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把中國人的名字載入世界數學史冊——沉痛悼念我國著名數學家楊樂院士

發布時間:2023-10-25 10:33:00來源: 科技日報

  10月22日,秋深露重的一個(ge) 黃昏裏,一顆癡迷數學的心髒停止了跳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yu) 係統科學研究院首任院長楊樂(le) 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楊樂(le) 是中國數學界的一個(ge) 領袖,對中國數學事業(ye) 的改革和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他是一個(ge) 時代的楷模,指引和鼓舞著幾代青年投身科學。”中國科學院數學與(yu) 係統科學研究院發布的訃告寫(xie) 道。

  “承前啟後的一代數學家”“巨星隕落”“他的事跡曾經激勵了一代人”……消息傳(chuan) 來,人們(men) 紛紛悼念,悲痛著他的離開。就在前幾年,這位老人還和同事說,“我們(men) 這一頁翻過去了”“未來靠年輕人去書(shu) 寫(xie) ”。

  音容猶在。他的那一頁,永遠記在曆史中。

  1939年,楊樂(le) 出生於(yu) 江蘇南通。

  年少時期,楊樂(le) 便很喜歡數學,常常在課堂之間的短暫空隙即已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e) 習(xi) 題,還常常因為(wei) “不過癮”去尋找哥哥姐姐留下的數學參考書(shu) 。對他來說,演算推理的過程,如尋找宇宙的真理一般充滿魅力。

  然而,那時的數學書(shu) 裏,定理常以外國人名字來命名。難道中國人就不能為(wei) 數學發展作出貢獻嗎?楊樂(le) 於(yu) 是立下誌向——要把中國人的名字載入數學史冊(ce) 。

  朝著理想目標,少年開始奔跑。

  一本數學書(shu) 、一支筆、一張紙,楊樂(le) 盡情徜徉在數學世界之中。中學期間做了多少數學題?他沒有專(zhuan) 門統計過,“但肯定過萬(wan) 了”。

  1956年,楊樂(le) 考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係,平均每天學習(xi) 12個(ge) 小時。6年後,他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讀研究生,在熊慶來先生門下學習(xi) ,成為(wei) 華羅庚、陳省身、錢三強、趙九章等大師的同門師弟。

  讀研的第三個(ge) 月,楊樂(le) 就完成論文《亞(ya) 純函數及函數組合的重值》,解決(jue) 了複分析的權威學者海曼(W.K. Hayman)提出的一個(ge) 問題。讀研期間,他進一步完成了4篇法文撰寫(xie) 的論文。這些文章直到幾十年後仍被許多重要的論著引用,影響深遠。

  1966年,楊樂(le) 研究生畢業(ye) 並留所工作。在貧困和艱難的環境下,他仍堅持著自己對數學的熱愛。

  楊樂(le) 一家四口擠在一間小屋裏。由於(yu) 愛人在很遠的地方工作,晚上經常不能回家,楊樂(le) “當爹又當娘”地照顧一對雙胞胎女兒(er) ,經常手裏幹家務,腦子裏想著數學問題。

  過度的思考使他患上腦血管神經痛,犯起病來有時疼20多個(ge) 小時。但醫生讓好好休息的叮囑,對他“說了也是白說”。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關(guan) 村整個(ge) 樓裏的人都跑出去住地震棚,隻有楊樂(le) 還待在樓裏,沉浸在研究中。

  曾有媒體(ti) 問,在艱難環境下為(wei) 什麽(me) 堅持做科研?他回答:“作為(wei) 一名科研工作者,做科研不需要理由,不做科研才需要理由。”

  長年累月的專(zhuan) 注工作,回饋給社會(hui) 令人矚目的成果。1977年,楊樂(le) 和同事張廣厚合作開展研究,首次發現函數值分布論中的兩(liang) 個(ge) 主要概念“虧(kui) 值”和“奇異方向”之間的具體(ti) 聯係。這一研究成果,被命名為(wei) “楊—張定理”。次年,楊樂(le) 與(yu) 張廣厚帶著研究成果赴瑞士參加國際分析會(hui) 議。在他們(men) 的報告結束之後,函數值分布論專(zhuan) 家奈望林納和阿爾弗斯表示,“從(cong) 報告來看,不是你們(men) 要向歐洲同行學習(xi) ,而是我們(men) 應該向你們(men) 學習(xi) ”。

  楊樂(le) 兒(er) 時立下的誌向成為(wei) 現實!

  1980年,楊樂(le) 41歲,成為(wei) 我國當時最年輕的學部委員(院士)。

  回顧科研之路,楊樂(le) 始終認為(wei) ,“取得的一些成績,有賴於(yu) 祖國長期的培養(yang) ”。

  培養(yang) 更多數學家,鼓勵更多青年投身科學,成為(wei) 楊樂(le) 後半程人生的重要主題。他開始承擔起大量的學術組織工作:創造條件鼓勵青年學者赴國外交流深造;與(yu) 王元院士共同努力建設開放型數學研究所,在全國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推動中國數學會(hui) 製度改革和領導人員年輕化,推動學會(hui) 融入國際數學會(hui) 大家庭……

  在很多場合,他向年輕人分享和強調華羅庚的名言——“聰明在於(yu) 勤奮,天才在於(yu) 積累”。

  他勉勵青年:“青年學子要看到國家的需要、事業(ye) 的要求,要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責任。”

  他常說:“胸懷祖國、服務人民是我們(men) 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楊老,一路走好!(孫瑜)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