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師培養有實招、見真章
光明日報記者 楊 颯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名單,14所高校入選。自2022年首批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以來,各個(ge) 高校直麵當前工程教育所麵對的挑戰和機遇,積極探索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的新模式。
做中學,補齊工程訓練短板
“做中學”是培養(yang) 卓越工程師的必要路徑和手段。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程碩博士培養(yang) 改革專(zhuan) 項導師、宇航學院副教授朱浩表示,卓越工程師需要具有突出的技術創新能力,善於(yu) 解決(jue) 複雜工程問題:“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的基礎就是工程實踐和訓練。”
為(wei) 了提高學生們(men) 的工程實踐能力,北航宇航學院開展了通過航天綜合項目培養(yang) 優(you) 秀航天人才的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模式探索和實踐。朱浩介紹,學院策劃了“北航1號”到“北航4號”火箭飛行器與(yu) “亞(ya) 太1號”小衛星項目。“項目研製的是小火箭和小衛星,需要不同專(zhuan) 業(ye) 的同學通過分工協作,完成從(cong) 方案設計到加工製造,再到總裝集成、飛行試驗的工程實現的全流程,讓同學們(men) 在校園裏真刀真槍地當‘總師’,運用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創造性地解決(jue) 火箭和衛星研製中的一個(ge) 個(ge) 工程問題,可以很好地鍛煉和提高同學們(men) 的技術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學科交叉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不僅(jin) 是學生,西北工業(ye) 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研究生導師肖洪感到,卓越工程師學院聚焦“工程訓練”的培養(yang) 模式,也讓像他一樣的高校老師走出了“象牙塔”:“2022年,我掛職擔任中國航發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助理CIO(首席信息官),長時間駐守工程一線,向一線技術人員學習(xi) 。在工程一線,我不斷優(you) 化自己的研究主攻方向,麵向工程一線的實際需求不斷優(you) 化學生的論文。深入工程一線後我們(men) 才發現,現實工程數據和我們(men) 原來理解的理想數據存在較大差異。”
“和工程一線的技術人員共同培養(yang) 學生,互相學習(xi) ,使得碩士博士論文更加貼合工程實際。近期我們(men) 有兩(liang) 位博士生的論文寫(xie) 作快速和工程結合,形成的數字化試驗係統已經落地應用,解決(jue) 了兩(liang) 項重大工程技術難題。”肖洪說。
培養(yang) 模式多元,保持與(yu) 行業(ye) 變革的一致性
今年,馬秉正以直博生的身份,進入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學習(xi) 。在選擇個(ge) 人培養(yang) 方案時,馬秉正選擇了2年校內(nei) 學習(xi) +3年專(zhuan) 業(ye) 實踐的校企聯合培養(yang) 模式。他欣喜地發現,當前學院的培養(yang) 方案課程配置多元化、學生選課自主化、教師指導全麵化等特點突出,給予了學生充足的選擇與(yu) 學習(xi) 空間:“學院新製訂的培養(yang) 方案能夠實現卓越工程師定製化培養(yang) ,非常契合我學習(xi) 實踐的需求。”
“學院以承擔的教育部航天動力、先進試驗與(yu) 測試2個(ge) 重點領域核心課程建設為(wei) 牽引,聯合航天科工等20餘(yu) 家央企統籌推進培養(yang) 方案製/修訂,新的培養(yang) 方案以提升工程碩博士的原創力、領導力、係統思維為(wei) 出發點,建設了領導力課程、領域特色課、領域前沿課、校企共建課模塊,按領域跨學科的特色鮮明,新建課程占比達20%以上。”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潘旭東(dong) 道出了學院培養(yang) 方案的安排。
學院在學生培養(yang) 上麵向國家重點領域,強化交叉融合、突出實景實戰,按領域跨院係、校企互動的培養(yang) 模式強化與(yu) 傳(chuan) 統工程碩博士培養(yang) 的差異。“同時引入企業(ye) 和行業(ye) 最新前沿研究進展,結合課程研討,培養(yang) 了學生解決(jue) 複雜問題的高階思維和勇於(yu) 創新的科學精神,實現了學科前沿知識與(yu) 創新實踐能力的有機融合,保持了與(yu) 行業(ye) 變革步伐的一致性和前瞻性。”潘旭東(dong) 說。
在導師選聘上,學院的製度也在不斷完善。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儀(yi) 器科學與(yu) 工程學院教授譚久彬牽頭教育部“先進試驗與(yu) 測試”領域核心課程建設並擔任首席科學家。他表示,在課程建設中,核心團隊成員來自多個(ge) 高校和業(ye) 界領頭單位,擁有豐(feng) 富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實踐經驗,授課內(nei) 容都經團隊精心選擇,構成嚴(yan) 謹的知識體(ti) 係,並已在高端製造、係統集成、先進測試等領域成功應用。“課程團隊深入了解行業(ye) 背景需求,科研及工程實踐能力突出,能夠及時將行業(ye) 需求反饋給課堂,有利於(yu) 學生在學習(xi) 的過程中培養(yang) 興(xing) 趣,並針對工程案例提煉自己的研究課題,便於(yu) 言傳(chuan) 身教地培養(yang) 研究生的綜合能力。”
產(chan) 教融合,形成協同育人共同體(ti)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演進,相關(guan) 行業(ye) 對具有解決(jue) “卡脖子”複雜工程問題能力的人才需求越來越迫切。如何讓人才培養(yang) 與(yu) 國家需要、市場需求之間不脫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教學秘書(shu) 周遊認為(wei) ,產(chan) 教融合是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的內(nei) 在需求和必然方向。
潘旭東(dong) 同樣認為(wei) ,通過產(chan) 教融合、校企聯通的方式,以領域代替學科、以產(chan) 學融通取代先學後用、將企業(ye) 的複雜工程真問題作為(wei) 學生研究課題,是解決(jue) 上述問題最佳途徑,是實現工程科技人才自主培養(yang) 的必由之路。
“在推動國家科技重大專(zhuan) 項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實施過程中,我們(men) 深刻體(ti) 會(hui) 到,要實現創新型重大工程技術突破,工程師群體(ti) 應具備三大核心能力,即支撐創新的理論基礎知識、多學科交叉協同能力、係統思維能力。而這些核心能力的培養(yang) ,離不開產(chan) 教融合。”清華大學核研院副院長王海濤對此深有感觸。
陳燕惠是浙江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工程碩博士培養(yang) 改革專(zhuan) 項2022級碩士研究生。“通過親(qin) 身前往企業(ye) ,投身國家重大需求項目和專(zhuan) 業(ye) 領域前沿工程建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產(chan) 教結合的作用。”她說,“參與(yu) 產(chan) 教融合項目後,我與(yu) 來自不同背景和專(zhuan) 業(ye) 領域的專(zhuan) 家前輩進行交流與(yu) 合作,了解了專(zhuan) 業(ye) 前沿技術與(yu) 發展現狀,拓寬了學術和工程視野,團隊協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強化。”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0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