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當古籍遇上高科技

發布時間:2023-09-28 10:3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不久前,中國圖書(shu) 館展覽會(hui) 在河南鄭州舉(ju) 辦,展示了近年來圖書(shu) 館領域方方麵麵的建設成就與(yu) 亮點。從(cong) 媒體(ti) 的報道中,人們(men) 還看到一個(ge) 很特別的展示區域——古籍保護技術與(yu) 裝備展示區。從(cong) 雕版印刷等傳(chuan) 統技藝,到防蟲書(shu) 櫃、整冊(ce) 脫酸機等現代裝備,展覽不僅(jin) 展示了傳(chuan) 統書(shu) 籍的印刷裝幀技藝,也介紹了最新的國際前沿新技術,將古籍保護與(yu) 許多“硬核”技術裝備聯係在一起,吸引了許多人的眼球。這是一次極具創新性的傳(chuan) 統文化普及和科學普及。

  當古籍遇上高科技,人們(men) 可以從(cong) 一個(ge) 特別的角度觸摸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細膩的肌理。文明與(yu) 技藝相生相伴,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了印刷術,對書(shu) 籍製作和知識傳(chuan) 播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深刻改變了世界文明發展的進程,當我們(men) 切身體(ti) 驗一張書(shu) 頁的印刷過程時,源遠流長的傳(chuan) 統文化不僅(jin) 僅(jin) 是可知的,更是可感的。

  近年來,人們(men) 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情日益高漲,大眾(zhong) 的關(guan) 注點、注意力已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的內(nei) 容,擴展到了傳(chuan) 承文化的載體(ti) 與(yu) 技藝。例如,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熱播,無數觀眾(zhong) 認真地盯著屏幕裏的修複師,看這些大國工匠小心翼翼地將新的生命活力注入一件件木器、書(shu) 畫、織繡;在視頻平台上,一大批非遺匠人“現身說藝”,製作一支毛筆需要多少道工序,宣紙、麻紙、皮紙等都是用什麽(me) 做成的,製一把紫砂壺需要怎樣的凝神靜氣……這些慢節奏的視頻獲得了大量關(guan) 注點讚,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說明,人們(men) 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認識正走向深化、細化。

  隨著科技的發展,古籍保護的技術與(yu) 裝備也在不斷更新迭代,不斷以新技術嗬護寶貴的文明。這次展覽中展示了一款恒濕潔淨儲(chu) 藏櫃,據說無需供電便可以穩定恒濕超1000天,為(wei) 文物提供了穩定的展陳環境,目前已在許多博物館、展覽館投入使用。或許這類裝備離我們(men) 的生活很遠,但相關(guan) 技術創新卻深刻影響著文物的生命。近距離接觸並了解國內(nei) 自主研發技術和國際前沿技術,既能提升公眾(zhong) 對古籍保護新技術的認知,也能提高古籍保護技術應用的水平。

  中國古籍保護協會(hui) 的相關(guan) 負責人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說,舉(ju) 辦這次展覽的一個(ge) 重要目的就是促進產(chan) 學研交流和供需對接,“為(wei) 用戶找產(chan) 品,為(wei) 產(chan) 品找用戶”。其實,這裏的“用戶”不僅(jin) 指古籍收藏單位與(yu) 個(ge) 人,更是指一件件珍貴的古籍文物。這裏的“產(chan) 品”不僅(jin) 是文化創新企業(ye) 帶來的裝備,更是一項項為(wei) 傳(chuan) 承保護文明而生的技藝。今天,吸引社會(hui) 各方麵的力量參與(yu) 進來,讓傳(chuan) 統文化遇上更多高科技,正是將“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落在細處、落在實處。

    (作者:陳雪)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