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變肥皂”成為現實
目前,全球每年產(chan) 出的塑料多達4億(yi) 噸,塑料汙染治理迫在眉睫。通過3年探索,一對師徒將“塑料變肥皂”這一瘋狂想法變成現實。相關(guan) 研究成果近日在《科學》發表。通過他們(men) 設計的特殊“壁爐”,塑料先被燃燒成蠟,再轉化為(wei) 高價(jia) 值的表麵活性劑和洗滌劑,比如肥皂。美國弗吉尼亞(ya) 理工大學副教授劉國良是論文通訊作者,目前在西北工業(ye) 大學做博士後的許振是第一作者。
1輪審稿、4個(ge) 月修改,《科學》對論文的接收非常順利,但許振和導師劉國良卻並不滿意。因為(wei) 發頂刊從(cong) 來不是他們(men) 的目標,真正把塑料變肥皂推向產(chan) 業(ye) 化、解決(jue) 實際環境問題,才是他們(men) 的初心。
塑料化為(wei) 肥皂:靈感來自壁爐
自2018年起,劉國良就一直在摸索塑料再利用的路子。要實現工業(ye) 應用,這條路必須簡單且經濟可行。
預計到2050年,全球塑料累計產(chan) 量將達到340億(yi) 噸,其中60%是使用最廣泛的聚乙烯和聚丙烯。
將聚乙烯和肥皂放在一起,似乎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但實際上,它們(men) 在分子層麵有著緊密關(guan) 聯。脂肪酸是肥皂等表麵活性劑的主要原料,其分子結構與(yu) 聚乙烯相似,隻是脂肪酸的碳鏈長度遠短於(yu) 聚乙烯的高分子長鏈。
也就是說,如果使聚乙烯的長鏈斷裂,生成長度合適的脂肪酸碳鏈,塑料變肥皂並非天方夜譚。
2020年聖誕節,結束一天工作的劉國良坐在壁爐旁取暖。當他凝視木頭燃燒的火光時,一個(ge) 靈感突然闖入腦海。劉國良迅速找來一個(ge) 塑料袋扔進壁爐,看到塑料袋劇烈燃燒,他又取來一勺食用油倒在木頭上,同樣產(chan) 生了劇烈燃燒。
劉國良想,木頭不完全燃燒會(hui) 生成煙霧,正是木材燃燒過程中纖維素分解成短鏈分子形成氣體(ti) 小分子的環節,完全燃燒後就會(hui) 生成二氧化碳。而塑料和木頭一樣,在壁爐中燃燒都是從(cong) 固態到氣態。
這似乎意味著,如果能準確控製聚乙烯的燃燒條件,在形成氣體(ti) 小分子之前停止燃燒過程,並恰好停止在類脂肪酸的階段,就可能得到碳鏈長度合適的分子。
劉國良隱隱覺得,這將是一個(ge) 絕佳的課題。為(wei) 此,他找到心目中的理想人選——當時正在弗吉尼亞(ya) 理工大學讀博士四年級的“90後”許振。
經過近3年的研究,他們(men) 打造出一個(ge) 特殊的“壁爐”。這個(ge) 燃燒反應裝置的精妙之處在於(yu) 溫度梯度的設置:反應裝置的底部溫度達到360℃,可以使聚乙烯的長鏈斷裂;而當產(chan) 生的煙霧上升進入冷區,這些分子會(hui) 冷凝,避免進一步燃燒分解成更小的氣體(ti) 分子。
經過這樣的反應,裝置裏最終形成的殘留物,就是他們(men) 要找的聚乙烯短鏈分子材料——蠟。
接下來,他們(men) 向裝置中注入空氣和硬脂酸錳催化劑,使裝置中的蠟進行氧化反應以及隨後的皂化反應,進而生成脂肪酸,這正是高價(jia) 值的表麵活性劑和洗滌劑的原料。
更為(wei) 欣喜的是,將聚丙烯放進這個(ge) “壁爐”中,也能得到與(yu) 聚乙烯相似的結果。這意味著,無須在生活中將兩(liang) 種垃圾分類,就可以直接混合送入反應裝置。
登上頂刊但他們(men) 還“不太滿意”
雖然研究登上了《科學》,但劉國良和許振都感到“不太滿意”。
