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2022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較2015年提高1倍多

發布時間:2023-09-25 10:30:00來源: 人民日報

  12.93%,這是2022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較2015年提高了1倍多;

  突破10億(yi) ,這是2012年我國現代科技館體(ti) 係啟動建設以來,服務線下公眾(zhong) 的總人次。

  數字的上揚,折射出我國科普能力的提升。

  月壤來到北京首鋼園、科普大篷車開到校門口……9月17日至23日,2023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全國各地開展,一係列精彩紛呈的活動,進一步拉近了公眾(zhong) 與(yu) 科學的距離。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liang) 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yu) 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科普工作,正不斷厚植科學土壤、築牢創新根基。

  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科普處處有為(wei) 、大有作為(wei)

  王楠結緣航天,始於(yu) 一堂太空授課。2013年6月20日,航天員王亞(ya) 平在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的配合下,在天宮一號演示失重環境下的獨特物理現象。王楠是當時全國6000多萬(wan) 中小學生觀眾(zhong) 中的一員。

  “我永遠忘不了那堂課上的情景。”被太空探索的樂(le) 趣吸引,王楠高考時報考了航天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更是成了王亞(ya) 平的同事。

  球形火焰實驗、奇妙“乒乓球”實驗、動量守恒實驗以及又見陀螺實驗……近日,“天宮課堂”第四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天宮課堂”每次開講,都會(hui) 燃起孩子們(men) 對太空和科學研究的熱情和向往。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引導孩子接觸科學,科學的種子就會(hui) 悄然播下、生根發芽。

  將前沿進展娓娓道來的《科學公開課》,揭開專(zhuan) 業(ye) 知識麵紗的“科學與(yu) 中國”巡講……近年來,緣於(yu) 科普,無數青少年走近科學、了解科學,進而熱愛科學、投身科學,科技創新的人才基礎更加堅實。

  科普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手段。公民科學素質越高,支持創新的氛圍越濃厚。在北京中關(guan) 村,每年新設立的科技型企業(ye) 連續多年超過2萬(wan) 家,以“中關(guan) 村硬科普平台”為(wei) 代表的科普設施、科普活動深入開展,科學普及與(yu) 科技創新在這裏同頻共振、協同發展。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科普處處有為(wei) ,大有作為(wei) 。

  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大曆鎮的竹蓀種植業(ye) 遠近聞名,這裏麵有科普工作者的功勞。“土專(zhuan) 家”高允旺破解了竹蓀種植產(chan) 量低的難題,為(wei) 山區農(nong) 民找到了致富的好路子。看到菇農(nong) 缺乏種植技術,他又當起科技特派員,開辦“產(chan) 銷科普超市”,組建農(nong) 民科普誌願者服務隊深入基層。

  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像高允旺一樣,廣大科技特派員奔赴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線。做給農(nong) 民看、帶著農(nong) 民幹、幫著農(nong) 民賺,激發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高質量發展內(nei) 生動力,科普服務和科技培訓成了助力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連心橋”。

  陝西省西安市中心醫院眼科主任杜兆江發起成立西安市中心醫院眼健康科技誌願服務隊,一邊義(yi) 診,一邊普及科學用眼知識;中國科學院發布科技支撐“雙碳”戰略行動計劃,“雙碳”科普成為(wei) 其中重要內(nei) 容;貴州省平塘縣大窩氹,依托“中國天眼”建起特色天文小鎮,熱愛天文、崇尚科學的訪客紛至遝來……

  2004年,為(wei) 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首個(ge) 全國科普日應運而生,至今各地已累計舉(ju) 辦活動40多萬(wan) 場次。

  豐(feng) 富科普供給、創新傳(chuan) 播方式,為(wei) 更多人打開科學大門

  “在學校裏,聽課的是幾十、幾百人;在網上,聽眾(zhong) 有幾萬(wan) 甚至幾十萬(wan) 人。”借助互聯網,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找到了與(yu) 年輕人對話、傳(chuan) 播海洋知識的好方法。

  兩(liang) 年前,汪品先在網絡視頻平台上開通科普賬號。他的講解妙趣橫生、深入淺出,迅速引起年輕人的關(guan) 注,粉絲(si) 數超過170萬(wan) ,最多的一期視頻播放量超過400萬(wan) 。

  直麵數字化浪潮,新時代科普信息化深入推進,“互聯網+科普”驅動傳(chuan) 播方式創新,讓科學知識走入生活。

  傳(chuan) 播渠道更多。由中國科協主辦的科普中國平台已發布原創科普視頻2.96萬(wan) 個(ge) 、科普圖文23.22萬(wan) 篇,逐步打造為(wei) 重要的科學傳(chuan) 播品牌和科普資源庫。

  科普內(nei) 容更豐(feng) 富。結合社會(hui) 熱點,設計巧妙的小實驗,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科普團隊借助公眾(zhong) 號、短視頻等自媒體(ti) 平台打造“爆款”,成功讓科普“出圈”。

  參與(yu) 互動更踴躍。駕駛C919飛行模擬器“翱翔”藍天、開著“月球車”在“月地”奔馳、與(yu) 人工智能大模型比拚“吟詩作畫”……今年的全國科普日主場活動落戶北京首鋼園,觀眾(zhong) 在遊戲互動中感受科學的魅力。

  前不久,科普大篷車翻山越嶺,來到雲(yun) 南省麗(li) 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拉嗡洛村新星小學。講授航天知識、現場演示科學實驗……學校操場上回蕩著孩子們(men) 的驚呼聲、歡笑聲。

  盡管我國科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但對一些偏遠地方,科普資源仍是“稀缺品”。如何補齊基層科普短板?

