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實驗室,就在這金色麥浪裏
【青春之我】
我的實驗室,就在這金色麥浪裏
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農(nong) 學院(農(nong) 業(ye) 科學院)教授 李停棟
每到六月,北方的田野裏最美的景象一定是那望不到邊的金色麥浪。我從(cong) 小生長在河南農(nong) 村,收獲麥子的喜悅、揮灑在田間的汗水,深深地印在我的記憶中。
從(cong) 事小麥育種研究之後,那些記憶中熟悉的場景又被串聯起來,這讓我感覺十分親(qin) 切,更堅定了我投身小麥育種的決(jue) 心。
相比博士期間我在實驗室中進行的基礎研究,小麥育種研究更多是在大田進行,這與(yu) 小麥生產(chan) 應用結合得也更緊密。當看到團隊培育出的優(you) 質抗病小麥品種在黃淮南片麥區被推廣種植,我感到十分驕傲。這是我們(men) 的團隊為(wei) 我國糧食安全和種業(ye) 振興(xing) 貢獻的力量。
2021年10月,我第一次接觸到小麥育種田的播種工作,我們(men) 的育種田麵積約為(wei) 100畝(mu) ,承擔了包括材料綜合性狀鑒定、區域試驗、生產(chan) 試驗和新品種(係)繁育等不同試驗任務。在大田裏播種可不是“粗線條勾勒”,反而要更加精密準確,不同的小麥材料一定不能混雜。
我開著播種機播種小麥試驗材料時,看到在麥田的另一邊有幾株像雜草一樣的植物沒有去除。身旁的小麥育種專(zhuan) 家吉萬(wan) 全教授似乎看出了我的困惑,他告訴我這就是小麥遠緣雜交育種中的重要親(qin) 本材料:長穗偃麥草。
我想起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李振聲先生。他利用長穗偃麥草和小麥遠緣雜交培育出了一係列重要的“小偃”係列小麥品種,是我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的奠基人。
嗬!長在田邊這麽(me) 不起眼的小草,竟然為(wei) 我們(men) 國家的小麥育種作出了這麽(me) 多的貢獻,育種真的是一個(ge) 很神奇的工作!當田間的實踐和書(shu) 本的理論知識發生重疊,這種感覺讓我覺得育種研究有趣又意義(yi) 非凡。
今年4月,陝西楊淩的農(nong) 科城舉(ju) 辦了一場馬拉鬆蘸水麵大賽。當我看到老鄉(xiang) 們(men) 排起“長龍”,等待品嚐我和團隊用“西農(nong) 511”小麥麵粉製作的蘸水麵時,我知道我們(men) 的研究成果與(yu) 日常生活又近了一步。“西農(nong) 511”小麥非常符合陝西當地美食蘸水麵所用麵粉的要求。我希望,未來我們(men) 能培育出不同特性的好品種來滿足食客的味蕾,把科研成果從(cong) 田間送到餐桌。
又到一年一度的播種季了!朋友們(men) ,如果你們(men) 來到楊淩,你們(men) 會(hui)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裏,遇到我和很多小麥育種研究者。這裏風景如畫!
(本期選題支持:趙秋麗(li) 陳 晨 馮(feng) 帆 李 潔)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0日 1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