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數字時代:曆史地理學研究方法的變革與挑戰

發布時間:2023-09-25 10:1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學術筆談】

  主持人語:

  數字時代給史學研究及其方法轉變帶來極大的機遇與(yu) 挑戰。在史學領域,如果說起數字化方法開展最廣泛、應用最成熟的方向,當首推曆史地理學。這既由該學科的特點所決(jue) 定,也是重建曆史時期地理環境的學術要求使然。21世紀以來,曆史地理學者從(cong) 自然與(yu) 人文的多個(ge) 角度入手,進行曆史時期地理環境的數據生產(chan) 與(yu) 數據庫建設,構建中華文明發展的時空坐標係統,極大推動了中國數字人文事業(ye) 的發展。本期三篇文章全麵總結了近二十年來數字化方法對於(yu) 曆史地理學研究的推動,中國曆史地理信息係統(CHGIS)建設的前提與(yu) 目標,並從(cong) 學理上闡述了曆史地理數字化對於(yu) 數字人文發展的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

  作者:張 萍(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顧頡剛為(wei) 代表的禹貢學派開始了中國曆史地理學的探索之路,在譚其驤、侯仁之、史念海等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國的曆史地理學發展起來。中國曆史地理學脫胎於(yu) 傳(chuan) 統沿革地理之學,以現代地理學理論、方法為(wei) 指導,研究曆史時期中國的地理問題,將傳(chuan) 統的沿革地理轉變為(wei) 現代、科學的曆史地理,學科屬性為(wei) 之一變,研究視角與(yu) 問題更加豐(feng) 富,地理學研究方法不斷為(wei) 曆史地理研究所使用。20世紀中期,隨著航天遙感、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普及,地理信息係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簡稱GIS)成為(wei) 地理科學中非常重要的技術方法,在地圖處理、可視化分析、智能開發等領域產(chan) 生了巨大變化。尤其進入21世紀,計算機融合網絡信息技術,以虛擬地球為(wei) 平台,進行全球範圍地理空間數據共享的技術成熟,衛星與(yu) 遙感影像的傳(chuan) 輸,使地理學進入虛擬表達時代。而曆史地理學在古舊地圖處理、數字化發展、數據庫建設與(yu) 問題研究的路徑上也麵臨(lin) 新技術的挑戰。曆史地理學的數字化發展所帶來的改變不僅(jin) 是外在的、表達方式的變革,而且是根本性的、思維方式的轉型。

  數字地圖:引領曆史地理的數字化變革

  從(cong) 學理上講,數字地圖的產(chan) 生是曆史地理學走向數字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從(cong) 地圖發展的曆史來看,大體(ti) 可劃分為(wei) 四個(ge) 階段:原始地圖時期,以方位、地點標注的地圖表達,現今發現的泥版地圖、木版地圖、岩畫地圖為(wei) 其代表;古代地圖時期,傳(chuan) 統的、以位置坐標為(wei) 基礎的古代輿圖,或為(wei) 絹帛,或為(wei) 紙質地圖;現代地圖時期,吸收西方測繪技術,以大地坐標為(wei) 基準的測繪地圖,大量表現為(wei) 紙質地圖;數字地圖時期,以計算機、數據庫係統構建的地圖形式,以電腦、顯示屏呈現。可以說,在數字地圖產(chan) 生以前,無論何種介質的地圖,都可歸為(wei) 平麵的、圖像式表達,雖然測繪技術越來越精深,繪製的精度越來越高,但其本質沒有變化,數字地圖則徹底改變了地圖的表達方式。

  數字地圖是以數字的形式記錄大地的點、線、麵,具有坐標係統,同時還擁有屬性數據,在計算機內(nei) 部以離散、有序的數據存在,呈現在電腦、顯示屏上則為(wei) 任意的地圖形式,經過計算機的處理,可以形成地理數據的統計、運算乃至分析。數字地圖是一個(ge) 係統,這是它與(yu) 以往地圖最根本的區別。

  形成數字地圖的基礎是數據庫,因此,數據庫建設成為(wei) 構建地圖、進行地理分析以及科學研究的第一步。人文地理學需要地圖的可視化表達,自然地理或環境變遷研究需要空間模擬,這些都需要地理空間數據庫的支撐。曆史地理學在處理這一問題的過程中,也同樣麵臨(lin) 學術路徑的轉變,其中將曆史文獻轉換為(wei) 計算機可識別的數字存儲(chu) 形式,進而形成地理信息數據庫,也就成為(wei) 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因此,數字地圖的產(chan) 生是地理學乃至曆史地理學研究理念的一次革命,數字思維是其關(guan) 鍵。

