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西方中心論”的釜底抽薪
作者:李興(xing) (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
曆史科學領域的“西方中心論”,是18世紀最先產(chan) 生於(yu) 歐洲、19世紀以來影響到國際學術界的一種占主導地位的世界曆史觀。這種曆史觀認為(wei) 西方從(cong) 來、天然就是先進、文明、自由的,西方是世界曆史特別是世界近現代史發展的動力、核心、主角和主流。而東(dong) 方是天然落後、野蠻、停滯和專(zhuan) 製的,隻是世界近現代史和國際關(guan) 係史的配角、邊緣,是西方的附庸和追隨者,體(ti) 現在曆史時間上似乎也是永恒的。“西方中心論”又可稱為(wei) “歐洲中心論”或“歐美中心論”,具體(ti) 表現為(wei) 人種學意義(yi) 上的“種族優(you) 越論”、價(jia) 值觀念意義(yi) 上的“製度優(you) 越論”、話語體(ti) 係意義(yi) 上的“文明優(you) 越論”,後來逐漸發生演變,不再是一種學術觀點和研究視角,而變成一種意識形態,影響越來越大。“西方中心論”影響到哲學社會(hui) 科學各個(ge) 學科,甚至超出了學術界。
中外史學界對“西方中心論”的質疑
20世紀初期,“歐洲中心論”在西方史學中的統治地位開始受到質疑。有的學者開始以新的眼光對待歐洲曆史以外的曆史,西方文明以外的文明。有的學者在區域國別研究的基礎上試圖對人類和世界曆史進行綜合考察。如德國史學家奧·施本格勒和英國史學家A·J·湯因比把世界曆史看作是多種文明生長和衰滅的曆史,而非單一文明發生和擴散的曆史。20世紀40年代,英國史學家G·巴拉克勒夫表現了必須放棄“西歐中心論”的傾(qing) 向。他提出:“亞(ya) 洲和非洲其他國家的曆史,如同歐洲的曆史一樣,都是至關(guan) 重要的。”美國學者L·S·斯塔夫裏阿諾斯在他的《全球通史》《全球史綱》《全球分裂》中試圖打破分國、分地區的編排方法,更多地關(guan) 注不同時代世界各地區的共同形勢及各文明之間的相互關(guan) 係。還有的學者關(guan) 注東(dong) 方的曆史貢獻,代表性學者有美國學者彭慕蘭(lan) ,德國學者弗蘭(lan) 克,英國學者約翰·霍布斯,日本學者濱下武誌,法國學者布多代爾,等等。
我國史學界在不同時期從(cong) 不同的視角也質疑“西方中心論”。雷海宗、周穀城、吳於(yu) 廑等老一輩著名曆史學者十分關(guan) 注世界曆史的整體(ti) 性。吳於(yu) 廑先生提出了從(cong) 分散到整體(ti) 的世界曆史的觀點。一些中青年學者從(cong) 不同的學科視角、用不同的方法對“西方中心主義(yi) ”展開質疑和批判,各自作出了一些嚐試和努力,並取得一定的學術成果。不過,總體(ti) 來說,國內(nei) 外學者主要是從(cong) 文明的多樣性,東(dong) 西方文明的互動,經濟、貿易與(yu) 綜合實力,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等視角,來破解“西方中心論”,既不成係統,也不很成熟,盡管形成了某種氣勢,但尚未形成大的氣候,未能實現對“西方中心論”的超越。而從(cong) 東(dong) 西方總體(ti) 力量對比,即東(dong) 西格局演變這個(ge) 宏觀大曆史線索來評判“西方中心論”的學術成果還比較少見。
“西方中心論”其實是缺乏曆史支撐的,好像“皇帝的新衣”
“東(dong) 方”(East)和“西方”(West)這兩(liang) 個(ge) 概念是西方的說法。“英語中的‘West’最初是個(ge) 方向副詞,它的實際意思是‘更向下、更遠’。到了中世紀,歐洲人已經開始使用這個(ge) 詞來替代歐洲了,而到了16世紀後期,它開始和進步、青春、精力充沛等詞一起使用,而最終當歐洲向西擴張時,它成了‘文明’的同義(yi) 詞。從(cong) 18世紀開始,這個(ge) 詞不僅(jin) 指歐洲,也指歐洲人在海外的殖民地,也就是更為(wei) 廣闊的歐洲世界”。18世紀人們(men) 開始使用一個(ge) 較新的詞“東(dong) 方”(Orient)來形容從(cong) 地中海東(dong) 岸到中國沿海的全部區域。這也是西方創造出來的一個(ge) 共有的身份。將亞(ya) 洲分 成 近 東(dong) (Near East)、中 東(dong) (Middle East)和遠東(dong) (Far East)的現行習(xi) 慣做法源自19世紀。其實,無論從(cong) 地理上還是從(cong) 地緣政治上說,西方都是一個(ge) 複雜、多義(yi) 且無共識的概念。顧名思義(yi) ,西方是相對於(yu) 東(dong) 方而言的,在冷戰之前,主要是一個(ge) 地理概念,且主要指歐洲部分。冷戰中,西方主要是一個(ge) 地緣政治概念,指以美國為(wei) 首的西方陣營,是相對於(yu) 以蘇聯為(wei) 首的東(dong) 方陣營而言的。冷戰後,東(dong) 西方的意義(yi) 中似乎又加進了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因素,西方是指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yi) 國家,而經濟落後的其他國家似乎被“東(dong) 方化”了。西方的概念由狹義(yi) 而廣義(yi) ,先是指美歐,繼而指美歐日,進而指以美國為(wei) 首、以七國集團為(wei) 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yi) 和發達國家陣營。
破解“西方中心論”,是一個(ge) 非常宏大的學術主題和曆史敘事。從(cong) 東(dong) 西方力量對比的曆史演變的視角來談,或許是一個(ge) 具有曆史直觀性、可操作性、很實用的方法。這個(ge) 對比的“力量”,是指東(dong) 西方的綜合實力,包括經濟、軍(jun) 事、政治、社會(hui) 治理和文明程度等,其中,經濟方麵包括總體(ti) 經濟規模、國民生產(chan) 總值、人均國民生產(chan) 總值和生活水平、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體(ti) 係地位,出超入超狀況、商品、貨幣、人員流動情況,等等。以曆史事實說話,無異於(yu) 對“西方中心論”的釜底抽薪:第一階段(公元500年—1500年)——東(dong) 強西弱,東(dong) 富西窮,東(dong) 穩西亂(luan) ,東(dong) 進西滯,東(dong) 學西傳(chuan) 。第二階段(1500年—18世紀中期19世紀初)——西升東(dong) 降,同時東(dong) 強西弱,東(dong) 富西追。第三階段(19世紀初—1945年)——西強東(dong) 弱,西富東(dong) 窮,西擴東(dong) 衰,西學東(dong) 漸,以西塑東(dong) ,東(dong) 西徹底逆轉、易位。西方取代東(dong) 方成為(wei) 曆史主流。第四階段(20世紀中期以來至今)——東(dong) 升西降,東(dong) 西相持,多極平衡。盡管本文對世界曆史上東(dong) 西方力量對比的四個(ge) 階段的概括和認定或許有偏頗,有偏絕對化之嫌疑,未必能夠獲得讀者的認可,但通過研究還是能夠得出以下結論:中世紀以來,特別是自全球史開始以來,東(dong) 西方力量對比和國際格局的變化說明“西方中心論”其實是缺乏曆史支撐的,好像“皇帝的新衣”。如果從(cong) 更遠的世界大曆史來看,“西方中心論”更像是一個(ge) “新事物”,甚至是偶然現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