大學語言學實驗室開展的兒(er) 童閱讀障礙調查研究也發現,學齡兒(er) 童的普通話“語音意識”(包括音素意識、聲韻母意識以及音節意識)和“拚音知識”並不會(hui) 受到方言影響。因此,當爺爺奶奶說方言、爸爸媽媽說普通話時,孩子是完全可以明白他們(men) 之間的差別、並分別進行學習(xi) 的。
此外,有研究發現,在雙語環境下成長的兒(er) 童,在社交能力、理解能力、認知能力等方麵的表現,往往比在單語言環境中成長的兒(er) 童更好。在長大後學習(xi) 第三種語言時,成長於(yu) 雙語環境的青少年或成年人比單語者顯示出更強的語言學習(xi) 能力。多年從(cong) 事雙語者研究的加拿大約克大學比亞(ya) 韋斯托克(E.Bialystok)認為(wei) ,恰當的多語培育模式會(hui) 為(wei) 幼兒(er) 帶來日後成長所需的豐(feng) 富語言資源以及使他們(men) 受惠終身的大腦。他甚至還發現,雙語使用者比單語使用者表現出老年癡呆症狀的時間要晚5到6年。
不過,專(zhuan) 家在科學研究中所觀察到“雙語者”的種種優(you) 勢,實驗證據都來自“熟練/流利的雙語使用者”,即那些大約3歲前在自然環境中同時自然習(xi) 得兩(liang) 種語言且兩(liang) 種語言都發展得比較均衡的雙語者。而且,相關(guan) 研究大都設置了不流利的雙語兒(er) 童進行對照,發現這些兒(er) 童並未體(ti) 現出認知領域的優(you) 勢。語言學家康明斯(Cummins)提出了雙語者“門檻理論”(threshold theory)對此進行解釋,即雙語兒(er) 童的兩(liang) 種語言能力必須達到一定程度(即門檻),雙語學習(xi) 才能夠促進認知能力及未來學業(ye) 水平的發展。
實際上,我們(men) 很難定義(yi) 究竟什麽(me) 才是“兩(liang) 種”“不同”的語言。大家可能聽說過,歐洲一些孩子從(cong) 小就會(hui) 很多門語言,但其實可能他說的語言都屬於(yu) 同一語支,學起來並不難。比如,英語、德語、荷蘭(lan) 語等都屬於(yu) 印歐語係日耳曼語族下的西日耳曼語支。我國56個(ge) 民族使用的語言分屬五個(ge) 語係,其中,漢語屬於(yu) 漢藏語係,有十大方言,各方言區又分布著若幹方言土語。所以,方言和普通話雖然都是漢語,但它們(men) 之間在語音、語調甚至語法上的差別其實很大,就是人們(men) 常說的“十裏不同音”。
既然有些方言和普通話的差異那麽(me) 大,那麽(me) 我們(men) 可以提出一種假說,“普通話+方言”可以給兒(er) 童構成一個(ge) 廣義(yi) 上的“雙語環境”。家長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讓老人說方言,父母和孩子做好普通話的交流溝通,讓孩子接受兩(liang) 種語言的輸入和刺激,為(wei) 獲得雙語優(you) 勢做好準備。值得注意的是,兒(er) 童習(xi) 得語言的過程,確實會(hui) 受到語言接觸乃至環境等的影響。簡單來說,除了先天生理上的條件之外,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跟他所生活的環境、與(yu) 他人的互動和接觸等因素密不可分。相較於(yu) 單一語言環境,在雙語或多語環境下習(xi) 得語言,對兒(er) 童而言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因為(wei) 來自兩(liang) 種語言的競爭(zheng) ,需要兒(er) 童具備控製幹擾的執行能力、專(zhuan) 注力和轉換能力。因此,如果兒(er) 童在注意力、工作記憶、執行功能上本身就存在缺陷,在語言習(xi) 得的早期階段反而要盡可能避免多語言輸入,而是要創造相對單一的語言環境。此外,雙語輸入不可避免地限製了語言接觸的頻率。在雙語兒(er) 童的成長環境中,每種語言的輸入量會(hui) 減少約一半,這可能會(hui) 帶來兒(er) 童對每種語言的詞匯和語法的掌握程度有所欠缺。有研究認為(wei) ,隻有當雙語兒(er) 童接受一種語言的輸入達到總輸入的50%以上時,他們(men) 在這種語言的理解性詞匯測試中的表現才能達到同齡單語兒(er) 童的水平;當這種語言的輸入比例達到60%的時候,他們(men) 的產(chan) 出性詞匯也能達到單語兒(er) 童的標準。如果兒(er) 童在童年後期沒有獲得正式的、適合的雙語教育,雙語兒(er) 童和母語兒(er) 童在詞義(yi) 理解、詞匯廣度等方麵的差距從(cong) 童年早期到童年後期將一直存在,甚至持續到成人階段。
在“普通話+方言”的環境中,家長需要正視雙語(多語)學習(xi) 的優(you) 勢與(yu) 劣勢,揚長避短,保證優(you) 勢語言的輸入量,創造自然輕鬆的語言氛圍。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既不需要介意家庭中存在的方言,也沒必要刻意矯正兒(er) 童偶爾冒出的方言詞語,可以采用“一親(qin) 一語”的方式,即每位養(yang) 育人固定一種語言與(yu) 兒(er) 童進行交流。其次,要及時關(guan) 注兒(er) 童的語言發展,保證普通話的輸入量。因為(wei) 如果雙語輸入無法趨於(yu) 平衡,在特定年齡段內(nei) ,其中一種語言會(hui) 成為(wei) 使用者的“優(you) 勢語言”。最後,創造自然輕鬆的語言輸入氛圍,少糾錯,多鼓勵孩子開口。兒(er) 童語言發展是一個(ge) 能夠自我糾錯的過程。從(cong) 錯誤到正確的過渡,恰恰是兒(er) 童從(cong) 錯誤中學習(xi) 、發展語言天賦的過程,在雙語習(xi) 得中尤其如此。隻有將兒(er) 童的語言創造性所導致的錯誤,通過擴展、修正、完善等使其成為(wei) 學習(xi) 提高的機會(hui) ,兒(er) 童語言才會(hui) 充分體(ti) 現出創造性的活力。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0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