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部類型片到絲路新電影
【文藝觀潮】
作者:趙濤(西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2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先輩們(men) 從(cong) 西部出發,穿越草原沙漠,開辟絲(si) 綢之路,邁出通往世界的堅定腳步。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鏗鏘樂(le) 曲,西部類型片同樣在這裏騰飛,獲得海內(nei) 外電影人的高度認可。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的壯麗(li) 實踐漸次展開,以前所未有的幅員和深度,為(wei) 西部藝術與(yu) 絲(si) 路藝術接軌提供現實和文化基礎,助力絲(si) 路電影崛起。近日,第十屆絲(si) 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舉(ju) 辦,再次將絲(si) 路電影創作的相關(guan) 話題引入大眾(zhong) 視野。從(cong) 西部類型片到絲(si) 路新電影,到底經曆了怎樣的升級迭代?如何借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踐,從(cong) 新的視野和高度開掘西部乃至絲(si) 路的深層思想內(nei) 涵和審美內(nei) 蘊?這些問題成為(wei) 業(ye) 界關(guan) 注的焦點。
現實主義(yi) 創作理念一脈相傳(chuan)
1984年,鍾惦棐在西安電影製片廠提出麵向大西北,開拓新型的“西部片”的理念。於(yu) 是,第四代、第五代導演積極響應,紛紛將目光定格西部,創作出《黃土地》《老井》《黃河謠》《紅高粱》《人生》等電影精品。這些影片因強烈的現實主義(yi) 創作理念和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屢次在國際電影節斬獲大獎,不但締造西部類型片的藝術流派,還成為(wei) 中國電影的知名品牌。然而,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因受到新興(xing) 媒體(ti) 和文化娛樂(le) 方式的衝(chong) 擊漸入低穀,連帶著西部類型片也呈式微之勢,創作者隻能跟隨時代語境不斷調試改變。
2013年以來,在“一帶一路”倡議影響下,絲(si) 路電影逐漸崛起。它以反映包括中國西部在內(nei) 的所有與(yu) 絲(si) 路文化相關(guan) 的曆史人物、民族習(xi) 俗等為(wei) 創作內(nei) 容。不同國家的絲(si) 路電影因文化觀念和創作理念不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征與(yu) 審美訴求。其中,由中國主導創作的中國絲(si) 路電影在繼承西部類型片的現實主義(yi) 創作風格,挖掘與(yu) 中國相關(guan) 的絲(si) 路故事同時,重視敘事空間的跨地性,以達到促進文化交流互鑒、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目的。比如,《巴鐵女孩》從(cong) 真實事件中汲取靈感,以中國女孩陸遊與(yu) 巴基斯坦女孩納莎相互幫助的跨國友誼切入,展示巴基斯坦的社會(hui) 現狀以及中巴友誼的綿長真摯。《血狼犬》的創作者受西北犬王的經曆啟發,將影片的空間背景置於(yu) 蒼茫的天山腳下,講述護林員朱廣生及其家人與(yu) 愛犬藍波之間的感人故事,折射出“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宏大主題。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講,中國絲(si) 路電影是對西部類型片的承接和拓展:承接的是理念,用現實主義(yi) 精神開掘內(nei) 容深度與(yu) 思想厚度;拓展的是視野,將故事置於(yu) 更宏闊的國際背景下,講述中國與(yu) 其他國家交往合作的曆史與(yu) 現實。這種傳(chuan) 承創新為(wei) 新時代中國電影提供了具有建設性的發展力量。
喚醒“一帶一路”上的共同記憶
創作視野決(jue) 定著作品的思想高度、現實寬度和價(jia) 值厚度。西部類型片反映西部人民的生活情感、民俗風情,透過多姿多彩的時代書(shu) 寫(xie) 向世界展現一個(ge) 豐(feng) 富立體(ti) 的西部形象。無論是20世紀80年代的《人生》《黃土地》《老井》《紅高粱》,還是20世紀90年代的《雙旗鎮刀客》《黃沙·青草·紅太陽》《秦頌》,或是新世紀以來的《美麗(li) 的大腳》《狼圖騰》《可可西裏》《圖雅的婚事》《家在水草豐(feng) 茂的地方》,西部作為(wei) “流動的風景”一直是西部電影的敘述主體(ti) 和空間場域。創作者圍繞人們(men) 離開、回歸這片土地的敘述母題展開書(shu) 寫(xie) 。比如《人生》《老井》中,主人公高加林、孫旺泉的人生經曆和情感糾葛都與(yu) 土地產(chan) 生密切聯係。影片將他們(men) 置於(yu) “城市—鄉(xiang) 村”的二元框架中,呈現土地與(yu) 人的互動,賦予西部類型片傳(chuan) 遞民族進取精神、飽含民族憂患意識的主旨意蘊。