  地理信息係統:帶動曆史地理研究的精度革命

  曆史地理數字化,地理信息係統(GIS)起到了關(guan) 鍵的作用,該係統可以融合和處理文本、矢量、柵格等多元數據,構建數據庫,進行地理空間模型分析,是曆史地理學走向數字化科研的主要工具。

  長期以來,曆史地理研究主要依據的是曆史文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曆史自然地理研究當中最重要的河流地貌研究,依據曆史文獻記錄,我們(men) 隻能複原古代河流流向的地點與(yu) 方位,河流流路在兩(liang) 點之間以直線連接。河床地貌、河道位置與(yu) 高程信息無法獲取,進一步針對河流兩(liang) 岸微地貌的研究根本無從(cong) 展開。

  遙感影像作為(wei) 一種圖像記錄,形態特征保留充分。遙感影像是一種柵格數據,通過衛星對地麵的俯視,形成地表遺跡記錄,空間分辨率高,且不受地理環境與(yu) 空間範圍的限定。同時,遙感圖像成像尺度變化範圍大,既可縱覽全貌,又能細看局部。經過計算機處理的遙感影像可以提供微地貌起伏的詳細信息,複原出來的古代河流能夠與(yu) 地貌契合,流路與(yu) 形態等得以呈現。近年來,學界將該方法運用於(yu) 黃河下遊古河道的重建,將明清以來黃河流路的變遷基本複原,為(wei) 更深入的河流地貌學研究提供了可資利用的地理數據。該方法在古代城市形態研究、交通道路係統複原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GIS模型軟件是係統中的分析工具,也是GIS的核心,可以直接生成地理信息的空間關(guan) 係、密度、坡度、形態關(guan) 係。2000年複旦大學滿誌敏教授利用清光緒三年(1877年)直隸山東(dong) 旱澇災害史料,以及朝廷對這一地區村莊災賑記載,建立時空數據庫,並利用GIS分析軟件中克裏金(Kriging)插值方法,補充史料缺載地方的旱情數值,建立起光緒三年北方大旱氣候過程的連續數據集。通過時空分析,推測出該年梅雨季節北移的天氣過程,實現了環境變遷研究由靜態描述向動態分析的轉化。這種方法對改變曆史文獻記載不係統,缺載、漏載、數據區域覆蓋不完全等情況幫助很大。

  批量數據處理是GIS的長項。利用GIS構建曆史地理數據庫,將時空數據加以整合,以任意時期、不同比例尺形態落實到地球表麵,呈現人地關(guan) 係,探索發展規律,是進行綜合性曆史地理研究的方便之途。中國近代海關(guan) 數據係統、郵政輿圖的數字化所形成的地理空間數據庫非常典型,尤其是中國近代郵政係統,其空間布局與(yu) 近代城市、市場的空間分布直接相關(guan) ,利用近代郵政空間代替缺失的近代城市人口數據,定量分析近代城市體(ti) 係的位序規模是一種捷徑。利用郵政網點與(yu) 近代基層市場網絡重疊關(guan) 係,從(cong) 宏觀和微觀層麵還原國內(nei) 市場網絡,同時也為(wei) 全國範圍內(nei) 建構近代基層市場網絡提供了一種技術路徑。這些工作集成了龐大的曆史數據量,沒有計算機以及地理信息係統的輔助無法完成。

  地理空間人工智能:曆史地理數字化的加速器

  數字地圖產(chan) 生後,使紙質地圖與(yu) 之進行時空對接十分重要。尤其中國傳(chuan) 統輿圖數量大,時間跨度長,實現數字化轉換可建立時空界麵,將地理剖麵的時間軸拉長。

  GIS技術利用該係統中的地圖空間配準功能,將古舊地圖疊加到三維地球之上,顯示其與(yu) 今天地圖之間的空間位置關(guan) 係,並進行要素提取,形成數字地圖,進行更精確的環境複原。近20年來,利用近代實測大比例尺地圖數字化,研究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廣州等近代城市的空間拓展機製,形成城市形態學研究;提取地圖中的河流水係、湖泊渠道等水域麵積數據,研究區域的環境變遷,研究精度大幅提高。然而,麵對數量龐大的中國傳(chuan) 統地圖,半自動化式的地圖配準與(yu) 人工數據提取工作量巨大。

