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 倉廩實!國產“下蛋機”助力棉農節本增效
央視網消息:眼下,正是水稻收獲時節。在黑龍江墾區軍(jun) 川農(nong) 場的水稻收獲現場,5台水稻收割機正在協同進行收割作業(ye) ,趁著晴好天氣搶收水稻。
2023年,軍(jun) 川農(nong) 場共種植水稻53.6萬(wan) 畝(mu) ,圍繞全程生產(chan) 機械化、稻穀品質安全化、全麵標準化管理的栽培模式,依托數字農(nong) 場平台,對作物長勢進行實時監測,從(cong) 而提升水稻單產(chan) 。
進入10月份以來,農(nong) 場平均每天投入950餘(yu) 台收割機械,有序推進秋收作業(ye) ,預計本月中旬可完成所有的水稻收獲工作。
大豆玉米帶狀複種 “一田雙收”農(nong) 戶增收
這裏是地處“黃金玉米帶”的吉林省梨樹縣。2023年,梨樹縣宏旺農(nong) 機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種糧大戶拿出1100畝(mu) 地,推行大豆和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眼下,當地大豆和玉米都進入大麵積收割期,兩(liang) 種作物的收割機同時作業(ye) ,互不影響。
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是在傳(chuan) 統間作、套種基礎上,創新發展而來的“一田雙收”種植模式。通過兩(liang) 種高矮作物的錯位搭配,發揮立體(ti) 種植優(you) 勢,實現玉米增產(chan) 並增收一季大豆。據初步測產(chan) ,這一地塊每畝(mu) 地收益較2022年能增收300元。
機械作業(ye) 降本增效 高標準農(nong) 田喜豐(feng) 收
金秋十月,稻菽飄香。洞庭湖平原迎來了中稻的豐(feng) 收季。在湖南嶽陽湘陰縣新泉鎮萬(wan) 畝(mu) 蝦稻田內(nei) ,3台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一次性完成稻穀脫粒、秸稈粉碎。
2023年,當地大力推廣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和智慧田間管理係統應用,全縣千餘(yu) 塊“巴掌田”實現整合改造。種糧大戶將北鬥終端應用於(yu) 農(nong) 機作業(ye) 全過程,實時監測農(nong) 機使用情況,科學開展田間管理,實現了從(cong) 種到收全程機械化作業(ye) 。
早熟柑橘迎豐(feng) 收 數字化自動分揀分選
在湖北當陽半月鎮鳳凰山柑橘基地,村民們(men) 正在采摘成熟的柑橘。依靠產(chan) 業(ye) 帶優(you) 勢和肥沃的土壤,配合種植技術的提升,當地早熟柑橘畝(mu) 產(chan) 量達到1000多公斤,同比增長5%。
2023年以來,當地引進數字化分揀設備,對柑橘自動分級分選。一台設備,日處理可達50噸—100噸,相當於(yu) 過去一個(ge) 工人勞作近一周的時間。
2023年,當陽的柑橘種植麵積達到35萬(wan) 畝(mu) ,產(chan) 量達到53.6萬(wan) 噸,帶動了2.8萬(wan) 果農(nong) 安穩致富。
175萬(wan) 畝(mu) 棉花陸續成熟 機械化采收節本增效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棉花產(chan) 區,種植麵積占全國的80%以上。眼下,新疆棉花陸續開始收獲。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175萬(wan) 畝(mu) 棉花正在收獲。
總台記者 信任:棉花和我們(men) 每個(ge) 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an) 。雖然叫棉花,但它並不是棉花開的花,而是棉花結的果實,也就是棉桃。在它完全成熟的時候就會(hui) 自然裂開便於(yu) 采摘。
國產(chan) “下蛋機” 采淨率高便於(yu) 運輸
這幾年,新疆絕大部分地區都已經實現了機械化采棉。棉花采收打包一體(ti) 機,除了自動采棉之外,還有打包的功能,當地人給它取了個(ge) 特別形象的名字叫“下蛋機”。當裝棉花的車廂裝滿後,它的尾部會(hui) 自動吐出一個(ge) 大棉包,這個(ge) 棉包用金黃色包裝膜包裹著,從(cong) 空中俯瞰像是一枚巨大的“金蛋”,既幹淨又方便後續運輸。這些“下蛋機”是這兩(liang) 年最新上市的我國自主研發、自主生產(chan) 的機器。
機械化采棉 成本低效率高
“下蛋機”大約15分鍾就能吐出一個(ge) 大“金蛋”,如果換成人工采摘,需要一名采棉工近半個(ge) 月時間才可以完成。機械化采收不僅(jin) 效率高,每畝(mu) 地采收成本也隻有人工的四分之一。嚐到“甜頭”的棉農(nong) 越來越多選擇租用國產(chan) 采棉機收棉花,一些大戶直接購買(mai) 采棉機。
多措並舉(ju) 助力棉花現代化種植
目前,在沙雅縣棉花從(cong) 種到收整個(ge) 過程的機械化率已經超過95%。農(nong) 業(ye) 現代化水平之所以這麽(me) 高,首先是因為(wei) 整合小地塊,建設大麵積高標準農(nong) 田便於(yu) 機械化作業(ye) ;其次有國家對購買(mai) 農(nong) 機產(chan) 品的補貼;此外,棉花品種不斷更新換代。一代代鑽研新技術的農(nong) 人,不斷研發新產(chan) 品、新設備,讓棉花種植更加現代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