與(yu) 西部類型片不同,中國絲(si) 路電影不再局限於(yu) 對西部空間的呈現和西部故事的講述,而是站在國際視角,展示絲(si) 路文化相關(guan) 的曆史和現實,喚醒人們(men) 共同的文化記憶。這就要求創作凸顯敘事意蘊的多重性,在情感價(jia) 值上追求共鳴。比如,《大唐玄奘》聚焦唐朝高僧玄奘遠赴天竺取經的傳(chuan) 奇故事。創作重走玄奘西行之路,帶領觀眾(zhong) 沉浸式體(ti) 驗他穿越古絲(si) 路的跋涉,與(yu) 沿途百姓、僧人的交往,以及取得真經、返回長安城的信念。《音樂(le) 家》既講述冼星海因戰爭(zheng) 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得到音樂(le) 家拜卡達莫夫救助的一段人生經曆,也表現他通過創作音樂(le) 作品,治愈戰爭(zheng) 中百姓的心靈,激勵人們(men) 為(wei) 抗擊法西斯而戰的過程。
一條路,引出一部世界史。幾千年來絲(si) 綢之路上文化交流、產(chan) 品流通、技術傳(chuan) 遞、藝術互動的故事不僅(jin) 成為(wei) 世界文化寶藏,也為(wei) 電影創作提供豐(feng) 富素材。電影人潛心挖掘,精心創作,於(yu) 駝鈴帆影、東(dong) 去西來間塑造鮮活立體(ti) 的絲(si) 路人物,於(yu) 文明互鑒、現實互動中講述精彩感人的絲(si) 路故事,譜寫(xie) 出“一帶一路”的動人詩篇。
多元合作打開新格局
從(cong) 西部類型片到中國絲(si) 路電影的轉變,還體(ti) 現了中國電影產(chan) 業(ye) 發展的更新迭代。20世紀80年代,西部類型片產(chan) 生伊始,主要由西安電影製片廠創作出品。20世紀90年代,為(wei) 了適應市場環境,西部類型片開始探索跨地區聯合製作之路,湧現出一批跨地區電影機構合作出品的作品,比如西安電影製片廠與(yu) 大連影視製片公司合拍的《西域響馬》等。這種模式增加了電影生產(chan) 的融資渠道,也打開了電影人的創製思路,為(wei) 市場轉型中的西部類型片注入活力。
隨著2015年3月發布《推動共建絲(si) 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願景與(yu) 行動》,電影成為(wei) 國際合作的重要窗口。為(wei) 了在更廣闊的範圍內(nei) 互利共贏,跨國合作成為(wei) 中國絲(si) 路電影的必然選擇。從(cong) 2015年開始,湧現出中國與(yu) 印度的合拍片《大唐玄奘》《功夫瑜伽》《大鬧天竺》,以及中國與(yu) 巴基斯坦合拍的《巴鐵女孩》、與(yu) 哈薩克斯坦合拍的《音樂(le) 家》、與(yu) 法國的合拍片《狼圖騰》等。
從(cong) 國內(nei) 跨地區合作,到國內(nei) 電影機構與(yu) 有條件的國家開展聯合攝製,電影的創製道路越走越寬闊。電影人在跨國投資、跨國拍攝、跨國營銷,以及導演、編劇、演員的跨國合作中,互相學習(xi) ,取長補短,實現人員、設備、技術多元優(you) 化配置,對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借鑒意義(yi) 。
成為(wei) 文化橋梁和情感紐帶
從(cong) 西部類型片發展到中國絲(si) 路電影,這是一種連綿不絕的文化現象,也是一種不斷演進的藝術思潮。研究其發展軌跡,一方麵體(ti) 現時代與(yu) 曆史變遷中藝術樣式的嬗遞,另一方麵也關(guan) 涉政治、經濟、文化與(yu) 電影藝術的互動影響。
在一段時間裏,西部類型片扛起中國電影本體(ti) 變革的大旗。作品對西部地區特有的自然地理、風物民俗近似影像誌式的展現,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對民族文化的探索尋根,形成一種壯美、陽剛的美學風格。創作強調對民族文化的體(ti) 認和民族情感的認同,在神秘而瑰麗(li) 的影像肌理中灌注充沛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建構起獨特的審美空間,成為(wei) 世界不同國家的觀眾(zhong) 感受中國電影、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與(yu) 西部電影相比,中國絲(si) 路電影因跨區域、跨國家、跨民族的創製特征,需要兼顧不同的政治製度、文化基因、民族情感,所以內(nei) 涵與(yu) 外延更加宏大複雜。它在中國與(yu) 其他國家,乃至世界之間搭建起一條文化橋梁,讓觀眾(zhong) 進行情感交流和理念溝通。這種創作轉向恰恰與(yu) “一帶一路”所倡導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si) 路精神高度契合,使中國電影實現了價(jia) 值訴求的不斷演進、精神格局的日益提升。
總之,西部和絲(si) 路不隻為(wei) 中國文化提供動能,更為(wei) 世界文明注入活力。在新時代,無論是西部類型片,還是中國絲(si) 路電影,都麵臨(lin) 迭代、轉型、升級的發展挑戰。如何把電影創作置於(yu) 世界影像背景之下,有效促進其與(yu) 絲(si) 路語境的融合,這些思考將對中國電影未來發展方向的探索提供有益經驗。
(該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西部電影學術史研究[1984—2020]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27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