  流動科普設施應運而生。科普服務跨越山水,將科學知識帶到邊遠小城、工廠社區、鄉(xiang) 野田間。

  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科普大篷車化身“草原科普輕騎兵”,遠行千裏為(wei) 農(nong) 牧民送去養(yang) 殖技術;在雲(yun) 南省,農(nong) 田邊的“流動技術服務站”,為(wei) 果農(nong) 開展獼猴桃、大枇杷等種植培訓……從(cong) 祖國北疆到西南邊陲,遍布流動科普設施的足跡。

  截至目前,流動科技館累計巡展約6000站、科普大篷車行駛裏程累計超過5000萬(wan) 公裏,服務公眾(zhong) 超5億(yi) 人次,助力科普服務更均衡、更普惠。

  “這是我國采集到的第一塊鈾礦石”“這是核電站的‘大腦’”……前不久,浙江省科技館組織師生走進位於(yu) 浙江海鹽的秦山核電科技館。作為(wei) 國內(nei) 最大、公眾(zhong) 體(ti) 驗最豐(feng) 富的核電類科技館,秦山核電科技館入選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成為(wei) 科普研學的熱門“打卡地”之一。

  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是一個(ge) 長期過程,需要激活社會(hui) 資源的科普潛能。發布287家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認定1274家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科普設施布局進一步延伸、完善,為(wei) 更多人打開科學大門。

  科普手段、方式之變,彰顯的是理念和機製之變。從(cong) 傳(chuan) 授知識、教授方法拓展到樹立科學觀念、涵養(yang) 科學精神,從(cong) “以我為(wei) 主”的傳(chuan) 授到貼近大眾(zhong) 的互動,新時代“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科普實踐,活力十足。

  深化改革、協同發力,構建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科普新格局

  中國式現代化關(guan) 鍵在科技現代化,“科普之翼”越來越有力。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但公民科學素質總體(ti) 水平偏低,城鄉(xiang) 、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存在。

  2022年9月印發的《關(guan) 於(yu) 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5%,2035年達到25%。

  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多管齊下構建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科普新格局。

  推動科普與(yu) 學校教育深度融合。一堆塑料瓶、兩(liang) 個(ge) 廢紙箱、幾塊舊木板、兩(liang) 隻不鏽鋼碗,這些日常物件搖身一變就成了“水火箭”等科普裝置。在河南省固始縣張廣廟鎮第一小學,每周至少一節的科學課,讓不少學生著迷。近年來,固始縣科技館推出公益科學課,全縣所有公辦小學的四年級學生,每學期有一節科學課在這裏完成。

  目前,通過在中小學開設科學課程,科學師資短板逐漸補齊,網絡課程普惠的優(you) 勢更加凸顯,科學教育整體(ti) 水平不斷提升。

  鼓勵和引導社會(hui) 資源投入科普。今年7月,牙牙藝術館在福建省泉州市開館,作為(wei) 公益科普項目,該館將長期免費開放。科普是全社會(hui) 的共同事業(ye) 。近年來,我國鼓勵和引導社會(hui) 資金通過建設科普場館、設立科普基金、開展科普活動等形式投入科普事業(ye) ,多元化投入機製不斷構建。

  “市場的推動能夠促進科普效果提升,消費者參與(yu) 進來,有助於(yu) 創造更多更優(you) 秀的科普作品,滿足更多人的科普需求。”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創作與(yu) 傳(chuan) 播研究室主任陳玲說。

  加強保障,壯大科普人才隊伍。在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區中小學生科技中心,中國科學院院士沙國河設立了全國首家麵向青少年的科普院士工作站。每周二和周四上午,他在這裏設計和演示科普實驗,深受孩子們(men) 歡迎。

  提升全民科學素質,需要一支專(zhuan) 兼結合、素質優(you) 良、覆蓋廣泛的科普工作隊伍。2021年,全國科普專(zhuan) 、兼職人員數量為(wei) 182.75萬(wan) 人,占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的比例不到2%。缺口如何補?通過強化經費支持、完善科普人才評價(jia) 機製、暢通職業(ye) 發展通道等措施,培養(yang) 壯大科普人才隊伍,讓一批能做科普、願做科普的專(zhuan) 業(ye) 人才脫穎而出。

  中國科普研究所黨(dang) 委書(shu) 記、所長王挺認為(wei) ,政府、社會(hui) 、市場等協同發力,高質量科普將釋放推動科技創新的澎湃動能,為(wei)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夯實根基。(記者 喻思南 劉詩瑤 穀業(ye) 凱)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