  地理空間人工智能(GeoAI)的出現改變了以上工作模式,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取地圖數據方法不斷成熟。如近代測繪的彩色大比例尺地形圖中的顏色和空間結構信息豐(feng) 富、辨識度高,采用機器學習(xi) 與(yu) 圖像形態學方法,進行數字圖像自動化提取省時省力得多,且精度更高。提取地圖中地表水體(ti) 進行近代以來城市化進程中地表水體(ti) 變遷過程與(yu) 趨勢的研究,在上海城市環境變遷中做了有效嚐試。該方法有望為(wei) 精準複原近代以來地表覆蓋變遷,深入理解人地關(guan) 係變化提供數據和方法,更加有效和方便近代地圖數據的提取。另外,武漢大學翁子揚利用深度學習(xi) (Deeping Learning)技術,將利瑪竇《坤輿萬(wan) 國全圖》流傳(chuan) 歐洲前後歐洲流行的較典型的中國地圖進行文本識別與(yu) 標注,比較地圖中的地貌形態、海岸線輪廓、數據點分布、河網路網、城市數據,認為(wei) 利瑪竇測繪《坤輿萬(wan) 國全圖》及其引進,極大改變了歐洲對於(yu) 中國地理知識的認知,地圖精度大為(wei) 改觀。

  人工智能應用於(yu) 曆史地理研究方興(xing) 未艾,很多工具與(yu) 研究方法都在摸索當中,相信在未來的數據挖掘、知識獲取與(yu) 提出問題上都將發揮更大的作用,應用空間更加廣闊,曆史地理數字化發展的進程與(yu) 效率也將大幅提高。

  數字賦能:曆史地理學的新機遇與(yu) 新挑戰

  曆史地理學走向數字化發展道路是學科本身發展趨勢使然,而數字化為(wei) 學科進步提供了更豐(feng) 厚的土壤,也展現了更廣闊的前景,對於(yu) 深化問題研究、加強學科綜合,起到了關(guan) 鍵性的作用。滿誌敏提出,在區域環境變遷研究過程中,建立包括曆史自然與(yu) 人文多元要素的地理信息數據集,利用“格網體(ti) 係”(Grids)的方法,將點、線、麵數據進行格網化處理,把過去不能進行比較的人文與(yu) 自然要素,經過標準化處理,落實到同一水平上,在同等麵積之內(nei) 比較各要素分布的密度差別,從(cong) 而評估不同地域的要素發展程度與(yu) 水平,揭示地表覆蓋的空間形態。可以說,這也是解決(jue) 曆史自然地理與(yu) 人文地理研究相互割裂問題,突破學科界限、進行曆史地理學綜合研究的一個(ge) 思路與(yu) 方法。2017年“絲(si) 綢之路曆史地理信息開放平台”網絡發布,集成了曆史上絲(si) 路沿線土地利用、河流水文、生態環境、交通商貿、城址城市等多元數據集,為(wei) 進行綜合性的人地關(guan) 係研究提供數據依據。

  當然,就目前曆史地理數字化發展來看,也麵臨(lin) 一係列挑戰,將中國傳(chuan) 統缺乏計量的文獻史料進行數字轉換,本身就是非常艱難的攻關(guan) 。這中間需要製定數據標準、設計數據格式、進行數據編碼,從(cong) 各種文本資料中提取能夠進行時空對接的數據,其中不同的要素都有不同的格式要求。曆史地理工作者既要對中國傳(chuan) 統文獻有基本認知,還要了解數據庫建設的要求,而文本、圖像的自動化提取工具與(yu) 模型還非常不夠,人工智能的應用也才剛剛開始。

  目前,經過20餘(yu) 年的攻關(guan) ,曆史地理研究機構與(yu) 學者已開發了諸多類型豐(feng) 富的曆史地理信息數據庫,如中國曆代人口數據庫、中國曆史農(nong) 業(ye) 地理數據庫、中國曆代疫災數據庫,清代政區數據庫、清代災荒數據庫等。一些區域或專(zhuan) 題數據庫,如西南地區、汕頭曆史地理數據庫,古代長城、運河、黃河、海上絲(si) 綢之路曆史地理數據庫也在建設當中。然而,這些分門別類數據庫的整合非常有限,單一類型的數據庫並不能很好地發揮研究的功能與(yu) 效率,整合數據庫,用好數字資源才能真正實現數字賦能,發揮大數據解決(jue) 複雜問題的功效。未來,通過合理的數據整合途徑,將形成綜合的“中國曆史地理大數據平台”,從(cong) 長時段展現中華文明時空發展的曆史進程,以有效數據開展綜合研究,切實發揮曆史地理學“有用於(yu) 世”的重要作用。

  ■本期主持:張萍(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 ■本期主題:數字化與(yu) 曆史地理學發展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25日 14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