實際上,早在2021年初,他們(men) 在對聚丙烯和聚乙烯進行燃燒反應裝置實驗時就獲得了成功。奇怪的是,後麵的催化升級反應卻很難複現。
於(yu) 是他們(men) 決(jue) 定暫時放下聚丙烯和聚乙烯的研究,先做實驗數據較好的聚苯乙烯。2022年8月,聚苯乙烯的研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並發表於(yu)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再次研究聚丙烯和聚乙烯時,他們(men) 又有了靈感,尤其是在催化反應階段調高氣流量等方法,最終解決(jue) 了實驗無法複現的問題。
今年2月9日,他們(men) 將這項研究投給了《科學》。一個(ge) 多月後,審稿人一口氣提出了近30個(ge) 問題,包括研究的經濟可行性、進一步闡明反應機理等。
接下來的4個(ge) 多月,許振集中火力進行突擊。為(wei) 了解決(jue) 熱傳(chuan) 導和研究經濟可行性的計算問題,許振找到母校山東(dong) 師範大學教授張其坤。而先前在聚苯乙烯研究中與(yu) 他們(men) 有很好合作的東(dong) 北財經大學教授許建軍(jun) 和美國聖塔克拉拉大學教授蔡港樹,也對這項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議。
對於(yu) 論文最終被《科學》接收,劉國良坦言自己“又驚喜,又不驚喜”,因為(wei) 這是自己組建實驗室以來的第一篇《科學》論文,但他從(cong) 不刻意追求在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隻希望解決(jue) 研究中的問題。
這種精神也影響著許振。“劉老師總是讓我們(men) 去思考,為(wei) 什麽(me) 做這件事。”他說,“比如剛發表的這篇《科學》的研究,對於(yu) 實現工業(ye) 應用,就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
全職回國研究:英雄找到用武之地
因為(wei) 這項研究,許振延期畢業(ye) 半年。2022年,他取得博士學位。惜才的劉國良希望這個(ge) 和自己一樣對科研有著純粹和極致追求的年輕人能留下來,並為(wei) 許振後麵幾年的研究做了很多鋪墊工作。
“如果不是因為(wei) 家人,我會(hui) 再在劉老師的組內(nei) 鍛煉兩(liang) 年。”在外求學期間,親(qin) 人的離世給了許振很大的打擊,站在去留的路口,許振選擇了回國,回到家人身邊。
許振坦言自己是個(ge) “喜新厭舊”的人。他喜歡發揮想象力去思考、找到新的發現,這正是科研給予他的享受。
2016年,從(cong) 山東(dong) 師範大學畢業(ye) 後,他隻身前往美國求學。5年多的緊張科研,經常讓他感到壓力很大。但他總能找到疏解的方式——去美麗(li) 的小鎮走走,去美食街逛逛。
如今,許振已經在西北工業(ye) 大學開展博士後工作。對於(yu) 進教學崗或者升職稱,他並不著急,他希望再花些時間,把塑料變肥皂的研究徹底推向工業(ye) 界。
“我們(men) 的工作需要正視之前研究的實用性,雖然已經研究了聚丙烯和聚乙烯回收的經濟可行性,但我更想讓國內(nei) 甚至全世界的工業(ye) 界認識到我們(men) 方法的可行性。”許振說。
英雄不問出處,但一定有他一步步走來的路。正如論文上線那天,劉國良在微信朋友圈寫(xie) 的那樣:“如今許振回到了國內(nei) 工作,希望英雄找到用武之地,將他的才能發揮到極致。”(記者 田瑞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