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人類”才與AI競爭,個體人是在與彼此競爭
光明網評論員:人工智能正在以光速滲透至人類的經濟活動與(yu) 日常生活。抵製AI入侵的美國編劇大罷工持續了四個(ge) 月,至今還未有和電影公司聯盟達成協議的跡象;而首屆以AI為(wei) 主角的紐約時裝周,已經有七成展示服裝由AI設計。國內(nei) 的情況是,包括文心一言在內(nei) 的、首批8家大模型已通過備案陸續上線,AI作為(wei) 加載功能正迅速進入現有“傳(chuan) 統”APP,如B站、快手正在內(nei) 測AIGC搜索。新的可能性每天都在出現,這篇文章就可能是AI寫(xie) 的,誰又知道呢?
普通人該如何麵對這一切?如果說已經經曆前AI時代的成年人,麵對的是自身行業(ye) 的突變、具體(ti) 場景下的見招拆招,那麽(me) ,與(yu) 人工智能共同成長的一代,以人的具身性學習(xi) 與(yu) 人工智能迭代較量的一代,則要從(cong) 頭建立認識世界的框架,建立新的生存方法論。一個(ge) 需要理解的基本麵是:“人類”才與(yu) AI競爭(zheng) ,個(ge) 體(ti) 人是在與(yu) 彼此競爭(zheng) ,與(yu) 彼此競爭(zheng) 駕馭AI的速度、能力。
比如,該怎麽(me) 樣認識“勞動”。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考慮“勞動”的定義(yi) ,這是這一代孩子必須麵對的實踐調適。傳(chuan) 統的家務、烹飪、農(nong) 事勞作都是勞動,但“勞動”還要增加日常應用類數字工具的使用和實踐,包括文字輔助程序,繪畫、剪輯工具,音頻文字互轉工具,統計類工具等,無論是學校的勞動課還是培養(yang) 動手能力的家庭教育。單一學會(hui) 哪種工具不是最重要的,關(guan) 鍵是適應和AI結合勞動的狀態,這正是未來的勞動者麵臨(lin) 的日常。
比如,該怎麽(me) 進行“學習(xi) ”。搜索引擎的出現曾極大地衝(chong) 擊了字典、詞典和諸如百科全書(shu) 類的工具書(shu) ,不僅(jin) 僅(jin) 是因為(wei) 擁有更大的數據庫、更快更便捷的獲取方式,深層還在於(yu) 將傳(chuan) 統的“普泛化”工具、對所有人都一張麵孔的工具,變成了可以按需定製的知識供給者。人工智能的普及,則更會(hui) 幾何級提升個(ge) 性化學習(xi) 、定製化學習(xi) 的靈活性,應在這當中學會(hui) 與(yu) AI共同“學習(xi) ”,既可將其作為(wei) 一對一的私教、導師,又可通過提示詞對其進行訓練,使其“知我”“懂我”“為(wei) 我”。
再比如,該如何進行“擇業(ye) ”。光明網評論員曾在《透過泡沫,看看那些不容易被替代的職業(ye) 》一文中提出,未來,最容易被替代的工作是那些易於(yu) 標準化的職業(ye) 、易於(yu) 模式化的流程,不容易被替代的則是那些具有“人”的綜合性特征的職業(ye) 。後者,可能是獨特的藝術家、具有原創性的創作者、技術人文複合性人才,也可能是美發師、插花師、育嬰師、護士、電工這樣具有人的“具身性”的職業(ye) 。其實也可以更簡單一點說,人要避開那些可以用多少、正誤等簡單標準評價(jia) 的職業(ye) 。計算機思維就是標準的0和1二進製思維,能用這類標準評價(jia) 的職業(ye) ,AI永遠是“多”,永不會(hui) “錯”。
可以看看這篇文章,有錯別字和病句,大概率是人寫(xie) 的。否則,應該是AI作品。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